蜀汉“五虎大将”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_蜀汉_大将_刘备

  蜀汉“五虎大将”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感兴趣的读者和66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猛将人数众多,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蜀汉“五虎大将”。

  蜀汉“五虎大将”的来历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说,刘备称汉中王之后,立即封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赵云(字子龙)、马超(字孟起)、黄忠(字汉升)为“五虎大将”。随后,刘备派前部司马费诗前往荆州,向关羽颁授“大将”官诰。心高气傲的关羽听说“五虎大将”是哪几位之后,当即向费诗发牢骚:“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后来,还是费诗以一通义正辞严的“君臣大义”才说服关羽,使他接受了将军印绶。由此可见,在《三国演义》看来,“五虎大将”是蜀汉将军中的最高封号。正因为如此,关羽才不愿与“老卒”黄忠共同享此殊荣。

  事实上,在正史中,封“五虎大将”的人不是刘备,蜀汉时期并没有“五虎大将”这一说法。一般认为,这一称号的产生与宋元时期民间说书艺人的讲书有关。“五虎将”最早出现在宋元的讲史评话中,《三国志平话》卷下有一个小标题就是“皇叔封五虎将”,后来,宋元杂剧中也频频出现“五虎将”。到了明代,小说《三国志演义》正式提出“五虎大将”的组合,此后,这个称号日渐深入人心。

  蜀汉“五虎大将”的座次

  中国人历来讲究“名份”,且十分重视名次的先后排列。这一观念在五位蜀汉名将的座次排列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从《三国志》《三国志平话》,到《三国演义》,“五虎大将”的排列由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变成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赵云从末位排到了第三位。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小说中,关羽和张飞的地位都勿庸置疑。而马超、黄忠、赵云的身份地位却需要讨论一下。

  马超出身陇西世家,家族长期割据凉州,诸葛亮评价他“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是英布、彭越之类的人物。刘备兵临成都,一时尚不能攻下,马超率兵来到后,慑于他的威名,城中军民震恐万分,刘璋才不得已开门出降。所以,马超为刘备定蜀立下大功。

  黄忠的背景和名望虽不及关羽、张飞和马超,但他自从归属刘备后,屡立大功,特别是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这一决定生死存亡的重大战役中,于定军山一战勇斩曹军大将夏侯渊,为整个战役的胜利立下决定性的功勋。由此,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刘备毅然封其为后将军,地位与关、张、马相当。

  至于赵云,虽然他一直追随刘备,是刘备的心腹,但其职位却不高。从《三国志》的记载看来,除了两次保护了后主阿斗之外,他并没有在攻城略地的重大战事中有过值得称道的特殊功勋。所以,尽管赵云与刘备的关系较马超、黄忠更为密切,但在蜀汉建国的过程中却没能发挥马、黄那样的巨大作用。因此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他的职务自然不如关、张、马、黄四位。在当时严格的等级观念之下,赵云的“座次”自然只能排在关、张、马、黄之后了。

  《三国志》中的这种排列,一直影响到宋元时期的民间艺人,直至《三国平话》之中,五位大将的座次排列仍然是关、张、马、黄、赵。而到了明代,小说《三国志演义》中的赵云形象被大加渲染、夸张和虚构,成为一位武功盖世、才识卓绝、忠心耿耿的大将,完全可以同关羽、张飞同列。这样一来,赵云的座次自然从末位“提拔”到了第三,这也表现了文学对人物形象的重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