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文旅康养等七个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_西双版纳_亿元_发展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办公室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文旅康养等七个重点

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的通知

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州委和州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

《西双版纳州文旅康养等七个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已经州委、州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办公室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18日

西双版纳州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西双版纳旅游业转型创新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方向,主动融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建设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围绕全域打造闻名世界的森林公园、闻名世界的康养旅游名城路径,坚持“一环、一核、两翼、四带”总体空间布局,突出景洪国际旅游中心地位,以国际康养旅居目的地、全季型国际旅游目的地、边境跨境旅游示范区“两地一区”为发展构架,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世界旅游名城。

(二)目标任务

按“一体七转型”思路推进文旅商康农茶林融合发展,实现从单点式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传统旅游向多业态旅游转型、三产发展向一二三产融合叠加转型、白日游向全日游转型、旅游商品开发向创意商品转型、消费单一化向消费全面化构造转型、传统服务向智慧化服务转型。建设以热带雨林为依托、以康养旅居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加快转型创新发展,突出市场主体培育和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绿色生态、区域协调、融合发展、开放合作发展路径,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宜医、宜养、宜业、宜学”的国际康养旅游胜地和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力争到2025年全州文旅康养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以上,文旅康养产业总收入突破1200亿元。分年度目标如下:

——到2023年,实现文旅康养全产业链综合产值700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658亿元,文化体育娱乐业总收入19亿元,康养产业总收入23亿元。

展开全文

——到2024年,实现文旅康养全产业链综合产值918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855亿元,文化体育娱乐业总收入30亿元,康养产业总收入33亿元。

——到2025年,实现文旅康养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200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1110亿元,文化体育娱乐业总收入45亿元,康养产业总收入45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转型创新发展

1.完善文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交通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州域公路旅游环线,规划重要旅游节点与A级旅游景区之间高标准旅游专线,完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一体化客运服务体系。实施绿美农村公路建设,结合“最美乡愁旅游地”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公路通达条件,力争到2025年完成绿美农村公路建设任务1100公里。完善景区景点内部基础服务设施,改造和新建一批符合景区星级标准的旅游厕所,建设和提升接待中心、标识系统、内外交通道路、保障系统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健全旅游专线交通系统。

2.完善文旅康养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以文化赋能旅游业转型创新发展,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尚不达标的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达到国家标准。重点推进西双版纳中国傣文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勐海县民族民俗博物馆、勐阿镇纳京红色传承馆、贺开古茶园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勐海七子饼茶文化旅游线路、西双版纳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勐海县旅游公共服务中心、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勐海县中傣医医院康养项目、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医院项目建设。按国际一流城市服务水平标准,加快推进美丽县城、海绵城市、旅游城市建设,配套完善城市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每个县(市)每年建成不低于5公里的休闲旅游步道,3年内不低于20公里。

(二)推动文旅康养产品结构体系转型创新发展

1.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转型创新发展。加快推进野象谷、望天树、大益庄园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面推进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告庄西双景、勐巴拉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面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转型创新发展,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业态,推进文化场馆景区化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以康养为主题的旅游产品达3家以上,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以上。

2.实施乡村旅游创A行动。发展农业休闲养生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挖掘农耕文化,支持建设农耕文化博览园、农业公园。加大特色乡村文化建设,活化民族传统技艺、民族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实施乡村旅游A级景区建设,按照A级旅游景区标准配套相关设施,打造“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带”和“茶马古道旅游经济带”,打造旅游小镇、重点旅游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让“文农旅商”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到2025年,各县(市)至少推出2条以上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州建设2个以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个以上省级金牌旅游村、3个以上“最美乡愁旅游地”、20个以上A级旅游村(寨)。

3.实施旅游业态创新工程。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培育“旅游+”新业态。促进“景区+”,引导景区创新内容产品、传播消费等环节的合作机制;促进“酒店+”,推动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精品(半山)酒店、旅游民宿等集聚发展,打造高品质旅游住宿集群。促进“旅行社+”,开发傣医药保健、温泉康养、森林康养等产品,为游客提供优质养生服务。聚焦“文、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培育“+旅游”新业态,加快推进“文化、工业、农业、生态、教育、体育、医疗、科普、商务、旅拍、婚庆+旅游”等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夜间游”、“城市度假”、“微度假”和城市“周边游”等旅游新业态,开发普洱茶茶旅资源,推出一批茶旅融合精品旅游业态。

4.发展体育运动旅游产品。完善体育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建设茶马古道国家步道,每年建设50公里健身步道,推出3条徒步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山地运动旅游示范项目,以山地户外、汽车摩托车、野外露营等业态产品为重点。发展低空运动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低空运动旅游产业综合体。深化国际体育赛事、跨境体育旅游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培育打造2个以上体育精品赛事。

5.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发展避寒养生游,打造3个以上避寒疗养基地。发展森林康养度假游,巩固提升野象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谋划建设亚洲象国际生态旅游区,打造森林康养旅游品牌,到2025年,新培育创建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乡村20个以上。发展滨湖康养度假游,围绕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有序推进澜沧江沿岸文化旅游生态廊道,坚持生态、绿色、低碳原则,因地制宜发展水上运动旅游产品和内湖游轮旅游产品。发展温泉康疗旅游,打造一批温泉SPA、温泉酒店、温泉汤宿、温泉客栈、温泉康疗基地、温泉文化旅游线路和温泉旅游精品项目。加快打造医疗养生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抓好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设,重点推进景洪市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勐海县勐巴拉康养度假、景洪市勐巴拉嘎洒温泉国际度假区建设项目。

6.建设康养旅居“第二居所”。建设主客共享的健康生活目的地,促进“景城、康养、旅居”融合发展。发展养生养老旅居产品,建设健康养老旅游综合体,完善综合医院、养老专业化服务中心、休养康复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健身保健中心、老年文化中心、营养配餐与食疗中心、生态农场等养老服务和旅游体验综合功能。打造一批养生养老基地、养老体验园区、中傣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连锁式养老旅游酒店,建设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自理型、介护型、介助型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3年内开发建设6个以上健康生态养老基地、社区型候鸟养老基地、候鸟式旅游养老酒店。做好“水、景、城、业”四篇文章,推进景洪“两江一城”项目建设,丰富沿江旅游业态。

7.发展医疗康养旅游。引入高端医疗资源和先进管理方法,提升特需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打造立足西双版纳面向老挝、缅甸和泰国北部等东南亚地区的高端医疗及健康保健服务辐射中心,以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为依托,打造不少于1个辐射和带动作用的边境国门医院。深化与老挝、泰国(北部省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合作,支持边境县(市)发展外转就医服务,支持州内医疗卫生机构走出去,持续推进跨境医疗服务发展,持续推动“国家卫健委东盟10+1中老医疗卫生服务合作体建设”和“滇老卫生健康共同体先行示范区”建设。创新发展中傣医药健康旅游,深入挖掘推广傣医药、民族医药特色诊疗保健技术与服务,将州傣医医院建设成为康疗保健旅游基地和健康体验园。加强中傣医药保健食品、中傣药饮片、特殊用途化妆品、药食同源产品等健康类产品和衍生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中傣药衍生品牌,支持中医药旅游特色商品、特色健康食品与旅游餐饮融合发展。以景洪市为重点,依托区域重点诊疗保健、健康体检与管理、中傣医药健康养生项目建设,深度融入旅游服务功能,打造边境特色跨境医疗保健旅游基地。建设医旅融合综合体,培育2个医疗康养旅游示范区(基地)。培育壮大健康养生旅游品牌,积极打造医养融合品牌建设,争创1个医养结合示范县(市)、4个社区(乡镇)医养结合示范机构、3个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将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康养机构内设诊所等纳入医保定点。

(三)推动文旅康养项目建设转型创新发展

1.全力加大重大文旅康养项目建设。树立“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工作导向,以投资带动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创新升级。做好产品、业态、盈利模式等策划布局,开展重大文旅康养项目谋划工作,积极争取新增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中央及省预算内资金支持,借助和发挥资本市场投资、国有企业力量,加快推进实施一批“四化”文旅康养项目IP,每年保持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30%以上增长速度,力争到2025年底全州落地实施1个以上百亿级文旅康养项目、各县(市)、园区落地实施2个以上十亿级项目,重点谋划和推进实施“澜沧江湾”文旅商产业融合聚集区、湄公河流域绿色生态产业带、勐海县南糯山茶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世界普洱茶文化公园等一批产业带动大、综合效益强的文旅康养项目。

2.做实旅游业“招大引强”。量质并行抓好文旅康养招商引资工作,做好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国土空间规划,鼓励在乡村振兴和美丽县城建设进程中预留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用地,建立健全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政策支持制度,做实招商引资前期工作,做好资源评估、项目策划和基础设施完善等工作。充实完善文旅康养项目招商推介库,以消费链需求为导向,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支持多种经济成分进行项目开发建设、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优化投融资环境,各县(市)每年要组织开展2次以上高质量文旅康养招商推介活动,3年内各县(市)、园区落地实施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个,对招引项目实行产业专班跟踪服务工作机制,并积极争取各级政策支持。

(四)推动市场主体培育转型创新发展

1.全力推动文旅康养企业培育工程。打造文旅康养龙头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连资源,到2025年,引进1家以上“中国旅游集团20强”企业,“精、特、优、新”旅游企业5家。壮大传统文旅企业,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旅行社1家;壮大景区运营主体,新培育4A级旅游景区2家、5A级旅游景区2家。培育旅游住宿业运营主体,到2025年,打造30个以上高品质精品(半山)酒店、等级民宿、主题庄园。培育新兴文旅企业,到2025年,新培育生态、康养、体育、研学、演艺、文创、智慧旅游等新业态企业35家。

2.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组建西双版纳旅游集团公司,支持文旅康养企业转型创新发展,推动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模式。推动旅行社跨产业链整合、集团化发展。构建旅游管家职业体系,推进涉旅企业和康养企业个体转小微、小微转规上、规上转股份、股份制企业上市,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小旅游企业上市。调动普惠金融力量扶持旅游市场主体发展。建立健全精、特、优、新企业引进工作机制。

3.培育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巩固提升西双版纳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成果,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业态多元、靓丽美观的地标性夜间消费集聚区、休闲街区、特色消费商圈和网红打卡点,拓展和丰富旅游景区夜游项目,力争到2025年有1个国家级、5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增加有效文化和旅游消费供给,增强游客参与性、体验性,加快推进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区建设,提高澜沧江游船服务品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和消费活动,推出文旅消费惠民便民措施,挖掘和梳理民族特色餐饮文化,打造餐饮文化品牌,举办形式多样的论坛展会,策划“一地一节庆、月月有热点”节庆旅游活动,支持工会疗养委托旅行社购买服务。实施“乐购西双版纳”计划,建设文化传习馆和民族民间人才工作室,持续开展“五寻”工作,加快非遗工坊建设,帮助有条件的非遗工坊策划面向旅游市场的体验活动。加快争取相关政策建设西双版纳免税购物店,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广西双版纳“金、木、土、石、布”等系列特色旅游商品进景区、进酒店、进服务区,推广“现场下单、物流交付”方式。

(五)推动旅游智慧化转型创新发展

1.推进文化和旅游产品智慧化服务。加快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景区、智慧乡村、智慧酒店、智慧厕所、智慧导航、智慧管理等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文旅消费场所无线网络、5G信号等基础设施的覆盖。在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星级宾馆、游客集中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服务全覆盖,推动无人化、非接触式基础设施普及与应用,提升智慧旅游功能和服务水平。

2.融合高新技术提升文旅产品消费体验。实施旅游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数字虚拟等新型科技旅游业态。推动高品质文旅消费场所引进VR、AR、MR技术,为游客带来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新型旅游体验。推进各级文化馆公共文化云、智慧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服务网络与“一部手机游云南”互联互通,大力推广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高清网络直播。

(六)推动旅游宣传推广转型创新发展

提升“象往的地方—西双版纳”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支持影视作品创作生产,讲好西双版纳故事,增强西双版纳世界旅游名城辨识度、美誉度。巩固国内核心客源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客源市场,拓展国外客源市场,精心培育潜在客源市场,持续推进京津冀、长三角、东三省、粤港澳、川渝等地的营销推广,加强西双版纳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在主要客源市场的营销推广。积极融入中老铁路经济带建设,推进与国际航空公司的合作,深化拓展国际、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深化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打造中老缅泰“金四角旅游圈”,着力构建“资源互享、产品共推、客源互送、企业共赢、信息互通、市场共管、人才互动、设施共建”的双边、多边互利互惠交流合作新格局,打造中老铁路沿线最美旅游线路,推动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切实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为面向国内、辐射东南亚的旅游目的地和区域国际旅游集散中心。

(七)推动旅游市场管理转型创新发展

统筹抓好旅游活动和安全生产工作,巩固市场秩序整治成果,强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协调联动机制,一手抓市场秩序整治,一手抓旅游品牌提升,守护好西双版纳旅游金字招牌。加快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不断完善主客共享、优质高效、便捷舒适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优化24小时旅游投诉处置工作体系,落实“红黑榜”制度,营造“奖优罚劣”、“优胜劣汰”的旅游市场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深入推进游客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倡导文明旅游,推进“文明旅游”十大行动,开展微笑服务,加强文明宣传和志愿者服务。支持行业协会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州文旅康养产业工作专班办公室设置在州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发挥文旅康养产业工作专班作用,明确各级政府、相关行业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多部门、多主体协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督查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定期汇报和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

(二)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和支持力度,强化项目前期策划和基础保障,强化对重大文旅康养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支持,在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进程中预留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文旅产业用地价格适度下调,使其区别于城市地产开发价。积极争取各级各类政策支持,创新推动边境旅游实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的旅游监测办法,客观、真实反映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三)强化资金保障

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智慧公共服务体系等建设的资金投入。州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资金,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全力助推全州旅游业转型创新发展。积极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来进行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开发,鼓励地方融资平台参与项目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强化人才保障

加大旅游产业急需人才招引,强化旅游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每年开展涉旅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等级评价。加大基层文化旅游队伍建设,充实配强基层文化旅游干部队伍,在人才招引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支持州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旅游类相关专业建设,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依托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等州内高校建立康养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康养(复)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建设高端智库,让各类咨询机构、规划单位、国有企业等参与文旅康养产业建设,让专家参与文化和旅游发展政策制定、重大项目策划和运营管理等环节,为西双版纳旅游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备注:

“一环”、“一核”、“两翼”、“四带”:“一环”即大滇西旅游环线西双版纳环线;“一核”即以景洪市为核心的景城一体化休闲旅游示范区;“两翼”即勐海县康养旅居示范县、康养旅居名城和勐腊县跨境旅游核心区、中老边境第一城;“四带”即大渡岗至磨憨中国最美热带雨林绿色文化旅游带、思茅港至关累港的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文化旅游带、勐腊易武至勐海勐满新老六大茶山·茶马古道文化旅游带、打洛至磨憨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

“两地一区”:国际康养旅居目的地、全季型国际旅游目的地、边境跨境旅游示范区。

“四化”文旅项目: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文旅项目。

“两江一城”:澜沧江、流沙河和景洪主城区。

“五寻”工作:寻找老字号、老品牌、老行当、老手艺、老艺人。

西双版纳州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计划(2023—2025年)

为扎实推进西双版纳州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稳定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区、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世界旅游名城和现代化口岸城市建设,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种植、加工、仓储交易,实施项目破局、胶园提升、加工攻坚、贸易跃升、企业升级、招商突围、创新赋能、服务争先八项行动,推动橡胶产业育链、补链、强链、延链,种植由粗放向精细转型,产品由原料向材料升级,市场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行动目标。力争用3年的时间,实现胶园管理良种、良法、良技全面推广;规模以上制胶工业企业超过40户,混炼胶占橡胶产品的总量超过60%,密炼胶实现“零”的突破;建设60万吨库存量的橡胶期货、现货仓储交易项目,成为中国—中南半岛重要的橡胶交易中心;橡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50亿元。

——2023年,全州橡胶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年产干胶33万吨,实现橡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9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1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43亿元。橡胶产业总产值增长10%,高于全州工业总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形成正向拉动。橡胶产业投资增长60%,高于全州投资增长和能源以外工业投资增长,形成正向拉动。

——2024年,全州橡胶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年产干胶34万吨,实现橡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21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4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1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0亿元。橡胶产业总产值增长15%,高于全州工业总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形成正向拉动。橡胶产业投资增长80%,高于全州投资增长和能源以外工业投资增长,形成正向拉动。

——2025年,全州橡胶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年产干胶35万吨,实现橡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2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4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3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70亿元。橡胶产业总产值增长20%,高于全州工业总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形成正向拉动。橡胶产业投资增长60%,高于全州投资增长和能源以外工业投资增长,形成正向拉动。

二、实施八项行动

(三)实施项目破局行动。以问题为导向、规划为指向、项目为靶向,在依托企业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部门谋划项目的作用,动态管理前期、开工、在建、竣工、重大5个项目库。前期项目重点谋划混炼胶、密炼胶、动车(轨道)减震专用胶、浓缩乳胶、乳胶丝、乳胶床上用品、乳胶手套、乳胶漆、标准仓库、两轮(三轮)电动车轮胎、橡胶木指接拼板、橡胶木刨花板、橡胶木家具等项目,储备项目30个以上,总投资100亿元。2023年新开工入库纳统项目5个,2024年新开工入库纳统项目5个,2025年新开工入库纳统项目8个。在建项目库每年度投资额高于计划投资额30%,剔除已无可能再投资的僵尸项目,2023年在库项目17个,2024年在库项目21个,2025年在库项目24个。全力推动项目如期建设、加快建设,2023年竣工项目2个,2024年竣工项目6个,2025年竣工项目6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占项目总数的60%以上。

(四)实施胶园提升行动。加快完善胶园道路、储胶池(收胶站)、管护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建设胶园道路173公里,2024建设胶园道路270公里、储胶池29个,2025年建设胶园道路247公里、储胶池33个、管护用房60座。全面推广胶园绿肥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增施缓释肥和有机肥等技术措施,全面稳定胶园地力和产胶能力,实现产量逐年增长。开展高产优质胶园示范活动,探索建设亩产200—300公斤的高产示范胶园,2024年新建2000亩,2025年新建3000亩;按特种胶园生产技术体系,2024年新建特种胶园800亩,2025年新建特种胶园1200亩。建设良种苗木繁育示范园,到2025年建成6个橡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年出圃良种胶苗120万株以上,保障全州胶园更新、境外替代种植良种苗木供给。建设种质资源圃种子基地,打牢培育优良新品种、新品系基础,2024年建成种质资源圃种植收集基地1000亩,2025年建成种质资源圃种植收集基地2000亩。加大胶农培训的力度,每年培训胶农1万名左右。加强橡胶病虫害防治,每年建设15个橡胶病虫害疫情监测预警站点或技术服务点,到2025年覆盖全州40个涉胶乡镇(街道、农场),有效监测和防治白粉病、蚧壳虫等病虫害。开展橡胶林下经济示范工作,努力提高胶园的产出率。

(五)实施加工攻坚行动。推进橡胶初加工由单一的标胶向标胶、浓缩乳胶双向发展,推动标胶进一步加工向混炼胶、密炼胶升级,浓缩乳胶进一步加工向乳胶制品深化,推进橡胶来料加工项目,加快橡胶木综合利用和深加工。2023年生产标胶28万吨、浓缩乳胶5万吨;加工汽车轮胎专用胶(混炼胶)40万吨,动车减震专用胶(混炼胶)3000吨;开工建设来料加工项目;生产橡胶木板材40万立方米,其中指接拼板10万立方米。2024年,生产标胶25万吨、浓缩乳胶9万吨;加工汽车轮胎专用胶(混炼胶)50万吨、动车减震专用胶(混炼胶)4000吨;生产来料加工橡胶1万吨;生产乳胶床上用品5000吨,乳胶丝开展试生产;生产橡胶木板材50万立方米,其中指接拼板15万立方米、刨花板3万立方米,橡胶木醋液(有机叶面肥)3000吨,橡胶木工业碳3000吨。2025年生产标胶25万吨、浓缩乳胶10万吨;加工汽车轮胎专用胶(混炼胶、密炼胶)65万吨(其中,密炼胶1万吨),动车和动车轨道减震专用胶1万吨;生产橡胶来料加工3万吨;乳胶床上用品1万吨,乳胶丝1万吨,乳胶手套、乳胶漆取得实质性进展;生产橡胶木板材60万立方米,其中指接拼板20万立方米、刨花板20万立方米,橡胶木家具生产取得实质性进展,橡胶木醋液(有机叶面肥)1万吨,橡胶木工业碳5000吨。

(六)实施贸易跃升行动。依托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抓住西双版纳与中南半岛物流成本降低、橡胶进口量快速增长的机遇,以建设上海期货交易所交割仓库和现货仓库为重点,建设60万吨库存量的期货、现货标准仓库,积极争取复合胶进口许可,积极推动开展仓储橡胶金融质押业务,大力推进橡胶贸易跃升式发展。2023年,力争上海期货交易所交割仓库开工建设。2024年,力争上海期货交易所交割仓库一期10万吨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形成交易量、交易额,二期10万吨项目开工建设;曼列、海胶两个库存量10万吨现货仓库项目开工建设。2025年,力争上海期货交易所交割仓库二期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仓储橡胶15万吨左右,完成交易额40亿元左右;曼列、海胶两个现货仓库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仓储橡胶15万吨左右,完成交易额40亿元;勐腊20万吨现货仓库项目开工建设。

(七)实施企业升级行动。实施“4510”工程,大力推动优良橡胶企业发展增加值高的产品,通过技术升级、资源整合、配套合作、兼并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做特企业;加快推进淘汰落后产能,解决小散乱问题,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到2025年全州橡胶企业由84户整合为70户左右。“4”即培育4户产值超过20亿元的企业,“5”即培育5户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10”即培育10户产值超过3亿元的企业。2023年,完成培育3户10亿元以上企业,3户3亿元以上企业。2024年,完成培育1户20亿元以上企业,4户10亿元以上企业,5户3亿元以上企业。2025年,全面完成“4510”工程。实施升规升限工程,2023年新升规企业3户。2024年,新升规企业3户,新升限企业1户。2025年,新升规企业5户,新升限企业2户。

(八)实施招商突围行动。紧盯橡胶产业各行业、各产品销售额排名前10的企业,认真研究必要性和可行性,认真分析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认真测算投资和产出,建设有质量的招商项目库,库存项目动态保持20个,总投资额动态保持50亿元左右。加大项目用地储备,发挥政府招商、以商招商、行业招商、专业机构招商、驻外办招商等多种招商渠道的作用,突出精准招商,落实政府经济部门招商的责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实现“乘法效应”。2023年,开展政府外出招商引资活动4次,开展以商招商活动2次,对接企业5户,签约3户,落地2户,达规率100%。2024年,开展政府外出招商引资活动8次,开展以商招商2次,对接企业15户,签约5户,落地3户,达规率100%。2025年,开展政府外出招商引资活动10次,开展以商招商2次,对接企业20户,签约8户,落地5户,达规率100%。

(九)实施创新赋能行动。推进橡胶种植信息化发展,建设胶乳收购数字化集成应用系统,实现价格适时发布,胶乳全过程可溯源,提高全乳胶产品的比重;开展信息化机械割胶试点。到2025年,完成1万台全自动割胶机器列装及数据收集分析工作。推动国家橡胶检测中心检测能力由单一的标胶,向混炼胶、密炼胶和浓缩乳胶、乳胶制品延伸。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省、州级技术中心,促进校企、院企合作,实施技术改造,提高研发支出,积极争创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成长型”企业。2023年,胶乳收购数字化集成应用系统开展前期工作,开展信息化机械割胶试点1000台;找到有效的混炼胶检测方法,初步建成具备密炼胶和浓缩乳胶、乳胶制品的检验检测能力;新创建省级技术中心1户,州级技术中心1户;新建立校企、院企合作5对;实施技术改造项目7项;新增研发经费超过营业收入4%的企业3户;新创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2024年,建成胶乳收购数字化集成应用系统并投入使用,开展信息化机械割胶试点3000台;开展混炼胶和浓缩乳胶检测试点,密炼胶和乳胶制品检测指标在2023年基础上新拓展参数3—5项,实现密炼胶和乳胶制品检测能力覆盖率达到80%以上;新创建省级技术中心1户,州级技术中心2户;新建立校企、院企合作5对;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0项,其中信息化赋能工业化项目2项;新增研发经费超过营业收入4%的企业4户;新创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专精特新“成长型”企业2户。2025年,胶乳收购数字化集成应用系统实现胶农全覆盖,开展信息化机械割胶试点6000台;具备混炼胶、密炼胶和浓缩乳胶、乳胶制品的检测能力,并开展检测试点;新创建省级技术中心2户,州级技术中心5户;新建立校企、院企合作5对,其中院士工作站1个;实施技术改造12项,其中信息化赋能工业化项目3项;新增研发经费超过营业收入4%的企业5户;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专精特新“成长型”企业3户。

(十)实施服务争先行动。建立服务企业平台(联动机制),成立企业纾困发展工作专班,真正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加大扶持企业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并督促上级资金专项专款专用,防止挤占上级资金现象发生。对新建的高产(特种)示范胶园建设项目,给予项目建设奖补。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州级技术中心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的,给予投资奖补。对进入省级高质量发展项目的企业,给予投资奖补。对新投资的橡胶期货、现货标准仓储交易且库存量达标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对工艺、投资、设备、产品先进且新投资额达标的项目,给予投资奖励。全面清理政府挤占企业代付征地款的问题,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到2025年基本完成化解任务。

三、保障措施

(十一)强化组织能力。设立橡胶产业专班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州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橡胶产业专班日常工作。由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州发展改革委、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科技局、州自然资源局、州生态环境局、州农业农村局、州商务局、州应急局、州市场监管局、州林草局、州统计局、州农垦局(西双版纳州橡胶产业局)、州投资促进局、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负责人任办公室副主任,形成推进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橡胶产业专班实行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例会1次以上。有工作需要研究时,及时召开例会。例会研究决定关于橡胶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和重大资金。建立部门会商研讨、运行监测分析、重要情况通报、重大项目跟踪、工作情况调度、政策绩效评估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十二)落实主体责任。各县(市)、各园区要切实履行推动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责任。要抓实橡胶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请一流专家、一流企业和州内优秀企业,共同编制既有全国眼光、又接地气的高质量规划,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要抓实园区建设,大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厂房建设,为园区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落户园区创造较好条件。要抓实项目用地保障工作,确保好项目来之有地,有地能供,供地即建。要抓实招商引资工作,对重大招商引资工作,要建立健全领导联系跟踪制度和工作专班服务机制,锲而不舍,贴身服务,精心服务,竭诚服务,确保项目落地。要抓实扶持企业发展,对新建项目给予一定的奖补,对挤占企业的资金尽快拨付。

(十三)发挥协会作用。积极发挥橡胶各协会的职能作用,监测产业运行,规范产业经营,强化产业服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探索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价格联盟、原材料采购联盟,实现发展共享、避免恶性竞争。推动行业协会与国内外同业协会、产业界建立对话磋商和信息交流机制,加强沟通、建立互信、增进合作,化解贸易摩擦,为全州橡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计划(2023—2025年)

根据州委九届四次全会有关部署,为推动全州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弘扬茶文化为引领,以做强茶产业为核心,以提升茶科技为支撑,以数字化为突破口,锚定“中国最优、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稳面积、强龙头、补链条、提品质、育品牌、扩市场、提效益,加快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推进普洱茶产地标志化、品种标准化、企业品牌化、产品绿色化、消费便捷化,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普洱茶加工交易中心和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国最优质安全普洱茶原料、加工基地,树立中国普洱茶的一流标杆。

(二)发展原则

——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加快构建普洱茶绿色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增强绿色供给能力,推进茶产业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主导。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规范市场行为,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拓展市场,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引导,以优质资源和良好环境激发产业活力和创造力。

——坚持品牌赋能。突出“西双版纳普洱茶”品牌,持续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构建茶品牌体系,发挥品牌集群效能,实现品牌带动增值,不断提升普洱茶产业综合效益。

——坚持创新驱动。以技术体系、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创新为驱动,推动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强化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应用,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业态创新发展。

——坚持文化铸魂。挖掘西双版纳各民族茶文化内涵,讲好茶故事,持续拓展茶园和茶山休闲体验、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加大茶文化宣传推广,推进业态融合发展,引领产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展布局

景洪市打造世界普洱茶公园、普洱茶交易中心暨普洱茶博物馆,推动茶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大渡岗茶文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勐海县打造集“茶叶生态种植、科学研究、精深加工、营销服务”为一体的核心区,力争把勐海工业园区打造成国内最优、世界一流的普洱茶专业园区。勐腊县充分利用古茶山积淀的厚重茶文化,走精品化、高端化发展路线,打造中国普洱茶顶级产区。

(四)任务目标

实施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绿色和有机茶园建设、加工提质增效、品牌培育、产品质量监管、科技创新驱动、市场拓展、文旅融合提升八大工程,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3年,实现普洱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37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9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22.5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198.5亿元。到2024年,实现普洱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43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40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241亿元。到2025年,实现普洱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50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6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60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280亿元,全州茶叶面积稳定在143万亩左右,茶叶产量达到7万吨,茶农茶产业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坚持保护优先、科学管理、有序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一是做好古茶树(园)的资源普查。划定古茶树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挂牌保护。建立古茶树(园)资源档案库,分类划定一类、二类保护古茶树(园)区域,加大省、州古茶树保护条例的宣传和实施力度。二是强化技术指导。修定完善《西双版纳州古茶树保护技术规程》对古茶树(园)进行管理指导,通过分类采摘范围、采摘时期、采摘要求等进行合理性利用。三是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古茶树(园)保护与开发的利益联结体系。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积极引导茶农根据各技术规程做好古茶树(园)的采摘、复壮、轮休、养护等措施。四是鼓励人工茶园森林化改造,实现管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升人工茶园生态功能和茶叶品质。

(二)实施绿色和有机茶园建设工程。通过土壤改良、良种推广、完善设施、改善茶园环境等措施改良低效茶园,提升茶园生产能力。一是加强病虫害测报预警及防治。采取综合措施防治草害,阻止化学除草剂进茶园。全域推广运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模式防治病虫害。二是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三是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的智慧茶园建设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茶园碳中和研究,打造低碳生态茶园样板。四是加快建设绿色和有机茶园。支持三县(市)开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基地创建工作。到2025年,力争绿色茶园面积达到110万亩(稳定在80万亩)、有机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

(三)实施加工提质增效工程

1. 加大初制加工升级改造。按照西双版纳州地方标准《茶叶初制所建设管理规范》,在全州开展茶叶初制所达标创建工作。到2023年底,全州茶叶初制所全部达到规范标准。

2. 推进精深加工升级改造。一是加快勐海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加快推进生产装备提升。以茶叶加工智能化、清洁化发展为目标,以绿色环保、节能增效为重点,加快整体生产技术升级改造。三是加快推进加工工艺、深加工产品创新。推出名山茶、小罐茶、网红茶、庄园茶、年份茶等不同档次产品,开发茶粉、茶膏、袋泡茶、速溶茶、茶含片、茶水饮料等快捷茶品,开展茶黄素、茶多酚、生物碱、咖啡因等有效成分提取运用技术攻关,研发茶食品、茶日化用品、茶保健品等衍生产品,推进茶机械、包装、器具、物流等配套产业。四是推进第三方建设普洱茶“公共仓”。到2025年,新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户,快销产品占比提高到40%以上,力争培育国内行业领先龙头企业10家,普洱茶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左右,每年发行新产品不低于15个,小饼、小沱、茶食品等时尚产品占比年均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培育年产值达30亿元茶企1户,超10亿元茶企3户,超1亿元茶企6户。

3. 扶持龙头战略。培育茶企成长壮大,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做大做强茶产业。扶持龙头茶企“自建基地”和“茶企+专业合作社+基地+茶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龙头茶企与专业合作社、茶农实现品牌共建共享,加快推进普洱茶生产加工、仓储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培育州级以上龙头企业25户,积极培育茶企上市,力争茶企上市公司零突破。

(四)实施品牌培育工程

一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质量管控和营销推广为重点,构建品牌发展体系,统一打造“西双版纳普洱茶品牌”,支持三县(市)各打造1个区域品牌。制定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模式使用区域公用品牌,鼓励龙头企业举办高层次的品牌推荐活动,积极参与重大展览、市场开拓及各类茶事推荐活动,借力主流媒体、新媒体广泛宣传,持续举办“西双版纳茶中国行”活动,全面提高西双版纳普洱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积极申报、创建地理标志产品。推进西双版纳十二大古茶山提档升级,以知名茶山带动,建设以生态茶园(生物多样性茶园)为核心样板基地,将全域茶园打造成绿色高效、独具地域特色的茶产业名片。到2025年,茶叶类地理标志达到20个。三是鼓励企业参与云南省“十大名茶”、“十强企业”、“二十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全州每年开展一次西双版纳州“十大名茶”评选活动。

(五)实施产品质量监管工程

1. 推进标准化建设和产品质量管控。一是从茶叶种植、采摘、收购、加工、仓储、交易等各环节强化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严格按照《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茶叶初制所建设管理规范》、《茶叶加工厂建设技术规程》、《普洱茶仓储技术规范》4个地方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多部门联动,大力推广使用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二是积极争取成立1个国家级茶叶检验监测中心(或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积极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生产者自我承诺、消费者可查询的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三是鼓励企业主导参与制(修)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到2025年底,全州规模以上茶企全部建立二维码标识,实现从产地、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全程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监管指标、测定方法、追溯办法。

2. 加大专项整治和规范市场力度。一是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强化市场监管横向协作,采取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形成市场专项整治的强大合力;二是探索“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害指导防治、统一技术交流、统一茶叶品牌、统一质量管理”的“五个统一服务”模式,实现统一管理、规模经营,逐步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正确引领大众消费、合理贮藏、理性投资。

(六)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

1. 加大茶产业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一是加大对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重大科技攻关支持力度。依托国家、省、州茶产业技术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支持科研院校和茶企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茶叶研究所等平台,争取成立1个国字号科技平台(茶学院、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嵌入茶产业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开展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绿色茶园预警机制及绿色茶园管理生产综合技术模式应用、茶园生物多样性因子对环境要素形成及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为加快推进茶园绿色化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加大普洱茶益生菌发酵机理、普洱茶功能性成分特种功效指向、普洱茶专业仓储技术体系、普洱茶绿色靶向食品制造关键技术、普洱茶加工工艺设备智能化应用等研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推动信息资源、仪器设备共享,使企业成为产品创新主体。四是每年开展技术推广、培训,举办各类制茶、茶艺大赛、促进制茶工艺传承,培养中高级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制作技艺传承人、制茶大师等高技能人才。五是加大茶产业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创建为国家级、省级、州级技术中心。

2. 创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创建西双版纳数字化茶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数字茶园、茶业大数据、茶业区块链溯源、茶金融、茶企管理及茶文化等内容。依托国家、州级部门与各大平台合作搭建的专区,积极推荐优质茶企入驻,鼓励茶企参与各大平台举办的线上活动,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数据化、智能化赋能传统产业市场化、标准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拓展茶叶指数以及“产、销、管、学、研、融、介、媒”等多业态融合发展;赋能茶叶产品从出产、销售、仓储、物流、茶商、茶叶检测与溯源等技术性服务与标准,提升消费者对茶叶消费的信任感,从而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3. 强化人才支撑。依托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已建院士工作站、大师、州科技特派员等,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绿色环保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加快推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引进、交流、培训、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七)实施市场拓展工程

1.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建设西双版纳普洱茶产业要素现代化交易中心或市场,支持勐海县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完善仓储、物流、检测等配套功能。二是鼓励茶企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店、展销中心,在三四线城市建立体验店、专营店,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企业店等。三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健全茶叶交易市场、线下茶店、网店协调发展的全州市场网络体系。鼓励企业在西双版纳州注册登记并开展茶叶出口业务。

2. 拓展市场营销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茶博会、中国—南亚博览会、广州茶业博览会、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利用新媒体开展集品牌宣传、茶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为一体的“西双版纳普洱茶大讲堂”或“高峰论坛”,扩大西双版纳普洱茶影响力。

(八) 实施文旅融合提升工程

1. 统筹谋划茶文化宣传。一是深入挖掘整理西双版纳独特的普洱茶史、茶俗、茶歌、茶技、茶艺、茶品、茶人等方面的文化资源,整合政府和企业力量,制定宣传计划,围绕消费市场、消费群体、消费趋势谋划茶产业,重点宣传西双版纳是世界大叶茶种茶树原产地核心区、茶马古道的源头,积极推进“中国(勐海)普洱茶第一县”、“易武贡茶第一镇”、“大渡岗生态茶园第一乡”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融媒体等平台,采取播放普洱茶宣传片、印制出版刊物、举办知识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茶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理念和创新实践,引导茶企和消费者积极参与茶叶绿色品牌建设,扩大西双版纳普洱茶在全国、全世界的影响力。二是每年组织举办“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学术研究会和普洱茶文化主题相关展会论坛。每年举办一期制茶(茶艺)或相关大赛,每期评选出10名制茶(茶艺)大师。

2. 打造一批特色茶文旅康养融合示范项目。重点推进西双版纳世界普洱茶公园、大渡岗普洱茶一二三产融合、大益庄园等项目。创新“现代农业+文旅”、“茶文旅+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加快发展茶庄园业态,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与茶产业融合,围绕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开发茶山旅游资源,修缮沿线茶马古道等文物遗迹,开发沿线高端住宿、营地、景观、茶马古道徒步旅游线路等业态,打造名茶山名寨普洱茶主题乡村旅游,建立普洱茶名山茶寨村史馆。重点实施勐海七子饼茶文化旅游线路、勐海茶文化徒步线路、勐腊茶马古道徒步精品旅游线路、古茶山体验自驾游旅游线路,推出非遗、茶旅线路10条以上,完善重点茶文旅融合景区景点、茶旅融合示范村和沿线交通及公共标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将茶马古道沿线建成世界知名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旅游带,打造普洱茶国家公园,打造世界普洱茶茶源寻根之旅。

3. 推出一批茶旅融合节会文化品牌。一是举办西双版纳普洱茶博览会,打造勐海“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品牌和勐腊贡茶文化品牌价值,提升“勐海茶王节”、“易武斗茶节”等国际茶旅节庆品牌影响力。争取每年举办3场以上有规模、有影响的展示会、推介会。二是加强普洱茶制作技艺类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申报工作。积极开展古六大茶山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制作技艺(茶俗)文化保护传承、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力争将“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贡茶)传统制作技艺”申报为云南省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发展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积极推动“古六大茶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专班工作机制。普洱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州农业农村局,系统谋划全州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质量、科技、品牌、市场、文化等产业发展综合事务管理。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每两月召开1次工作调度会,协调解决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每月向专班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专班办公室每月向州委、州政府汇报工作推进情况,每半年向州委、州政府提交1篇关于推进茶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报告。

(二)大力招商引资。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储备包装一批好项目,积极推进以商招商、茶事活动招商,对接目标企业开展精准招商等,每季度外出招商不少于2次,并做好招引企业的全流程服务,推动招引项目落地投产。

(三)强化扶持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鼓励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扶持政策,州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作为茶产业基础建设、龙头扶持、品牌宣传、市场开拓等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制定完善扶持资金申报、审核和评审管理办法,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积极探索设立茶叶产业发展基金,创新适合茶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促进金融机构对茶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四)加强督促指导。督导组由工作专班和州委、州政府督查室相关人员组成,每半年开展1次专项督导,及时发现并推动解决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报督导结果。强化跟踪问效,对工作推动扎实、成效显著的县(市)和部门(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推动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县(市)和部门(单位)通报批评。

(五)发挥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茶协会在品牌宣传、拓宽销售、行业自律、产业服务等作用。探索建立茶产业(技术、价格、原材料采购)联盟,实现整合要素,共赢发展、避免恶性竞争。为全州茶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西双版纳州生物医药(傣医药)产业高质量

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傣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根据《云南省“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2022—2024年)》精神,结合西双版纳州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工作思路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创新体制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突破政策瓶颈,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释放企业活力和市场潜力,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

——立足优势、挖掘潜力。立足西双版纳州区位、生态、环境、资源、民族等优势,突出道地药材、民族医药、经典名方、经方验方等特色,深入挖掘西双版纳特有生物资源潜力,精准施策,形成一批有望产业化的科研成果,强化产品质量和标准,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提质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专业研发平台,突破一批技术、储备一批成果、研发一批产品、转化一批成果,促进西双版纳州生物医药(傣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才优先、开放合作。改善软硬环境,拓展国内外市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引进知名企业和科研成果,扩大增量;吸引省外科研院所入州发展,联合培养人才,聚焦研发创新,形成助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院地傣医药学院的办学管理和院校合作,委托高等医学院校定向培养傣医药人才。

(二)发展目标

——到2023年,实现生物医药(傣医药)全产业链综合产值35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养殖农业产值15亿元,医药工业产值3亿元,医药商贸流通13亿元(含限上、限下批发零售业)、中傣医疗机构收入4亿元〔含全州中傣医疗机构、中傣医科(室)、私人诊所等〕。

——到2024年,实现生物医药(傣医药)全产业链综合产值40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养殖农业产值16亿元,医药工业产值4亿元,医药商贸流通15亿元(含限上、限下批发零售业)、中傣医疗机构收入5亿元〔含全州中傣医疗机构、中傣医科(室)、私人诊所等〕。

——到2025年,实现生物医药(傣医药)全产业链综合产值50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养殖农业产值20亿元,医药工业产值5亿元,医药商贸流通19亿元(含限上、限下批发零售业)、中傣医疗机构收入6亿元〔含全州中傣医疗机构、中傣医科(室)、私人诊所等〕。

培育壮大现有生物医药(傣医药)企业,力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傣医药)企业达到3家以上,新增营业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营业收入每年递增10%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全州生物医药(傣医药)与东盟进出口基本形成双边互通。傣药标准、傣药国药准字品种的深入研究和二次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实现傣药经方验方从医疗机构制剂向国药准字转化,力争每年有新突破。不断完善生物医药(傣医药)的双线(线上线下)营销,形成完整的生物医药(傣医药)产业集群。

二、工作重点和路径

(一)推动优质原料基地建设

支持良种繁育基地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在西双版纳州适宜地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在林下适宜空间规范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仿野生种植。到2025年,力争打造州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以上,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个,力争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包括道地药材、药食两用药材、新食品原料等)达到50万亩。

(二)加快傣医药产品研发

1. 开展傣药标准研究。深入实施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强化傣药南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标准管理制度,鼓励支持技术支撑单位、企业、行业学会(协会)等参与特色中药材、中药(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中(傣)药饮片、中(傣)药配方颗粒等标准研究的制修订工作。到2025年,力争完成傣药(傣药材/傣药饮片/傣药对照药材)标准100个。

2. 推动傣成药二次开发。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雅叫哈顿散等傣药产品的临床定位研究和二次开发;提升龙血竭胶囊、珠子肝泰胶囊、双姜胃痛丸、肾茶袋泡茶等傣药南药产品附加值,筛选疗效显著的百解胶囊、健胃止痛胶囊等深入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3. 加强医疗机构制剂及经典名方开发应用。支持开展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经典名方备案申报研究。鼓励州内医疗机构、康养机构加大傣医药产品的推广和使用。

(三)发展大健康产业

推动大健康产品开发及运用。加快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傣药保健产品和衍生产品的研发,筛选20个以上具有开发潜力的品种,以功能食品的形式进行产品开发,打造“药食同源”系列绿色食品。引进具有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的企业,依托傣医药的传统特色诊疗和服务,打造集研发、示范、产业、体验和孵化一条龙大健康产业示范区。

(四)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推动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等科研机构,加强生物医药(傣医药)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研发创新能力。鼓励重点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整合州内科技创新资源,聚焦傣药成药和大健康产品开发,形成一批有望产业化的科研成果。支持非人灵长类发育与疾病机制和生物技术,小型猪—人异种器官移植技术等实验动物技术攻关。

2. 培育政产学研医创新体系。鼓励技术支撑单位、医疗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产学研”基地,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鼓励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申报省级生物医药领域科技计划项目,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实施一批州级生物医药(傣医药)领域科技计划项目。

(五)强化产业招商引资

1. 做大做优制药企业。对发展意愿强烈的制药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推荐企业申报上级专项扶持资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重点依托景洪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集聚区,推动一批以傣医药为主的生物医药项目落地,做深做精傣医药加工制造业。

2. 招引国内外领军企业。针对生物医药(傣医药)产业链薄弱及欠缺环节,瞄准国内500强以及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小型高科技生物医药企业,开展精准招商、成果招商,积极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大健康产业等生产企业、研发团队、科技孵化机构等,通过精准招商对产业链进行补充、延伸和强化,辐射带动辖内企业发展。到2025年,力争新增引进生物医药(傣医药)企业2家以上。健全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对已落户企业的跟踪服务,及时掌握企业及其母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增强再投资的愿望和信心。

(六)推进生物医药(傣医药)双线营销

1. 加强药品零售品牌及流通建设。贯彻落实质量强州战略,加强药品质量品牌建设,推进药品企业品牌发展。引导药品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药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一批医药领军品牌,打造一批品质好、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支持药品零售企业专业化、多元化发展,药品零售总额逐年递增。支持药品零售企业发展,对符合支持条件的药品连锁企业,依法依规快速审批,药品便利店逐年递增。积极引进培育大型现代药品流通骨干企业,支持药品流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邮政、快递等进行市场化合作,扩大药品配送覆盖面,提升药品流通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 扩大中药材进口贸易规模。统筹推进增设打洛口岸、勐满或关累港口岸为进口药材口岸申报工作,不断扩大我州中药材指定进口口岸覆盖范围,为全州生物医药(傣医药)与东盟进出口基本形成双边互通打牢基础。支持企业发展中药材进口贸易,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补助。

3. 支持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利用中老铁路的交通优势、西双版纳州的区位优势,支持企业在我州辖区内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达到一定规模的予以资金补助。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完善傣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实施“西学中”、“西学傣”人才培养工程,到2025年,培养高层次中傣西医结合人才不少于4名;每年开展“名傣医 师带徒”5名;组织开展“十大傣医药民间传承人”评选活动。加强高校医药相关学科建设,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的办学模式。鼓励企业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构建技术专家服务团队。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州生物医药(傣医药)产业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州科技局,专班办公室内设工作组,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实行专班组长工作例会制度,每两月召开1次,协调解决市场主体培育、项目包装策划、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产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专班召集人按月定期调度,研究讨论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关键领域改革、发展环境优化等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特别重大事项及时上报州委、州政府研究决策。

(二)加大资金支持。积极申报省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州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全州生物医药(傣医药)产业发展,重点支持良种繁育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林下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傣药标准研究、医疗机构制剂及经典名方开发应用、大健康产品开发及应用、做大做优制药企业、生物医药(傣医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药材进口贸易、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及傣医药人才培养等方面。各有关单位和部门根据职能职责,统筹利用好现有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对生物医药(傣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提高生物医药(傣医药)领域全社会研发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投资基金参与产业各环节的投资。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针对生物医药(傣医药)相关企业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业务。

(三)优化发展环境。发挥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营造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扶持掌握关键技术的中小微企业发展。持续改革完善傣医药服务价格、医保政策,推动将通过标准认证的傣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推进以傣医医疗集团为牵头单位的医保基金打包付费改革,提高医疗机构开展傣医药服务的积极性。每年定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传统医药联盟大会等专家论坛,深化与云南省科学技术院战略合作,为产业发展前沿态势、产业分析、创新能力、区域布局、重点招商和政策设计等提供战略咨询。

(四)强化协调配合。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形成发展合力。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要把负责的事项列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制定具体扶持措施。各牵头单位要做好综合协调和组织实施各项具体工作;各责任单位要加强与牵头单位的沟通协调,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各牵头单位、各县(市)负责逐项收集汇总任务事项落实进展情况,按照“日常跟踪、季度调度、半年回头、全年总结”的要求,及时将落实情况报专班办公室。

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20年7月14日印发的《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西政发〔2020〕14号)同时废止。

西双版纳州口岸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

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根据州委九届四次全会有关部署,为深入推进口岸经济产业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23年,实现口岸进出口货运量1009万吨,口岸进出口贸易额619亿元,同比增长30%。

——到2024年,实现口岸进出口货运量1211万吨,口岸进出口贸易额742亿元,同比增长20%。

——到2025年,实现口岸进出口货运量1392万吨,口岸进出口贸易额854亿元,同比增长15%。

二、主要措施

(一)提升口岸综合能力

1. 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口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提升口岸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与周边国家口岸设施功能衔接、信息互联,提高货物换装转运效率和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升级,激发口岸经济新活力。积极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保税库(仓)、边境经济合作区。

2. 积极申建各类指定监管场地或口岸。加强全州统筹协调,在产业基础好、市场需求明显的口岸按程序申请建设指定监管场地,最大程度减少口岸(通道)同质化,充分突显口岸(通道)差异化优势。推动磨憨铁路口岸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建设。推动磨憨公路口岸、关累港口岸、打洛口岸增设为进口药材指定口岸。

3. 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口岸物流全流程电子化,促进口岸通关数字化转型。实施智慧口岸建设,着力提高口岸信息化水平。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优化口岸通关监管流程。贯彻执行海关总署“简化监管证件”措施,深入推进“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改革。持续压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全面实施无纸化申报。推进税收征管业务改革。严格落实税收优惠措施,推广汇总征税、新一代电子支付、原产地自助打印等改革举措,提高各环节工作效率。积极开展 RCEP 政策宣传,确保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进一步提升出口退税便利度,持续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推动实施磨憨铁路口岸“一地两检”创新通关查验监管查验模式。

4. 扩大口岸开放。加快推进关累港口岸对外开放验收前各项准备工作,推动勐满通道实现对外开放。

5.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办法》、《西双版纳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编制《西双版纳州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实施方案(2022—2024年)》,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力争实现“全州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年均增速15%以上,口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15%以上,全州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目标任务。

6. 积极探索对外金融服务。聚焦边民互市发展和企业“走出去”需求,支持银行边民互市结算系统建设,推动辖区边民互市结算进一步规范。持续推进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

(二)发展口岸特色优势产业

1. 发展跨境肉牛贸易。推动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中老方向)尽快恢复;加快中缅方向各有关场、所建设。深化与中老、中缅在动物疫病防治、畜牧养殖、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合作,打造肉牛进口、隔离防疫、育肥、屠宰、加工及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吸引牛肉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相关企业在口岸城镇聚集,做大做强西双版纳肉牛贸易及牛肉加工产业。

2. 发展落地加工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增加东盟国家农产品进口品种目录;积极争取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农产品返销进口计划。充分发挥磨憨公路口岸、关累港口岸、打洛口岸获批为指定口岸优势,大力发展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药材、甘蔗等产品贸易及落地加工产业,建设集散分拨中心。推进勐满国际橡胶产业园建设。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外贸、对外投资合作,不断扩大落地加工企业规模,增加口岸进出口贸易量。

3. 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申报建设中国(西双版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围绕磨憨口岸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推进绿色食品、旅游文化等优势产业与制造生产、电子商务平台、仓储物流、邮政快递、金融信保、风险防控服务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打造跨境电商全产业链。

4. 发展口岸旅游经济。积极融入中老铁路经济带建设,加快争取东盟10国旅游团入境西双版纳免签停留10天和磨憨铁路口岸开展外国人口岸签证和“免税购物”等政策落地。深化拓展国际、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打造中老缅泰“金四角旅游圈”,着力构建“资源互享、产品共推、客源互送、企业共赢、信息互通、市场共管、人才互动、设施共建”的双边、多边互利互惠交流合作新格局,推动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取得实际突破,切实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为面向国内、辐射东南亚的旅游目的地和区域国际旅游集散中心。

5. 发展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规范边民互市贸易发展,鼓励边民互市多元化,推进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将边民互市、边境贸易与园区加工企业落地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边民互市带动贸易发展。支持贸易新业态规范创新发展,发展“互联网+边境贸易”的电商新业态,支持边民互市产品通过电商在国内销售。

6. 参与区域多双边合作机制。抢抓“中老泰经济走廊”建设先机、用足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利好政策,积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及中老、中缅、中泰经济走廊建设。提升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影响力。

(三)建设口岸城镇

1. 提升口岸对城镇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依托口岸功能,充分发挥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依托国际国内双循环,吸引周边国家和国内发达省区生产要素在西双版纳集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沿边各类园区建设,保持口岸城镇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2. 推进口岸特色小镇建设。找准发展定位,完善口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提升国门形象。重点推动磨憨、勐满、打洛特色小镇建设。

(四)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

1. 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力。加快“三出州、四出境”公路通道高速化进程,依托勐海—孟连高速公路、景洪—勐海—打洛高速公路、景洪(绕城)—勐龙(240界碑)高速公路、勐远—关累高速公路、勐醒—江城—绿春高速公路、西双版纳机场四期改扩建、澜沧江244界碑—临沧港四级航道整治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关累港综合码头、中老铁路野象谷公铁联运连接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沿边铁路纳入上级规划,实现口岸与口岸之间互联互通、高效联接。

2.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橄榄坝火车站货场建设,加快推进勐满园区冷链物流和野象谷冷链物流及仓储用房、勐养火车站、勐腊火车站货场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大幅提升冷链物流运输能力和水平。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在仓储、运输、搬卸装运、分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应用,实现物流各环节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管理,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现代化水平。积极争取国家、省对跨物流、冷链物流、多式联运等设施的支持力度。推进昆明-磨憨(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建设“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物流体系,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3.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立公铁、空铁、水公铁多式联运体系,加快推进中老铁路(西双版纳段)场站与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打通公铁联运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实施关累港口岸综合码头项目和勐腊(勐远)—关累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澜沧江—湄公河航运与中老铁路有机衔接,实现“公铁水空”联运。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州口岸经济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州商务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督导检查,每季度开展1次调研、督导检查。聚焦口岸经济特色产业,开展重点招商,每季度开展2次招商。加强口岸经济产业督促指导。由专班和州委、州政府督查室成立督导组,每半年开展1次专项督导,及时解决口岸经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报督导结果。强化跟踪问效,对工作推动扎实、成效显著的地区、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推动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地区和部门(单位)通报批评。

(二)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土地、林地、能源、环评、金融等各类要素支撑保障。在防控债务风险的前提下,对符合专项债券发行条件的口岸经济产业项目积极争取专项债券支持,给予融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丝路基金、亚洲合作资金、中央外经贸专项资金等资金政策,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

(三)强化项目支撑

根据口岸经济产业发展实际,建立口岸经济产业重点项目清单。围绕总体目标,紧盯项目建设关键环节,抓实项目前期,抓好项目调度,依法依规做好用地报批工作,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四)强化人才支撑

加大贸易、物流等领域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高端智库,充分发挥各类咨询机构、规划单位、国有企业等参与口岸经济产业发展,发挥专家在口岸经济产业发展政策制定、重大项目策划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和建言献策作用,为口岸经济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五)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外贸企业投资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和培育市场主体实力,优化贸易结构,对在西双版纳州从事合法生产经营活动的外贸企业、边民互市专业合作社对照《西双版纳州口岸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措施及申报评审办法》给予政策支持。

(六)实现路径

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体系以及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搭建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保税库等开发开放平台。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外贸、对外投资合作,增加口岸进出口贸易量。加大贸易、物流等领域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争取海关、边检等部门支持,推动口岸通关便利化。

西双版纳州热带水果(坚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推动全州热带水果、坚果、小糯玉米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大幅度提高质量效益,结合西双版纳州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系列批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食品牌”、“绿色能源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三张牌的理念,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好和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形成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品加工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市场销售数字化、企业组织“产加销”一体化、品牌影响市场化的发展格局,以品种创新引领为龙头,以加工提档升级为突破,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跳出传统农业发展思维,以工业化理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政策激励、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供给能力。加强市场对接和产品营销,拓展国内市场和进出口市场,促进国内国际贸易双循环。

——突出优势、优化布局。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西双版纳州特色热带水果、坚果、小糯玉米的品种结构,实行科学规划、适地适种,在最适生态区建设核心区,打造一批大宗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区。

——标准引领、绿色发展。制定产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相关地方标准,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大节水灌溉,绿色防控,减肥减药,促进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提质增效作用,培育特色品牌、知名商标。壮大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融合发展、提高效益。积极推进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产品加工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

(三)发展目标

总目标:到2025年,热带水果、坚果、小糯玉米产业种植面积145万亩,产量169万吨,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70亿元。

1. 热带水果:

到2023年,种植面积80万亩,产量11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8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0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36亿元。

到2024年,种植面积88万亩,产量12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9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7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40亿元。

到2025年,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14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0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1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0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45亿元。

2. 坚果:

到2023年,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1.5亿元。

到2024年,种植面积19万亩,产量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2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2.4亿元。

到2025年,种植面积20万亩,产量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3.5亿元。

3. 小糯玉米:

到2023年,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4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11亿元。

到2024年,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1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3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6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20亿元

到2025年,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2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5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9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0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36亿元。

二、重点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

1. 优化区域布局。按照适地栽培原则,优化种植布局,在海拔800m以下低热坝区,主要生产柚子、火龙果等;海拔800—1300m区域,以适宜温凉气候生长的柑橘类水果及坚果为主;全州各区域均适宜种植小糯玉米。

根据全州热带水果、坚果、小糯玉米发展现状,未来总体发展布局以香蕉、柚子、火龙果、小浆果、柠檬、坚果、小糯玉米等为主,其他热带水果为辅。

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根据各县(市)自然条件资源优势规划主打产品,确立景洪市以柚子、柠檬、火龙果、坚果、小糯玉米;勐海县以柑橘、小浆果、坚果、小糯玉米;勐腊县以香蕉、柚子、坚果、小糯玉米为主的发展定位。以市场为导向,紧盯与我州相同或相似生态区域发展情况,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抢占市场空档期,调整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比例。

2. 优化品种结构。巩固提升现有热带水果、坚果、小糯玉米发展优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引进一批高价值特色新品种,从中筛选出一批适应性强、高产、优质、多抗和适宜设施化栽培、机械化作业的优良新品种推广,逐步换代升级。力争到2025年建设优质种苗基地1个以上;1—3个热带水果、坚果试验示范基地,围绕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我州种植的早、中、晚熟优质新品种1—2个,认定(鉴定)或申请品种保护1个以上;建设1个种质资源库(圃),为种质创新,品种改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提供丰富的种质和研究材料,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品质提升

1. 加快绿色标准体系建设。围绕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产品加工、收储运输等重点环节,逐步完善全链条、全环节的产业标准体系。组织制定并推行热带水果、坚果、小糯玉米相关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力争2025年前制定出4个以上地方标准,进一步提高产品生产标准化水平,逐步实现绿色生产标准全覆盖,推进基地绿色发展。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质量认证,每年认证有机绿色基地10—20个,力争三年全覆盖。

2. 推进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小散弱”低效果园升级改造,力争到2025年,改造低效果园10万亩,通过全园扩坑、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树冠整形等技术措施,对果园进行提质改造,实现品质大幅度提升。开展小糯玉米配套技术研发,研究适合不同品种的节本、省工、轻简化智慧农业集成技术,推广育苗移栽技术,缩短在地生育期,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5000亩绿色防治示范区、500亩现代生态循环果园示范基地。打造2个以上品种优质化、防控绿色化、水肥智能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数字化的高标准示范果园,3个500亩小糯玉米绿色高效种植示范基地。

3. 强化质量管控。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可追溯管理。完善行业自律、问题约谈、信用体系等制度体系,构建热带水果、坚果、小糯玉米质量安全的社会共治机制。开展违规经营专项整治,保障农资安全,严厉打击销售假劣农资及违法使用禁限用药物行为。

4. 加强行业自律。成立水果、坚果、小糯玉米行业协会,协助政府进行行业管理,在行业中发挥服务、代表、协调、自律等作用;保障原料供应,稳定市场价格,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强化科技支撑

1. 开展科技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全方位、多轮次、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等农技推广服务力量,推广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等农业技术,指导基地和农户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升栽培技术水平,提高热带水果、坚果、小糯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 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深化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以院士(专家)工作站、创新团队等为抓手,推进产学研联合,集聚创新资源,加强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制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力争到2025年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3个。

(四)培育特色品牌

强化品牌引领。提升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链接“西双版纳”旅游品牌效应,丰富“西双版纳”果品和小糯玉米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形象,塑造品牌核心价值,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实施企业品牌发展战略,发挥企业在品牌创建中的主导作用,抓好商标注册、质量认证、包装设计、文化宣传等多个关键环节,打响西双版纳热带水果、坚果、小糯玉米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鼓励和帮助经营主体,以品牌创建为纽带,做大做强已打造的5个区域公共品牌,力争2025年大幅提升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溢价能力,培育和壮大特色品牌、知名商标3个以上,申请小糯玉米地理标志1个,大力推广使用西双版纳菠萝、西双版纳香蕉等2个地理标志。

(五)加强市场营销

1. 支持经营主体配套建设水果智能分选线、冷链保鲜、包装等设施设备,引进培育一批冷链物流企业,升级改造现有批发市场、电子商务设施设备,在规模化生产集中的乡镇建设田头冷库、田头市场,构建“批发市场+田头市场+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鼓励经营主体改造提升保鲜贮藏设施,推动拓展冷链物流配送业务,引导经营主体布局建设末端冷链配送设施,完善面向消费者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全州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种植基地的冷链物流干支配网络,补齐补强冷链物流上下游短板和薄弱环节。全州热带水果、坚果、小糯玉米冷库容量达到10万立方米左右,冷链物流企业3家以上,低温处理率达到30%左右,实现从生产、加工到消费最短链路和最优配置。

2. 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智能终端应用,利用电子商务、手机应用程序等手段,发布产品供给需求和实时价格信息,推进农业经营主体使用现代网络手段完成农产品销售,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

3.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强与国内知名批发市场、大型企业的对接,设立西双版纳销售专区。聚焦上市时间及物流等过程,建立销售量信息收集机制,及时收集产销信息,推动采购商对接生产基地,多举措稳定产品供销关系;拓展国际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支持企业与国际市场对接,推动进口产品在我州集散分销、落地加工。引导经营主体开展市场营销,组织召开线上、线下推介会促进信息交流、产品展示和交易对接。

4. 加强重大平台建设。2025年前,依托中老铁路,力争在景洪市和勐腊县各建设1个集分选、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交易中心;建设1个集线上产销对接、金融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数据应用中心;建设1个产业监测预警平台,对全产业链进行监测,及时发布生产、加工、消费、流通等领域预警信息。

(六)壮大经营主体

培育扶持农业企业,壮大经营主体。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进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助力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监测,规范内部管理、健全组织机构、拓展经营范围。加快培育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和市场运作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区域化、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每年促成1个以上重点招商项目签约,力争2025年前引进分拣、包装深加工企业达到10家以上,培育10个以上加工企业,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5户以上,千万元以上企业6户以上,亿元以上企业2户以上,年加工小糯玉米鲜果穗万吨级生产加工龙头企业3家以上。

(七)促进三产融合

1. 推动热带水果、坚果、小糯玉米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西双版纳知名景区、民族文化等优势,打造观光采摘线路,拓展休闲观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新功能。支持建设一批休闲旅游、农耕体验、文化推介、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

2. 进一步探索产业互融,让“民族文化+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拓展文化传承、文创科普与热带水果、坚果、小糯玉米产品结合模式,推出特色民族文化与产品相融合的创意产品、特色旅游“伴手礼”。建设与民族文化园相结合的、包揽吃住行游购娱的博览园。

(八)强化基础设施

1. 强化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产品运输需求,建设设施节约、运输高效、服务优质、安全可靠的冷链物流网络,为物流运输配套完善公路、航空、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切实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行效率,保证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稳定。

2. 提高快递物流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快递运输成本过高问题,帮助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相关主体及其他组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力争2025年前促使热带水果、坚果、小糯玉米产品的快递运输费进一步降低,为相关主体及其他组织腾出利润空间。

3. 依托中老铁路,促进产业高速发展。鼓励相关主体及其他组织积极参与跨境交流合作,加快实施出口农产品品牌建设,支持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培育国际品牌。

(九)抓实“一县一业”示范创建

加快推进产业布局,景洪市、勐腊县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扎实推进重点基地建设,持续抓好“一县一业”示范创建,提升规模效益,景洪、勐腊力争三年完成“一县一业”申报认定。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专班工作机制。热带水果(坚果)产业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州农业农村局。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工作调度,牵头部门每月向专班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专班办公室每月向州委、州政府汇报工作推进情况,每半年向州委、州政府提交1篇推进产业发展的报告。

(二)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储备包装一批项目,积极推进以商招商、活动招商,对接目标企业开展精准招商等,每季度外出招商不少于2次,并做好招引企业的全流程服务,推动招引项目落地投产。

(三)强化政策支持。出台一揽子政策支持相关主体及其他组织的发展,扶持产业做大做强。加强奖补措施和扶持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开通项目申请和奖补申请绿色通道。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结合自身财力情况,统筹安排专项发展资金。财政部门加强衔接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用好脱贫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政策,进一步提高衔接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不得低于上年度比例。深入拓展政策性融资渠道,推进优质资产和企业上市融资等方式,加大对产业优势区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

(四)强化规范用地。严格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以及农业“两区”划定成果,科学合理布局热带水果、坚果、小糯玉米产业种植区。强化土地要素保障,进一步强化交易市场、加工园区、物流园区等设施用地保障。

(五)加强督促指导。由工作专班和州政府督查室成立督导组,每半年开展1次专项督导,及时了解热带水果、坚果、小糯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报督导结果。强化跟踪问效,对工作推动扎实、成效显著的地区和部门(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推动不力、成效不明显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六)健全人才保障。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培养技术人才,针对产业实用型人才适当放宽申报标准,解决人才缺乏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西双版纳州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我州数字经济发展壮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根据《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结合西双版纳州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数字赋能为导向,以场景应用为抓手,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典型引路和重点突破、应用牵引和壮大产业、立足当下和谋划长远、安全稳妥和有序发展的基本原则,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积极促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建立健全数字经济监管和治理体系,把数字经济打造成为引领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发展目标

通过3年的努力,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新型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持续夯实发展基础,初步形成数字应用和产业生态,使全州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23年,实现数字经济全产业链综合产值308亿元,其中,数字经济规上企业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电子商务(含跨境电商)交易额240亿元,数字产品批发零售及其他服务收入38亿元;到2024年,实现数字经济全产业链综合产值373亿元,其中,数字经济规上企业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8亿元,电子商务(含跨境电商)交易额270亿元,数字产品批发零售及其他服务收入65亿元;到2025年,实现数字经济全产业链综合产值435亿元,其中,数字经济规上企业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电子商务(含跨境电商)交易额305亿元,数字产品批发零售及其他服务收入80亿元。

——打造行业应用示范。重点聚焦农业、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数字化转型需求,大力推广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加强智慧场景应用建设,力争打造成为省级标杆应用示范,牵引带动经济社会各行业数字化转型。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立足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与产业基础,以特色为出路,聚焦林草、环境、生态等重点领域,将资源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数字西双版纳”发展优势,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与省内州(市)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提升西双版纳州在“数字云南”发展中的地位。

——提质倍增重点企业。力争培育8户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的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从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规模以上、限额以上企业实现倍增达到25户以上。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等创新企业实现倍增达到20户以上。

——优化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政策和制度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机制,进一步合理布局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1. 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云南省统一部署,优化全州与国家级、省级骨干网络之间的连接,提升5G通信、数据中心、骨干网络传输互联互通等各环节承载能力。超前谋划“双千兆”网络布局,进一步扩大千兆光网覆盖区域,全力争取打造“千兆城市”。加强有线电视光纤延伸覆盖,完成部署并进一步强化IPV6应用场景。进一步加快5G在高铁、高速公路、城镇等重点区域持续覆盖,中心城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交通枢纽、重点医院、高等院校、热点景区、商业楼宇等区域全方位覆盖,有序推动乡镇级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的室外覆盖。进一步提升4G网络在公路、铁路、边境沿线等区域的覆盖面和网络质量。到2025年,建成5G基站3500个。

2. 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

按照云南省统筹规划的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构建符合我州实际的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在城区内部加快改造升级现有数据中心,鼓励城区内的数据中心作为算力“边缘”端,建设城市内部数据中心。以高能效、高安全、高技术、高算力为标准,推动新型数据中心建设。推动直达通信链路等高速数据传输网络建设。进一步打通数据中心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网络。同时,加强行业监管,通过虚拟货币挖矿整治等行动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到2025年,力争打造1个以上云南省行业级大数据中心。

3. 改造传统基础设施

推进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传感、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市政、能源、水利、物流、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集成创新和“智能+”、“数字+”升级改造。重点围绕道路、管网、桥梁、道路标识、井盖、信号灯等领域部署人工智能物联设施,推进“感知城市”系统建设。

(二)进一步建设数字经济园区

1. 培育数字经济园区

支持各县(市)、园区根据资源禀赋、优势特色重点产业培育方向建设具有西双版纳特色的数字经济集聚区。支持数字经济企业向开发区、园区、产业集聚区等聚集,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在园区、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实现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2. 建设“智慧园区”

以《云南省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省级以上开发区优化提升审核情况的通知》(云发改产业〔2021〕1070号)明确保留的我州开发区、园区为试点范围,支持建设园区经济监测、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基础设施、管理服务数字化,推动园区智慧化应用场景建设,以及园区内各功能区和企业数字化改造。

(三)进一步提升数字产业化

1. 加大培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增强产学研用合作和相关应用的创新,大力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我州优势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引进国内软件重点企业在我州设立特色软件园。支持数字技术企业面向建筑、能源、有色、林草、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建设软件技术服务平台,提供适用的开发工具和解决方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软件创新产品。鼓励和支持国产密码融入信息产业技术体系,并应用在科研、设计等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中,推动商用密码事业高质量发展。

2.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积极培育发展区块链产业。探索推进区块链技术研究与应用落地,培育区块链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打造区块链技术的集聚区、试验场,促进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产品溯源、数据共享、司法存证、电子证照、财税票据、版权保护、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到2025年,争取培育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区块链技术企业3户,打造特色应用场景示范3个以上,向国家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3个以上项目。

积极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探索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育人工智能重点产品和企业。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建设人工智能平台。积极引入国内知名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及企业,建设绿色低碳的智算中心,为人工智能提供基础支撑。开展人工智能在教育、旅游、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每年向省级申报评选人工智能典型示范应用1个以上。

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支持企业积极参与高精度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创新。实施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计划,每年在交通、制造业、农业、民生服务、消防、水务、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向省级申报评选典型示范应用1个以上。

大力实施5G应用“扬帆”计划。根据工业制造、教育、医疗、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建设重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突破制约行业应用复制推广的技术瓶颈。促进“5G+”工业互联网、智慧教育、智慧医院、智慧农业、智慧矿山等创新应用落地。到2025年,建成1个以上“5G+”创新应用验证平台和服务平台,向省级申报评选3个以上“5G+”应用示范。

积极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培育引进标注、挖掘、数据清洗等数据基础加工服务企业,鼓励发展数据传输、采集、存储、使用、计算等业务技术,打造技术、数据、安全、应用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实施“大数据+”计划,围绕电子商务、智能制造、政务服务、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能源、智慧媒体、智慧教育、数字医疗等领域,开展大数据融合应用试点示范,研发推广大数据服务及解决方案。培育发展大数据企业,积极引进国内领先的大数据治理企业落地。每年向省级申报评选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试点项目1个以上。到2025年,新增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试点项目3个以上。

3. 大力培育平台经济

加快建设网络销售类平台。结合西双版纳州产业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农产品特色,鼓励发展区域性行业电商平台。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合作,持续推动橡胶、茶叶、热带水果(坚果)等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培育引进优质服务机构、供应链公司、直播电商经纪公司等,打造网红直播带货生态,带动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

加快建设生活服务类平台。围绕旅游、交通、家政、配送、体育健身、房屋租售等生活服务场景,建设孵化区域性生活服务平台。应用和推广“云岭停车”、“云智停车”、网约车等省级各类生活服务类平台,支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家政、房产租赁等经纪服务的生活服务平台,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形式多样、主体多元、高效便捷的数字化生活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社交娱乐类平台。围绕视听服务、直播视频、短视频、游戏休闲等社交娱乐,建设一批具有西双版纳特色文化娱乐数字化平台。鼓励支持演艺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举办线上活动,打造舞台艺术演播知名品牌。积极引入国内数字内容服务龙头企业,推进以亚洲象为主题的文化IP,打造数字文化产品,发展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数字创意、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每年择优向省级申报评选整合资源明显、示范引领作用强、行业特色鲜明,并且产生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平台示范企业1户以上。

(四)进一步推进产业数字化融合

1.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

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围绕普洱茶、橡胶、蔬菜、热带水果、生物医药(傣医药)、坚果、生猪、肉牛等重点产业,推进大数据、物联网、卫星定位、5G等数字技术在施肥、饲喂、耕种、资源环境监测、销售、采收、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环节的广泛应用。应用和推广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功能,加大数据动态预警、行业监测、精准采集、建模分析、共用共享、决策辅助力度,推动农业监管和生产数字化。全面推进“互联网+”农产品进城出村工程,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运营服务、支撑保障、供应链体系。每年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项目)1个以上。到2025年,力争建设国家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项目)1个以上,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60亿元,年均增速达15%以上。

2.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加大工业互联网建设力度。支持开展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应用试点示范建设,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公共基础支撑平台。支持工业企业联合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共同建设多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5年,创建行业级1个、特色/区域3个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

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依托工业互联网,分批分类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支持绿色食品、生物医药、茶叶、橡胶等消费品制造企业打通线上线下全域数据,开发个性化推荐算法,实现产品渠道精细化、生产定制化运营,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支持企业建立覆盖全流程的质量追溯数据库,加快与国家产品质量监督平台对接,实现产品质量可管理可追溯。支持州属国有企业深化两化融合,带头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实现分布式能源协同调控。每年向省级申报评选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1个。到2025年,新增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1户以上,完成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生产制造关键环节全数字化改造50%以上。

3. 大力发展数字服务业

加快发展智慧旅游。进一步整合数字化文旅数据库资源,推广应用“游云南”APP,充分利用好集智慧化体验、数字化服务于一体的文旅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西双版纳州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开展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引导景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普及景区扫码识景、语音导览、电子地图、分时游览、预约预订等智慧化服务。推动酒店宾馆、餐饮小店、民宿客栈等智慧化建设。借助国内大流量视频平台,宣传和推广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到2025年,初步完成4A级以上(含4A级)景区智慧旅游示范建设1—2个。

积极推进数字商贸。推动传统商贸数字化转型,鼓励商贸企业、商业综合体、大中型商场(超市)和商户开展数字化改造,推动商品与服务、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发展。鼓励各类商家入驻生活服务平台,推进数字生活地图建设。确定一批重点培育的智慧商圈、商店,支持打造成为省级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打造高品质数字步行街,支持和指导告庄西双景改造提升现有步行街,推动街区5G网络覆盖和应用,重点改造完善智能基础设施,鼓励建设特色街区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平台,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智能服务。聚焦网络管理、网络运营、网络孵化、网络培训、网红达人、直播电商、网络供应链等数字业态,大力发展楼宇数字经济。支持具有供应链、产业链带动能力的企业建设虚拟产业园,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每年向省级申报评选以上智慧商圈1个和以上数字化特色步行街1条。到2025年,西双版纳州网络零售额达160亿元,增长12%以上。

4. 大力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

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动企业上平台、上云,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中小企业加快推进智能生产线、数字化办公、线上营销、远程协作等应用,由点及面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打造一体化数字平台,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和企业整体运行效率。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等立足自身优势,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帮助传统和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依托园区、产业集群、示范基地等推动公共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开展数字化公共服务。倡导产业联盟、企业等建立专业化、开放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提供市场化服务。

(五)进一步提升数字服务和治理

1. 推进数字服务惠民

依托“一部手机办事通”,持续拓展服务事项覆盖范围、优化办事路程并加大下沉力度,进一步精简办事材料,全面推进“零跑动”服务。完成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依托“云上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发展智慧教育。强化全民健康平台建设,发展数字医疗。建设数字公共体育服务大数据平台,发展数字体育。有序推进文化遗产资源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馆藏资源数字化,逐步实现全区域数字文献资源共享。提高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智慧养老。积极推进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共交通数字化服务,着力建设智慧服务区、智慧停车场。按照云南省智慧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建设推广未来社区平台。加强普惠性应用建设、数字技术包容性,解决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等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推进边境县(市)平台和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建设“云上智慧云”平台,打造传媒行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样板。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构建省、州、县三级联动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2. 提升数字治理效果

推进“智慧党建”工程建设,建设“云政通”政务协同平台,推进“机关内部一件事”集成应用。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在相关信息系统中实现密码应用。积极建设一批省级数字乡村样板,搭建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提高乡村治理和村级综合服务数字化水平。依托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态环境监测站、野生动物监测等平台,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监测分析基础库,助力生态环境治理。建立宏观、区域、产业、行业等经济运行统计分析数字化应用。推动金融监管体系数字化建设。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应用。推进智慧边防建设,构建全线智能预警、智能感知、智能计算的数字防御体系,提升边境管控智能化、可视化、数字化水平,为全国智慧边防建设打造西双版纳样本。

3. 大力推进智慧县城建设

夯实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推进县城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改造,推动物联网、5G、千兆宽带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务服务质量,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引领,深化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依托已有基础集约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强化系统对接、标准协同,推进医疗、教育、养老、交通、应急、市政等公共领域部门间数据整合共享,持续优化利企便民数字化服务。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建设数据应用平台,支撑县城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

(六)进一步共享开放公共数据资源

1. 推动公共数据资源汇聚

根据全省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加强公共数据汇聚,建立基础数据更新联动机制和政务数据汇聚保障机制。明确政务数据共享属性,规范政务数据使用,保障政务数据安全。配合推进和完善省级自然资源、人口、空间地理、法人、电子证照和信用等基础数据库,推动经济社会宏观数据库等部门业务主题库和有关专题库建设。

2. 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和开放

建立州级层面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依托省级供需对接清单和政务服务数据共享目录,推进对接工作和政务服务数据共享,纳入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全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运行管理并及时更新。加快推进共享数据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经济调节、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用。提高政务数据共享意识,积极主动分享政务数据资源,扩大政务数据资源范围。建立公共数据开放目录,依托全省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一部手机办事通”等,推动数据有序开放。

3. 加大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引导市场主体探索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在工业、农业、城市管理、金融、交通、电力、医疗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政府公共数据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多渠道了解行业领域对公共数据需求,发挥政务数据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推进产品创新应用、数字技术。

4. 深化公共数据资源市场化探索

探索政府数据授权运营模式,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积极向试点城市学习借鉴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典型经验。配合省级开展设立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数据流通交易服务中心研究论证。积极争取国家数据要素创新试验区等试点示范。

(七)进一步推动数字丝路开放合作

1. 推进通关便利化

加快推进“智慧口岸”建设。持续推进“单一窗口”线上政务服务和口岸现场“一站式”作业深度融合新型通关模式,实现车辆信息和驾驶员的跨部门共享、一次申报和无纸化通关。建设全天候智能通关系统。推广车辆“一站式”电子验放系统,实现自助通关和无纸化通关。大力推进中老铁路一地两检智慧通关新模式,打造中老铁路口岸快速通关示范性新型数字口岸。到2025年,建成省级智慧口岸示范1个。

2. 大力发展“丝路电商”

支持企业建设面向东南亚的跨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区域内国际物流信息互联共享。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设立中国(西双版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鼓励传统外贸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务模式实现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推进“中老铁路+跨境电商”模式创新,完善跨境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磨憨口岸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直邮直购进出口业务,引入知名电商企业在西双版纳设立总部、分拨中心和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线上展会,打响边交会品牌。

3. 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国际合作

加强数字技术合作,深化与周边国家数字技术合作,加强信息技术沟通对接,举办先进适用技术培训班,促进信息技术国际创新项目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在媒资管理、节目制作、高清超高清电视技术、广电5G技术、DTMB—A(地面数字电视演进技术)标准等广播电视技术、标准、内容、服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数字媒体服务合作,深化与周边国家在文化交流、人才培训等领域合作。积极参与网络视听大数据系统和云南广播电视建设。支持企业面向周边国家打造“无时差、全天候”的数字内容出口载体平台,形成数字内容出口枢纽。积极引入数字媒体龙头企业落地区域运营功能中心,支持其面向东南亚市场的音乐动漫、创意IP、游戏电竞等运营。

4. 进一步建设国际通信枢纽

加快推进跨境通信光缆建设,持续扩容中缅、中老跨境光缆。根据实际需求,积极申报和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

(八)进一步优化数字营商环境

1. 优化数字经济政策

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电力、国土空间规划和公共资源开放共享、管道配套、用电成本、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降低通信网络建设租赁费用。

加强财税支持。统筹各级财政相关专项资金,依法依规加大对数字经济发展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要项目、重要平台、专业人才、试点示范、智慧场景建设的支持力度,落实高新软件企业、技术企业、创业投资企业和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覆盖产业链的多元化财税支持机制。

强化金融支持。积极参与省重点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探索设立州级重点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企业上市(挂牌),推动数字经济领域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外并购重组、发行债券、上市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支持数字经济领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到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数字经济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完善园区配套政策。依托现有各类园区、产业集聚区、开发区,推动数字经济企业集聚发展,对入驻园区的数字经济企业,在网络使用、用地、人才公寓、办公场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制定或牵头数字产业相关标准。加大数字经济领域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力度。

2. 加大数字经济招商引资力度

参照省级协调机制,制定重点数字经济产业招商目录、建立州级数字经济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机制。创新招商模式,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我州。支持与国内外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合作,鼓励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在我州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子公司)。聚焦数字经济领域,遴选一批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到2025年,引进3户以上市场占有率高、影响力大、产业带动性强的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在西双版纳设立子公司。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州建设“数字西双版纳”领导小组对全州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决策领导,提高州数字经济产业工作专班运转效率,形成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州发展改革委(建设“数字西双版纳”领导小组办公室、州数字经济产业工作专班办公室)依据本计划相应制定全州数字经济年度工作要点,定期评估,按年度打造数字经济成果。州直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各县(市)相应制定出台本地三年行动贯彻落实方案和支持政策,细化任务时间表、路线图,强化要素保障和协调推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任务实施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全力推进本地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州统计局牵头建立健全全州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加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业数字化的运行监测分析。统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内部资源,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强人才培育

依托州级人才计划,大力培养引进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强化人才招引工作力度,完善数字经济领域人才落户、科研住房、子女教育、就医看病和交通出行等保障支持,加快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支持科研院所设立数字经济类院士、专家工作站,支持高等院校、职业教育院校设置数字经济领域学科,鼓励企业、培训机构发展数字领域技术培训。加大公职人员数字经济业务培训力度,提升各级干部的数字素养,提高数字技术运用创新能力。

(三)加强安全保障

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的同步规划、建设、运营,落实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安全审查、数字经济安全监测预警、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等制度,构建信息安全体系,树立网络安全底线思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和数据安全保护、预警通报,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本行业数字经济领域相关安全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基本要求、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并在项目规划、立项审批中明确密码应用要求。州级网信部门统筹协调公安、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数字经济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汇总、研判、共享、发布网络安全威胁、漏洞、事件等信息。

(四)加强典型示范

通过组织开展州内数字化典型、示范应用项目评选,遴选推荐技术先进、行业领先的生产系统动态纳入“数字云南”展示中心集中展示等方式,挖掘一批典型和示范标杆,并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不断丰富数字经济领域应用场景,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定期总结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助推我州数字经济在各领域、全方面的推广应用示范。

(五)强化奖补政策

各级各部门要全力抓好国家、省、州各项数字经济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对于重点建设的智慧通信运营企业、智慧工业企业(州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组织实施)、智慧旅游景区、智慧酒店(州文化和旅游局牵头组织实施)、智慧社区(州民政局牵头组织实施)、智慧街区(州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组织实施)、智慧口岸(州商务局牵头组织实施),牵头单位要会同财政部门逐一细化措施,于2023年3月前制定印发各项奖补细则,在细则中明确具体的州级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等内容,并在年内组织评定一批。各牵头单位要及时启动奖补措施事前绩效评估和实施后绩效评价工作,于每年12月15日前完成当年的奖补措施实施绩效评价。各县(市)、州直各责任单位,每月及时将奖补措施落实情况报送州数字经济产业工作专班。

来源: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办公室、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杨斌

审核:孙浩 李由

西双版纳发布

ID: xsbnwx

西双版纳发布

☆欢迎投稿☆

微信号:xsbnwx

主办: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

西双版纳州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新闻办

邮箱

xsbnfab@163.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