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蒙西夏兵器落后?大错特错!宋辽金蒙西夏军力小议!_骑兵_蒙古_西夏

古语有云:“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现代人说:“马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大”,汉武帝能够自信的声称“寇可往我亦可往”就是因为建立了一支数量可观的骑兵部队。史载,汉武帝曾经亲率18万骑兵巡视北部边境,西汉鼎盛时期战马的数量甚至超过了60万匹,在历代中原王朝中仅次于大唐。李世民“天可汗”的丰功伟绩也是得益于他的“玄甲重骑”以及大唐“四大养马地居其三”。

但是中唐以后,因丧失了西北产马地,唐军也逐渐转变成以步兵为主,从此与游牧民族攻守易势,疲于防守。

而到了宋朝,这种情况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严重,无奈之下宋朝常常花大量钱帛四处买马,以至于陆游哀叹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瘴乡所产非权奇,边头岁入几番皮。”可见宋朝无马的窘迫。

骑兵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正如王曾瑜先生在其《宋朝兵制初探》中将古代的骑兵比喻成现代的坦克那样,平原旷野的远程机动作战,没有任何兵种能出骑兵之右,强大的骑兵是任何一个军事强国不可缺少的军事力量。

然而宋帝国就是在这种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先后和辽、西夏、金、蒙古这些以骑兵为主的军队缠斗了三百多年的时间,实属不易。

展开全文

下面我们就来小议一下上述游牧民族的兵器、军力,以及南宋以步克骑战术的发展。

金、辽、西夏、蒙古军虽然都是以弓马骑射见长,而且往往是“一胡两马”甚至是“每正军一名,马三匹”。但其中战术战法、武器装备、总体军力等都不尽相同。

首先来看军力最弱的西夏。

西夏虽然国家经济实力不强,但因地缘关系,继承了吐蕃、青唐羌善于锻造武器的光荣传统,西夏锻造兵器用的是先进的冷锻硬化工艺,加上使用竖式双扇风箱,能够持续保持高温,所以锻造出来的兵甲既坚硬又犀利,夏人剑在当时就被称为“天下第一”。

西夏人的弓箭也非常有名,出现于宋神宗年间的远程兵器之王“神臂弓”,正是党项人李定发明。西夏的盔甲更是号称“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

武器装备上有这般好处,西夏人打起仗来自是意气风发,不但有一定数量的正规步军,更有可观的重甲骑兵,其中以“铁鹞子”最为出名。

铁鹞子是夏景宗李元昊所创立的重装骑兵部队。其一开始只是西夏皇帝的护卫、仪仗队,后来发展成为西夏的主力军,作为冲锋陷阵、突击敌阵的“前军”。

铁鹞子是党项人手中王牌中的王牌,“遇战则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这支骑兵在纵横天下的蒙古铁骑出现之前,是世界上最凶悍的骑兵之一,也是所有党项敌人的梦魇。

铁鹞子的选拔方式基本是世袭,父亲的盔甲传给儿子,儿子的盔甲传给孙子,祖祖辈辈的流传,这造就了其流淌在血液里的武勇。史载,西夏兵将皆以入选铁鹞子为荣,能够选入的“皆一时之悍将”,其意志、战力极为可观。

西夏国能凭区区弹丸之地,对抗当时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北宋近两百年,并经常对宋军造成重大杀伤,这支重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西夏军的整体战力受限于疲弱的经济,在四大游牧民族中排名最后。

西夏地处我国西北干寒之地,只有盐铁之利,其他如粮食等战略物资极度匮乏。和宋朝对抗中,西夏便常常苦于自家底子不厚,每每开打几个月后,就发现国家经济要崩盘了,无奈只能求和。

在这种情况之下的西夏军,其显著特征就是作战不能持久,在一系列的战役中是如此,在一场战斗中亦是如此。骑兵绝对只冲锋一次,冲进去了便成功,冲不进去便作鸟兽散。运动战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但如果遇上阵地战,麻利开溜是他们最常见,也是最佳的应对措施。

其次是辽国。

辽国因善铸镔铁而闻名,镔铁也称大马士革钢,由波斯的萨珊王朝传入,是一种熟铁加催化剂和渗碳剂,再经过闷钢法而煅冶而出的优质钢。用镔铁所铸造之刀剑,是当时世界上最坚硬的利器。

辽军多为骑兵,最爱用的兵器是骨朵(一种可以捶击的短柄兵器),其作战风格和西夏极为相似,把骑兵的聚散无常、迅猛快捷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尽量不打攻坚战和阵地战。

野战中如果宋军已经布好了阵势,辽军便会派出“拦子马”的轻骑哨兵进行侦察,能攻便攻,不能攻就拖,或者干脆撤退。但其基本战法还是属于正面突击,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对战形式,所以辽军和宋军数十年的战争中,双方基本是打成平手。

辽国骑兵中最出名的是铁林军,它是一支重装骑兵部队,装备精良,穿的是西夏进贡的铁鹞子盔甲,手里用的是宋帝国的骑兵弩(辽国铁林军是史上除宋帝国以外,唯一记载使用骑兵弩机的),史载,铁林军“乘善马、重甲、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

不过,这支曾经横行大漠三千里、驰骋草原数十年的强大骑军,最后却被宋朝骑兵威虏军硬生生地给灭掉了。这可能也是铁林军无法比肩西夏铁鹞子、女真铁浮屠的原因之一。

但是,辽国军队的战力还是要远超西夏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辽国有幽云十六州的肥沃土地,起家时降服的室韦和渤海国也都是以耕种闻名的民族,其完全没有粮草不继的困扰。史载,为了扶持北汉对抗宋朝,它曾一次性的拨给北汉“栗二十万斛”,由此可见辽国的底气。

再就是金国。

对比西夏和辽国的骑兵,金国的骑兵规模更大,质量更好。金国骑兵一般都养两匹马,一用一备。《三朝北盟会编》中曾记载了南宋人范仲熊所亲眼看到的一队金国重骑兵的装束:“人马皆批甲,腰垂八棱棒一条或刀一口,枪长一丈二,弓矢在后,弓力不过七斗,箭支不满百。”

金军骑兵作战,主要武器是弓箭,他们的箭很长,箭头长达七寸,他们长于远射和冲锋,短于近身白刃战,故对短兵器一向不重视,基本只起装饰作用,唯一能用的是一种窄柳叶状的铁矛,可制可投,是让宋军比较头痛的一件兵器。

相比辽和西夏,金军改变了单一的兵种,形成了以骑兵为主,步炮兵为辅的多兵种体制。金军的石炮是非常出名的,像金军第二次攻击开封时,“城下列炮座二百余所”,“飞石如雨击”。南宋名将吴璘曾总结说:“金军有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其中所言的骑兵就是享有盛名的铁浮屠和拐子马。

铁浮屠,为金国大将完颜兀术所统帅的一支重装骑兵,他们护甲厚重,攻坚能力强。杨汝翼在《顺昌战胜破贼录》中称,金兀术“自将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铁浮屠,又号叉千户。”

金国是以重骑兵起家,对盔甲的要求非常严格,在仙人关之战中,宋军甚至发现金军竟还有穿着两层铠甲的,1宋斤等于今天1.2市斤,如按当时流行的58斤重甲计算的话,那些穿着两层重甲的金兵估计仅盔甲就得有上百斤。

虽然,铁浮屠在演义小说中多次被岳家军击败,但实际上战力极强,金兵南下,攻城掠地多依赖于此骑兵,“铁浮图为兀术所恃,号常胜军”、“自用兵以来,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军。”

“铁浮图”有一个特点不同于其他重装骑兵,就是在某些不利于重装骑兵作战的场合,他们经常下马作为重装步兵使用,“其所将攻城士卒号曰铁塔兵,……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

而拐子马则属于一种轻型或中型骑兵,常被布置在两翼,利用其高度的机动性,对敌军进行迂回包抄,而后突击。其装备有格斗型冷兵器和弓箭,骑手有一定的防护装甲,只不过偏重于轻型,这样既能兼顾轻捷灵活的要求,又能作为突击力量近距搏杀。

金军的骑兵战术一般采用铁浮图正面攻坚,“堵墙而进”,拐子马迂回侧击,“更进迭却”,两者配合默契,形成了金骑最为擅长的两翼包抄战术。

金军的骑兵和辽军骑兵多做正面冲锋不同,多用采用迁回、侧击等战术,所以拐子马在骑兵中所占份量更重,以致于南宋宁宗时,宋人仍称“拐子马,虏之长技”。

虽然金骑不善白刃近战,但其战斗意志仍不可小觑,宋金泾州一战中,金军用锐阵正面冲击宋军大阵时,大将撤离喝就曾自豪地说道:“马军若不能冲击个数十回合,怎么能算好男儿!”然后率军冲锋,一阵退下来,一阵又来,一阵重一阵,一阵复一阵,一连打了三天,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虽然最终撤离喝部赢得代价太大,但也体现了金兵的血气之勇。

最后当然是无敌于天下的蒙古铁骑。

蒙古人全民皆兵,而且还都是骑兵。

蒙古铁骑的机动性可以说是天下无双,他们不但能一边作战一边行军,而且每天都能推进80公里,相比欧洲骑士的单纯行军距离多了将近一半。

而蒙古铁骑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高的机动性,得益于其独一无二的战马——蒙古马。蒙古马虽然比较矮小,但胜在皮厚毛粗、耐受力极强,不但可以连续行军几昼夜,而且还能忍受零下四十度的严寒,这在蒙古第二次西征中敢于在冬季发动攻势,蒙古马耐严寒的优势就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蒙古马能在雪地里觅食,士兵还可以靠母马的马奶充饥,极大的减轻了后勤补给的压力。

蒙古骑兵通常都是一人三马,甚至有达六马的,蒙古骑兵对阵的欧洲骑兵、西域骑兵、西夏、金国骑兵都没有这样的战马数量优势。

蒙古骑兵无论是占40%的重骑兵,还是占60%的轻骑兵,使用的近战武器都是蒙古弯刀,同时轻骑兵还携带一种带钩的枪,一般称之为钩枪。

蒙古弯刀,刀身小而轻,有很好的弧度,不会砍入身体而拔不出,劈到盔甲也不会被振飞,因此可以连续劈砍。钩枪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枪头有钩,刺入敌人身体不会太深,容易拔出。这些都能最大程度的保证骑兵的速度,又不失伤敌效果。

另外,为了保证骑兵的机动灵活性,蒙古人还专门为之设计了“平鞍”,它与当时欧洲以及中原大多数“高马鞍”(后鞍几乎完全包住臀部,前鞍则有薄金属覆盖保护胃部)不同,几乎完全平铺在马背上,使骑士在马鞍上能自由移动,特别是在后退时可用“帕提亚回马射”射击敌人,充分发挥了游牧民族善骑射的特点。

蒙古轻骑兵所使用的弓箭也非常先进,是蒙古复合反曲弓,它的性能比欧洲当时最好的长弓还优越:蒙古弓拉力至少166磅,有效射程320米,英国长弓只有80磅和230米。

蒙古骑兵虽然在冲锋时给人感觉是三三两两,毫无战术可言,但实际上蒙古铁骑是当时世界上战术素养最高的骑兵部队之一。

蒙古军多用的是拉瓦战术,所谓拉瓦战,其实就是穿凿战,攻无定向,多点打击,然后集中精锐攻其中心。蒙古第一次西征花剌子模时,所用的就是典型的拉瓦战术。蒙古军战阵一般都为“鸦兵撒星阵”,即以步兵(征服的扈从军)为前阵,骑兵三三五五分散于周边,敌分则分,敌合则合,分张数百里。其次就是成吉思汗的大鱼鳞阵,以梯次阵形排列,以轻骑兵为前锋,试探攻击后,左右翼、第二、第三梯队依次出击。

遇到以密集阵型严阵以待的强大敌军,蒙古军还经常使出诈败诱敌的战术,将前者吸引到选中地点,与埋伏好的军队合围灭之。比如第一次西征的喀尔喀河战役,哲别与速不台率领不足3万人的蒙古骑兵面对斡罗斯与钦察的10万联军。蒙军连续撤退九天至有利地点——喀尔喀河畔。然后一个回马枪,一举击溃敌军。

蒙古军的远程挺进和大迂回在我国军事史上更是一绝,其迂回战术也是全方位、立体形的,如同围猎一般,蒙金之间的三山峰之战最为典型。

佐克·海厄姆的《简明战争史》说:“彪悍的蒙古人把中国人比较更重训练而深思熟虑的战术同自己的战术融合起来,结果是征服全世界。”可以说,蒙古人把骑兵战术发展到了巅峰。

蒙古骑兵最著名的是怯薛军。它是成吉思汗所组建的一支骑兵部队,全部由贵族或功勋子弟所组成,这支军队有着严格的军纪,也有很强的特权,一个普通军人的地位甚至比千户的军官还要高。不过这支军队主要作用是护卫王庭,不到最后关键时刻不轻易使用,但一旦投入使用必定是雷霆万钧,当者披靡。

以步克骑战术发展

北宋开国时,赵匡胤时期的禁兵是天下强兵,后因赵光义两次伐辽的失败,这批强兵被损失殆尽。此后为了对抗游牧民族的这些强大骑兵,宋帝国在多次的实战中,总结出了很多种以步兵克制骑兵的战法和战术。

宋人华岳的《翠微先生北征录》卷5中就列举了十多种“陷骑”的方法,比如,对冲击力极强,而骑射能力并不出众的金军骑兵,先有宗泽在开封保卫战中使用了一种叫“决胜战车”的战法来克制金骑兵,后有吴玠用强弓“驻矢队”和利用地形的“垒阵法”也曾多次成功击败金军,还有刘锜的步兵依城垣结阵,再用大刀长斧专砍马腿的战法等。

南宋名将吴磷所创立的迭阵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是以长枪手居前,坐不得起,形成一道矛墙,先是最强弓,然后是强弓,这两队跪膝等待,再然后是神臂弓。等敌军行至约百步之内时,神臂弓先发,七十步时,两队强弓并发,次阵也如此排列,阵的四周以拒马为限,用铁钩相连,阵中如有伤亡,则以敲鼓为号替换,并把骑兵隐蔽在两翼。迭阵的最大好处是最大限度的抑制了骑兵冲锋,再配以梯次的远程兵器给予杀伤,等到敌人阵脚微乱,再用两翼的骑兵进行冲锋,以达到击溃敌骑的目的。

由此可见,骑兵固然是有很多的长处,甚至是一场战斗中的决定力量,但也有一定的不足,而且无论是擅长奔袭的轻骑兵还是擅长突击的重骑兵,越南下,其优势就越小,南宋与金国的对抗便是力证。

汇总而言,与宋军对抗的四大游牧民族中,西夏虽然兵器最为先进,却因为地窄民狭,军力最弱,其次是不善战术、猛冲猛打的辽国,再次是多兵种作战的金,最后是无敌于天下的蒙古铁骑。而宋军能够与他们纠缠百年,一是靠不断发展的以步克骑战术,二是靠南方的地理优势,三是地大物博的经济优势。

大家如何认为呢?敬请留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