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专门通报表扬!这位生态学家为何获此殊荣?_变迁_追寻_威尔

四川省人民政府专门通报表扬!这位生态学家为何获此殊荣?

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3月21日是第11个“世界森林日”,世界森林日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会上,四川省人民政府专门为一位八旬的生态学家颁发了奖牌和证书,对这位为全省生态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进行表扬通报。

这位老专家便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生态学家印开蒲,他一生从事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致力于中国西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今年1月,印开蒲参与编著的《百年变迁——两位东西方植物学家的影像重逢》(以下简称《百年变迁》)出版,再次将几代人在百余年间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同一地点所获得的影像进行整理并研究对比,为后人留下了记录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和社会变化的又一份珍贵资料。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生物所)见到了印开蒲,倾听了《百年变迁》背后的故事。

印开蒲翻开书页讲述《百年变迁》背后的故事

从《百年追寻》到《百年变迁》

中西方植物学家的足迹在影像中重逢

一切起源于1997年。当时,在成都生物所做生态研究工作的印开蒲接待英国皇家园艺学会访问团时看到了《中国的威尔逊》一书,发现里面很多地方都颇为眼熟,就萌生了重走书中路线的想法,希望通过和书中的照片对比,研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在百年间的变化。

展开全文

《中国的威尔逊》(左)和《百年变迁》(右)

资料显示,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是英国著名的植物学家,他和中国西部似乎有着不解之缘,曾在20世纪初5次到中国考察、采集植物标本,其中4次就是到中国西部。而他多次西部之行,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老照片资料。

年轻时候的印开蒲(右一)

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当时,印开蒲的设想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他并没有想想就作罢,而是在2002年,感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便踏上了“追寻威尔逊足迹”的旅途,并在为之四处奔走了近8年后成功编著出版了《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以下简称《百年追寻》)。

今年1月出版的《百年变迁》即是《百年追寻》的续作,它以前作为基础,将百余年前、十年前、当下这三个时期的照片进行精巧排列、一一对比,通过两位东西方植物学家跨越百余年的275组新老照片的影像重逢,再次记录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印开蒲在翻看《百年变迁》内页

可以说,在《百年变迁》里,中西方植物学家的足迹在影像中再次重逢,而生态研究者对自然的探索精神也在这一次次重逢中不断延续。

另外特别的是,与纯粹的按照威尔逊在中国西部考察的线路编排的《百年追寻》不同,在《百年变迁》中,印开蒲特意将这些考察点位归纳为了10条旅游路线,湖北2条,重庆2条,四川6条,“希望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帮助那里的老百姓脱贫致富。”

跋山涉水千里奔波

只为留下一系列影像财富

不管是《百年追寻》还是《百年变迁》,都是由大量的实景照片组成,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段跋山涉水的旅程。

有的旅途经历温暖有趣。“在搜集资料时,特别是遇到照片中生活在那些地点的后人时,经常会发生有意思的事。”谈到印象深刻的趣事,印开蒲告诉记者,有一次在寻访“喇嘛寺”时,险些被当作“偷猪贼”抓了。

当时他们在山坡上拍照,突然发现附近有猪在叫,却又看不到猪在哪。而正在拍的时候狗又叫了起来,引来了附近的拿着家伙准备“抓贼”的居民。后面印开蒲把老照片拿出来才解开了误会,原来他们一开始站着拍照的“山坡”竟是居民的猪圈,“后来那户人家的主人看到威尔逊的老照片后,还跟我说心情特别激动,因为看到了他家的祖屋。”

《百年变迁》中印开蒲和把他误认作“偷猪贼”的户主合照

但有的旅途经历却困难重重。据印开蒲回忆,最困难的一次莫过于“大炮山之行”。拍摄大炮山垭口处是威尔逊在中国去过最高的地方,位于丹巴县和康定市交界,海拔4550米。

“大炮山之行”中,印开蒲曾在当地牧民的牛棚子里住了一晚,被牧民的藏獒吓得不轻,“它们会从墙的缝隙‘监视’我,因此我半夜都不敢出去上厕所”

由于大炮山地处偏远,在经历了长途车程后还需要骑马前往。当时印开蒲却恰好碰上了一匹尚未被调教过的小马,“路上我看它颈部、身上全是汗水,也是有点心痛,就下来自己走,没想到在最后最艰苦的一段路它硬是不让我骑了,我只好自己走上去,到了山顶时由于缺氧嘴唇都变乌了。”

而在回程时,他从马上下来准备上车时直接跪在了地上,原来是因为两天的马上旅途,他的膝盖已经扭曲变形了……

说起这段往事,印开蒲语气轻松,但在高原上留宿、骑马、赶路,对不常锻炼的青年人来说尚且危险艰难,而他当时已有65岁,难以想象是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

印开蒲在茂县拍摄叠溪古镇(右一)

印开蒲每次或长或短的旅途目标几乎都是几张用于对比的照片,有时还会因为世事变迁而找不到点位无功而返,是什么让他坚定地追寻“威尔逊的足迹”,并在完成《百年追寻》的十年后又开始编写《百年变迁》?

或许是一种责任感。在他看来,中国近10年的变化已经超过了过去100年,这种变化被系统地整理记录下来,对后人来说将会是一系列宝贵的影像财富。

而他也希望通过编写《百年追寻》《百年变迁》让更多人关注到中国西部环境的变化,引起公众对自然环境的重视,思考如何更好地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利用自然资源。

十年为期

“追寻”将被更多人延续

“如果我们能积累3~5本这样的图书,将会是一系列相当珍贵的资料。”印开蒲认为,这种记录工作如果能以10年为尺度继续下去,可以帮助后人更加明了地看到多年间社会环境的整体变化,并从中学习领悟。

比如在《百年变迁》中,读者们可以看到我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如何推动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四川省的森林覆盖率每年以超过 1%的速度持续增长,从2008年的28%到2019年的40%......

同样,通过对比新旧照片,读者们也能发现10年间大渡河两岸的平房已经变成了高楼大厦,思考在四川西部地质条件极不稳定的河谷地区的建设发展是否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令人高兴的是,当下的确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印开蒲的行动中。

在编著《百年追寻》时主创团队只有几人,书中的照片几乎都是印开蒲一人拍摄的,而到了《百年变迁》,主创团队已经扩充到了上百人,特约摄影师们不仅有来自四川的,还有湖北、重庆、广东、北京,甚至美国的。

而印开蒲的助手——成都生物所生态学博士朱单,更是对这项工作充满热情,表示将接替他的每隔十年再“重走老路”进行一次拍摄。本次《百年变迁》中大炮山点位就是由朱单重走并拍摄的。

(本文部分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