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破与南宋的迅速灭亡其实是扯不上关系的。失了襄阳的南方政权也不止南宋一个,比如三国时期的孙刘联军,再比如淝水之战时期的东晋,都是没有襄阳的。也没见它们和南宋一样丢了襄阳立刻就被灭了。事实上即使是南宋,在忽必烈大举围攻襄阳、樊城之前,襄阳就已经丢过一次了。那是在端平二年(1235年),也就是蒙古灭金的第二年,当时窝阔台汗以南宋违约为借口,主动挑起了侵宋战争。蒙军在川陕、荆湖、淮河三个方向同时向南宋发动猛烈进攻。其中在荆湖战场上,蒙军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襄阳。
蒙军攻陷襄阳后,继续南下,将南宋的整条荆湖防线完全打穿。襄阳以南的随州、郢州、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府全部沦陷(长江以北全部沦陷)。蒙军饮马长江,并且还准备渡江南下,攻打荆湖重镇鄂州。当时是名将孟珙挺身而出,先后在江陵、黄州大破蒙军,接着又乘蒙军后撤之际,派兵收复了蒙军主动弃守的襄阳。后来孟珙看出了襄阳城的重要性,建议朝廷以襄阳为中轴,建立了一条东起淮河,西至巴蜀的防御体系。宋朝在此后的时间,利用这条防御体系与蒙军对峙了将近四十年。这条防线也不是孟珙首创,当年岳飞抗金时,就是这么部署的。
从孟珙收复荆湖失地就可以看得出来,宋军只要指挥得当,打退蒙军还是可以的。襄阳城丢了,再夺回来就是了,天塌不下来。关键还是要看人!南宋在蒙宋战争前期,将才济济,正是因为有这些不世出的名将,才使得南宋在蒙古的全面战争中挺下来。但是到了后来,奸臣当道,忠臣被百般排挤。能人志士要么被残害而死,要么被排挤到蒙古那边去了,南宋岂能不完?
说到能人志士,这里要重点提一个人,南宋叛将刘整。
这个刘整是北方人,早年南下投宋,在孟珙帐下任职。后来因军功升至泸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抚副使,结果遭到同僚嫉妒。后来吕文德诬告迫害刘整,欲致他于死地。刘整知道后,惊恐不安,派人到临安向朝廷上诉,然而却投诉无门。于是刘整只得暗中与蒙古联络,最终降了蒙古。
刘整降元后,被忽必烈任命为夔路行省兼安抚使,颇为重用。随即他向忽必烈建言:“宋主弱臣悖,立国一隅,今天启混一之机。臣愿效犬马劳,先攻襄阳,撤其扞蔽。”
刘整
忽必烈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刘整向忽必烈解释:“襄阳破,则临安摇矣。若将所练水军,乘胜长驱,长江必皆非宋所有。”元军与宋军在两淮、荆襄和巴蜀一线对峙。两淮多水网,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巴蜀地区多高山,宋军只要凭城死守不出,元军也很难拿下。相比之下,中路的荆湖战场是一个软肋,并且襄阳还位于软肋的最前端,很容易受到攻击。如果元军首先拿下襄阳,荆湖战场就失去屏障了。元军可以依此为突破口,将南宋的千里防线从中撕开,使四川和江东不能相连。接着元军再兵分两路,一路由荆湖向西攻巴蜀,一路由荆湖向东攻江东。如此一来,南宋必亡!
展开全文
刘整向忽必烈建言之前,元军侵宋还是以总体战为主,荆湖战场并不是主攻方向。比如蒙哥汗大举攻宋,采取的就是北路军直插鄂州,中路军取重庆,南路军偷袭长沙。结果三路攻击都不顺,蒙哥汗还在重庆的钓鱼城被打死。这就表明元军在刘整投降之前,还是想先拿下巴蜀,从长江上游迂回包抄南宋。并没有先拿下荆湖,从荆湖灭宋的思维。
刘整向忽必烈积极建言灭宋之时,南宋方面在干什么呢?首先是宋理宗驾崩,宋度宗登基。因为贾似道曾经帮过他(帮他登基),所以他对贾似道极其信任。把军国大权都交给他来执掌。这样一来,原本就被贾似道弄得暗无天日的南宋朝廷,就更加腐朽不堪了。
贾似道上台前,他就残害正直的大臣,尤其是一些抗蒙将领都被他关进了监狱。比如抗蒙名将向士璧、曹世雄都被贾似道害死在狱中。刘整也是因为向、曹二人的死,才决心投降蒙古的。在迫害忠良的同时,贾似道又大肆提拔一些只会阿谀奉承的人,用这些庸才来代替被他迫害致死的忠良的位置,从而完成对南宋军政各界一次致命的大换血。
等到大权独揽后,贾似道搞了一套以公田法用于填补军费的臭招,结果这个公田法严重得罪了江南官僚地主的利益(强制没收官僚地主的土地)。导致元军还没有打来,江南的官僚地主们就已经盘算要怎么倒向元朝了。后来襄阳城被攻陷,元军顺汉江东下时,沿途州府纷纷望风而降,根本就没有官绅愿意为南宋朝廷卖命。除此之外,贾似道又加大了和籴的力度(和籴就是官府向老百姓强征粮食,相当于明抢),对老百姓层层贪污勒索。搞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民心思变。
忽必烈
这副德行的南宋岂是元朝的对手?于是忽必烈采纳了刘整的建议,任命他为元军都元帅,让他负责攻宋一事。刘整到任之后,制定了一套围攻襄阳、樊城的战术。具体措施就是一个字——困!
元军首先切断了襄阳与东面枣阳的联系,并在襄阳城东的白河口、鹿门山筑堡。使淮西的宋军不能增援襄阳;接着又将襄阳与樊城的交通截断,并在两城的外面构筑堡垒体系,把襄阳变成孤城;最后切断汉水与襄阳的交通,进一步收缩紧,拔掉襄阳城外的小据点,将襄阳彻底变成一座孤城。围城期间,驻扎在襄阳附近的南宋军队多次与元军爆发野战,拖延了元军围城的进度。但是由于没有支援,最后都被元军消灭。
元军围困襄阳、樊城,宋朝也不是完全没有支援。在奸相贾似道的组织下,南宋组织了两次救援襄阳的行动,结果都被打退。元军在围困襄阳四年后,得到了当时世界上最新式的武器——回回炮(巨型抛石机)。
利用这个回回炮,元军攻陷了樊城。困守在襄阳的吕文焕(诬陷刘整的那个吕文德的堂弟)又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弹尽粮绝后,向元朝投降(樊城守军是力战而亡,全军覆灭)。
襄阳、樊城失陷后,荆湖门户洞开,形势急转直下。这一次又跟端平二年(1235年)一样,元军沿汉水长驱东下,席卷了整个长江北岸。不过当年有名将孟珙力挽狂澜,这一次则没有人能挽救南宋了。
孟珙
首先元军拥有了自己的水师,是刘整训练出来的,战斗力还挺强。有了水师,元军再进攻鄂州,花样可就多了;相比于元军的进步,宋军可谓是大幅度退步!跟当年比起来差远了。除了没有了孟珙这种能够逆转战局的大将外,士气民心也都没有了。老百姓对元军就是既不欢迎,也不抗拒的心态。静观事态的发展。
在这种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元军以水师强渡长江,于襄阳城破的次年,第一次攻陷了荆湖重镇——鄂州。将兵峰直指江东。至此,刘整为忽必烈制定的上阻四川、下达江左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通过襄阳之战,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襄阳并不是一座孤城,而是一个要塞防御体系,襄阳之围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彻底围死的。元军在围襄阳之前,做了大量的战争准备,提前将襄阳、樊城外围的各种要塞和小型驻点拔掉后,才将襄阳围住。
第二、襄阳之战并不是简单的围城战。因为宋军在襄阳驻扎了一定规模的野战军。这些野战军在元军筑寨围城时,也会主动出击袭扰,破坏元军的各种准备工作。为了对付襄阳的野战军,元军也付出了相当代价。
第三、围攻襄阳的元军主要是北方汉人,其次才是蒙古人。毕竟水师只有汉人才能胜任,蒙古人不行。宋朝在统一战线这方面,做得不是一般的差!能打的人才都跑到蒙古那边了,南宋要是不亡国就怪了。
襄阳形势图
将以上三条总结来说,元朝和宋朝并非是在争夺一城一地的得失!在争夺襄阳这一点上,双方都是掏了老本。因此宋、元围绕襄阳的六年苦战,实际上打的就是总体战。南宋在这场总体战中败了,也就等于耗尽了南宋的兵力和财力。这对于本来就贪腐横行,老百姓怨声载道的南宋来说,是承受不起的失败。
当然了,元朝攻陷襄阳后,也不是立刻就灭了南宋。像李庭芝、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这些忠良义士又给南宋续了几年命。但是绝大多数的官绅对抵抗不卖力,绝大多数的老百姓也认为事不关己。忠良义士的这种抵抗,终究也难成大事。
总的来说,襄阳之战对南宋的影响,除了军事方面之外,政治影响也是很大的。贾似道听说襄阳丢失后,第一反应不是夺回来,而是力主迁都,躲避蒙古人。试想,朝廷的宰相都是这副德性,南宋军民哪还有抵抗的信心?
至于说南宋的灭亡,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并不完全是军事上的失利。南宋的很多将领,比如刘整这样的,他们是因为受到政治迫害而选择叛逃元朝。当这些人在转投到蒙古后,打起南宋一点都不手软,毕竟憋了一肚子火。所以襄阳沦陷后,南宋的大溃败,实际上就是政治的大溃败,士气民心的大溃败。是宋朝几百年来的积弱以及内部的腐败问题的总爆发!襄阳城破只不过个非决定性的事件罢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