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令人眼前一亮的《流浪地球1》被盛赞“打开国产科幻的大门”。
4年后的如今,特效、剧情更升级的续作则让网友给出更高的评价:
国产科幻终于可以比肩好莱坞了
值得一提的是,被网友戏称为“小破球”的《流浪地球2》在海外反响也不俗。
登陆北美院线后,该片首周虽仅在142家影院上映,但却强势冲入周末票房前十。
而影片口碑,也持续走高。
知名影评网站烂番茄上,新鲜度达到了79%,而爆米花指数更高达97%。
作为一部内地出品的电影,能在外网获得这样的口碑算是难得的。
展开全文
但遗憾的是,与市场好评形成鲜明对比,一些西方媒体却选择对《流浪地球2》集体开喷。
《纽约时报》就直接撰文开喷;
该报指责《流浪地球2》不少情节脱离现实,甚至不客气地表示“月球核爆”情节很愚蠢。
在该报以“流浪地球2:浪得太远”为标题的文章,他们的总结语把小破球批得一无所有:
它失去了前作的所有乐趣,只提供近3个小时的复杂故事线,以及不成熟的主题。
而另一家名为《Common Sense Media》的媒体,则从意识形态入手,加入批判大军:
片中有一种强硬的民族主义在作祟,让人感到厌烦
事实上,这些欧美媒体的批评经不起推敲。
比如,所谓的“失去前作乐趣”;
《流浪地球2》中,刘培强与师父张鹏的剧情前期就充满着十足笑点,而与女主韩朵朵的恋爱部分也有着十足趣味。
相比前作,娱乐性情节其实并不少。
再比如,被批评“民族主义”堆积以及“月球核爆”情节脱离现实。
这里,我们可以反向举例,欧美大片类似情况只多不少,且更夸张。
美国科幻经典《独立日》,就有着美国式民族主义的味道。
该片的背景设定,未来世界人类面临外星人入侵的生存危机。
但贯穿全片,却充斥着各种“美国人救世界”的英雄主义剧情。
更夸张的是,情节里甚至出现美国国庆日被设定为人类独立日的情节。
小破球的“月球核爆”在《纽约时报》眼里是愚蠢的,但科幻神作《月球坠落》里关于月球陨落等设定,却没有太多人有异议。
这双标的视角,可谓极为鲜明。
而在青石看来,这次的美媒如此着急开喷,固然有傲慢基因作祟。
但本质上,则有着以下四个直观的原因。
原因一:《流浪地球2》特效展现出全球大片的气质,有人慌了
相比前作,《流浪地球2》在特效上有着质的升级。
而这,也体现在好莱坞大片级别的视觉观感。
不夸张地说,所有你能在好莱坞想到的科幻画面,咱小破球这里都有。
好莱坞常见的炫目空战,咱有!
剧情前20分钟,就出现恐怖分子出动无人机战斗群的画面。
随后,上万架无人机漫天飞舞“挤满”天空,与歼二十在空中酷炫对战。
这炫目画面令人看着很是过瘾,隔空就能感受到经费在燃烧...
好莱坞推崇的壮观大场面,咱有!
这一边,是方舟号空间站高速坠落的壮观场景;
当这天空中的庞然巨物轰然倒塌时,细节化的刻画颇为出色,让人眼睛一秒都不想眨。
那一边,则是各种灾害的还原;
无论是海面暴涨后的洪水滔天,还是陨石坠落时的火光遍地,都以画风鲜明的方式呈现着灾难的恐怖。
这一幕幕场景,让人仿佛有了《2012》等灾难大片的即视感。
甚至,好莱坞还没完整实现的科幻场面,咱也有!
比如,作家阿莫洛夫笔下连接空间站与地球的太空电梯,就在《流浪地球2》中得到更完整、细节化的影视化呈现。
静态角度看,其细节构图完全经得住推敲。
动态视角里,太空电梯那如流星般飞速运行的画面,也同样极为壮观。
显然,小破球已展现出匹配自身想象力的特效水平;
相比于尚有瑕疵的前作,这次的小破球打了一场更漂亮的仗。
但值得玩味的是,流浪地球两部作品上映前后,美媒的评价有些不一致。
对于与欧美顶级特效尚有差距的《流浪地球1》,《纽约时报》当时给出的评价很有“格局”:
在太空探索领域,中国电影是后来者,但很快,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言谈举止间,该报以一种“前辈”姿态欢迎中国科幻的进步,看着似乎很有气度。
但在《流浪地球2》如今上映,看着小破球进步的特效,《纽约时报》的气度却不见了。
4年后再度点评小破球,该报不仅忽略了特效优点,更通篇指责片子的各种不足。
不得不说,青石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纽约时报》那藏不住的酸臭味。
02、《流浪地球2》理论逻辑更严谨,有人酸了
科幻电影作品里,想象力的发挥相当重要。
但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若没有理论逻辑支撑,剧情只能变得虚浮。
而《流浪地球2》中,则没有类似的担心。
首先,“流浪地球”的想象,有着科学理论依据;
为了让片中科幻场景更令人信服,剧组这次请来20余位科学家组成顾问团队,各种参与片中科幻设想。
包括剧情里太空电梯的合理性和地球停转的60小时制,这些院士们均做过科学推演。
更夸张的是,科学家们甚至为此各种吵架,一度让导演“插不上嘴”。
在这群学者们越吵越清晰的科学逻辑下,小破球的理论依据也愈发清晰。
贯穿主线,人类的“流浪地球”计划显得很全面。
从前期行星发动机的可行性验证,到试验“移山计划”等项目,甚至是后续互联网根服务器重启和月球坍塌计划的执行,
导演组在保护影片想象力的同时,用科学依据推演未来世界的合理性,让人感受着那份“真实感”。
其次,《流浪地球2》的想象,还通过现实原型“放大”。
不少影片中的科幻项目,实际上是来自于生活。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外骨骼机器人,就是现实中已出现过的科研项目。
该机器人不仅已出现在航空、矿产开发等领域,未来还将投入商用。
片中具有主观意识的量子计算机MOSS,看上去离我们很远,
但实际上,现实中也有了量子计算机的初步雏形...
而其他的,细化到PV6根服务器、同声翻译耳机,也均在现实世界有参照原型。
导演组用科学理论填充剧情,还在一个个剧情主线上审慎细节逻辑。
烧脑如MOSS线,前期各种剧情紧密铺排,促成了片尾“彩蛋”对量子计算机MOSS的形象反转,逻辑线也都能一一吻合。
细节如小女孩丫丫人物线,细化到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衣服图案的区别,都体现着剧组的用心。
相比之下,不少美国大片却在给“想象力”安上了翅膀的同时,忘了留个起落架...
《速度与激情8》里,汽车开上太空的离奇情节就是典型。
在毫无依据的设定下,主角团的汽车不仅开上了太空,甚至还与卫星相撞后安然无事...
相比于一些美式爆米花大片逻辑严重BUG,美媒对《流浪地球2》的这份苛责不仅毫无理由,更显得他们更酸。
03、《流浪地球2》内核基调更深远,有人急了
观众传统印象中的欧美大片,常常伴火花带闪电似的观影爽感。
为贴合这种爽感,主角往往有超乎想象的人生境遇。
他会是各种吃喝不愁、左拥右抱美女的人生赢家,也会是一己之力拯救世界的英雄。
有床戏,有枪战,有奇遇,总之,怎么爽怎么来。
而这,也是美国大片里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
但相比而言,《流浪地球2》内核则明显有区分。
不同于美式爽感,小破球的内核追求不在于“爽度”,而在于情怀。
首先,是展现在一个个人物身上的“中国式理想”。
比如,男主刘培强的“浪漫”,就体现在为亲人付出一切的决心;
剧情里,为给家人争取到地下城名额,刘培强选择报名当宇航员。
尽管这样付出的代价,是自己将命运交给未知的浩瀚宇宙,并可能至此与亲人联系不上。
但为了家人的安危,男主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航天计划。
男二图恒宇的“浪漫”,则体现在真切的父女深情。
在女儿丫丫因车祸离世后,图恒宇把对爱女的思念寄托于数字生命计划。
每当工作闲暇,该角色一有机会就打开电脑与“数字丫丫”互动,眼神举止一副温情老父亲姿态。
在刘德华的真切演绎下,这份亲情尤为触动人心。
李雪健饰演的周喆直,则诠释着家国大爱的“浪漫”;
在人类面临危机仍在内讧时,这位外交官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振聋发聩。
而那段以“人类骨头”劝说团结的演讲,更让整部影片格局提高不少。
对比于各种直线条的美式英雄,《流浪地球2》的中式浪漫后劲更足,更让人有深远感受。
其次,《流浪地球2》的内核亮点,还展现在通篇散发的史诗气质。
对比于以个人为主的美式英雄大片,《流浪地球》的英雄是群体性的。
每个角色都在自己的剧情里逐渐成长,并为拯救世界出一份力,这一个个人类英雄群像戏,也组成了一出地球史诗。
比如男主刘培强,就完成突破“家庭小爱”的情怀。
角色前期只是个参与培训的年轻宇航员,生活中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原本并没有计划要“拯救地球”...
但当他亲眼目睹地球危机时,也当他不得不为家人争取地下城名额时,他的身上燃起一股责任意识。
随着剧情流转,角色毅然接过航天重任,也毅然完成从“普通人”到“航天英雄”的转变。
男二图恒宇,则将对女儿的思念和自身的科研职责,通过“数字生命”的方式结合起来。
最开始寄望于数字生命拯救女儿,图恒宇的形象令人同情,也令人泪目。
但在地球危机关头,图恒宇却也选择转变观念,用数字生命的方式参与拯救地球。
同样完成从小爱到大爱的转变,图恒宇的角色弧光也发生明显变化。
不同于欧美的个人英雄主义,《流浪地球2》呈现的是集体主义情怀,一个个英雄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最令人泪目的,则是片尾在执行有去无回的核爆月球任务时,来自各国50岁以上老兵主动出列,将生的机会留给年轻人。
这出十分催泪的情节,更为影片增加悲悯气息。
就像网友评论的那样,整部《流浪地球》不仅刻画一个个出彩的群像戏,也拍出了一部事关地球历史的“地球往事”。
04、格局更长远,有人怕了
在《纽约时报》对小破球的批评中,“民族主义”是个刺耳的指控。
在他们的观点里,似乎《流浪地球2》的存在是为了突出中国民族主义的宣传。
但实际上,美国影评人看低了小破球的格局,
首先,《流浪地球2》并没有像美式大片一样“矮化其他国家”。
相反地,作为配角的各国“英雄”各个出彩。
比如,那位令人又笑又哭的俄罗斯宇航员诺夫。
前期剧情里,诺夫是一个可爱憨厚的小老头形象。
但在核爆月球的剧情里,角色为了人类命运义无反顾、决意赴死,这份慨然姿态也令人动容。
其他角色里,包括阻止反叛组织破坏空间站的逗趣黑人小哥、参与月球核爆的巴西等国宇航员,也都给我们留下一定印象。
其次,《流浪地球2》也没有给“中国主角”逆天光环。
相反地,他们没有一人有独自改变世界的能力,而是以参与者身份加入地球自救。
包括以团结型发言稳定人心的周喆直,在关键时刻用数字生命解决根服务器问题的图恒宇,以及带领各国50岁以上飞行员执行“死亡任务”的宇航员张鹏。
他们都有自己能力的不足,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他们也为自己的家园做到了全部。
其三,对比小破球的格局,外媒影评人更显双标。
回看整部《流浪地球2》,编剧没有刻意矮化某国形象,对中国角色的形象也没有过分夸大。
但相比而言,不少欧美电影里,却出现“唯美独尊、捧一踩一”的姿态。
《独立日》里设定其他国家一起过“美国国庆”的设定,就感受着美国人的傲慢。
科幻片《环太平洋》中,则体现着美国影人的隐隐“小心机”。
剧情里,在大半个战场是在中国香港的背景下,美国机甲各种高光秀操作,能力值各种爆表。
但当代表中国的机甲在自己的主场香港出场时,不仅要三人同时才能开机甲,且机甲出场3分钟不到就被“秒了”。
双方的戏份对比悬殊,实在很难不让人猜测些什么。
对于一些中国网友的异议,美国媒体则异常统一地对《环太平洋》的戏份问题保持缄默。
但到了《流浪地球2》这里,美媒又开始开麦抨击。
不得不说,外国人双标玩得很6。
总的来说,无论是特效水准还是剧情内核,《流浪地球2》都达到了不输好莱坞大片的水准。
而虽然美国影评人不怀好意各种看衰,但市场口碑却给出最真实的回答。
自《流浪地球2》北美上映后,仅3%的差评显现影片口碑。
而评论区里,更是挤满外国友人的好评留言。
这位名为约翰尼-英格拉姆的网友,就盛赞《流浪地球2》刷新了同类片天花板:
出色的视觉效果,引人入胜的叙事,令人信服的理念和细节,以及普世的人类价值,这部电影将同类型影片天花板提高了一个层级。
如果你能放弃对中国电影的刻板印象,那么《流浪地球2》绝对值得一看。
而这位名为蒂姆-伊亚克的网友,则直接为《流浪地球2》开怼影评人:
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科学理念,我看到人们并非100%满意,包括太空电梯、水下服务器等等。
嘿!得了吧!一些漫威电影的情节出现时,你们可什么话都没说,即便是硬核科幻片,也会有一些远离现实的概念,但这些人居然觉得“恶心”?
至少,对我来说,他们的反应是不合理的。
紧接着,名为伊坦的网友也给出类似观点:
一些评论家认为电影有些部分过于强调民族主义,我认为这言过其实了。
似乎这更多是他们对中国的刻板印象造成的,而不是电影本身的意识形态。
甚至于,还有网友意犹未尽,喊话快点出个导演剪辑版。
这位名为奥登-库玛的观众就留言表示:
我已经为了这部神作进了2次电影院。
第一天看IMAX,但不走运的是,我错过了片尾彩蛋。为了弥补遗憾,第二天我买了4DX版本的票。
导演说为了让电影缩小成3小时,他得删减80分钟内容。
我认为这不完整了,如果能在流媒体重新呈现这80分钟内容,我相信故事会更完美。
显然,美媒对《流浪地球2》的嗤之以鼻,不影响小破球打开国际市场,成为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而这,自然也让人们将小破球视为国家骄傲。
先有官媒的主动宣发;
小破球热映期间,包括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紫光阁等在内的多家官媒均上阵打CALL。
他们不仅从影评角度进行称赞,还从戏外进行科普,各种话题发散应有尽有。
其次,则是各种科研“国家队”的主动下场,表达对小破球的支持。
中国石油、中国航天等集团纷纷隔空喊话:“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整整齐齐的国家队排面,可谓给足了《流浪地球2》面子。
事实上,小破球的成功,对国产电影工业化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比于其他高投资影片将大头的片酬分配给明星,小破球则将资金投入到道具、扩大团队规模等项目。
而这,集中体现在足足做出的95000个道具,也体现在超过1000人的常务团队规模,这也是国产电影历史上首个常驻人员破千的剧组。
细化到细节,包括每个特效镜头的营造拍摄,郭帆剧组甚至都给出了如果工业产品一般的具体标准。
导演郭帆就透露,自己就有过一个特效镜头修改249次的情况。
显然,在《流浪地球2》的制作背后,藏着的是一份中国影人朴实的“工匠精神”。
不得不说,国产科幻乃至国产电影的进步,需要更多的“小破球”。
当别有用心的外国人“酸得越厉害”时,也就越显得我们的进步与成功。
加油吧小破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酸去吧!
青石电影 | 乐乐德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