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医路共创,博览未来——首届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论坛”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与会专家围绕“在医学博物馆事业中汲取中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主题,共同研讨医学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旨在积极推动中国医学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此次论坛大会主席韩启德以《齐心协力,开创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新局面》为题作主旨报告,结合对医学史学科的深刻理解,对于在推进中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中国医学博物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做出评述,并为中国医学博物馆的建设指明方向。
韩启德指出,研究医学史对于发展医学以及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深刻理解医学的本质、把握医学和社会的关系,并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实物资料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是医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比文献研究更为客观、更有温度,因此着力开展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十分必要。
韩启德建议成立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做到自下而上、水到渠成,多点启动、形成合力,定期交流、合作共赢,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期待各方积极响应,并齐心协力落实于行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杰出校友钟南山在信函致辞中表示,“中国现代医学事业发展到今天,从科技、人文、思想等多方面都沉淀了丰硕的成果和精神财富,也见证了中西方文明交融的历史。”
钟南山认为,要不断思考在新时期如何跟上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在现代医学发展的顶层设计上,拿出回应时代关切、响应人民关切的长远部署;现代医学博物馆作为承载医学文明的外在表达,需担起推动医学发展的重任。
因此,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支持中国医学博物馆的建设;另一方面,希望医学界同仁能够继续发扬“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优良作风,沉下心来,以谦卑和胸怀天下的气魄和胸襟,虚心向他人学习。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以《医学模式的演进及交融》为题作主旨报告,全方位、多维度地分析了医学模式的演进历史,提出多种医学模式其实相互交融,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侧重,构成“主流医学模式”和“补充医学模式”;“群医学”是医学界应当关注和发展的追求群体健康效益最大化的医学学科,是公共卫生的医学基础;他表示:“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和教育三个重要功能,应当是一个学习之地、感悟之地、谋划之地,在呈现历史的基础上更好地谋划未来。成立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是一件于国、于民、于行业、于历史、于未来高度负责,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我们要共同协力为之,把握医学发展规律,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内涵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廖万清以《为理想,矢志不移;为事业,勇攀高峰》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表示,医学博物馆的设立是非常有意义且十分必要的事业,它能铭记历史也能开创未来,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医学界的需要。通过回忆自己的从医过往,廖万清勉励医务人员要钻研创新,成为有自信、有能力、有担当的医务人员。他寄语大家要做到“为理想,追求不断,矢志不移;为事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勇攀高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题深入讲解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他表示,中国拥有优秀的文化和历史,这些历史应该被记录,也应该“不忘本来”。为了发展壮大,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设立了“将才工程”并推动了与国外的名医交流,这就是“吸收外来”。只有脚踏实地,将“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随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李学松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何权瀛教授分别以《中国心血管医学博物馆建立的初衷》《泌尿内腔镜博物馆的建设与意义》《抢救遗失的医学文化遗产——珍贵史料的收集与保护》为题作主旨报告。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心血管历史文化分论坛、内分泌历史文化分论坛、医学历史与博物馆文化传承分论坛。
同时,还特别开设了“首届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论坛特展”“胰岛素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100周年纪念展”专题展览。(丁思月)
《医学科学报》 (2023-04-07 第11版 综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