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电力消费:16省份增速跑赢全国大盘_江浙皖鲁工业用电量快速回升_用电量_增速_全社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林倩梅 杭州报道

电力向来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1-3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212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其中,3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73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9%。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从整体上看,工业用电快速增长,是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重要拉动因素,这也释放出工业生产整体回升的信号。

伴随着生产“热度”的增加,多地用电量整体呈现加快恢复态势,最新全国电力消费版图也随之浮现。1-3月,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分别为9479、4049、6441和1234亿千瓦时,增速分别为2.5%、2.0%、6.4%和3.0%。

受访专家表示,西部地区用电量增速相对较快主要是由于低基数效应导致的恢复性增长,以及高耗能产业产能的加快恢复。同时,制造业密集的东部和中部地区有些省份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因素影响,在1-2月工业生产持续承压,工业用电量增长较慢,但进入3月份以来,随着各地工业恢复提速,中、东部地区用电量增速将进一步扩大。

工业用电量保持平稳增长

根据中电联数据,1-2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38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增速略低于2022年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2.5%的增速,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延续这一增长势头,3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73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9%,第一、二、三产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17.1%、6.4%和14.0%。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3月用电量增速提升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工业生产和宏观经济活动正在逐月恢复之中;另一方面是3月份以来,疫情影响减弱,出门消费的人群出现了大规模反弹,消费信心逐步回暖带动服务业用电量继续走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用电量结构发现,工业生产加快也是1-3月拉动全社会用电增长的主要动力。中电联数据显示,1-3月,全国工业用电量136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4.2%。3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50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8.3%。

具体来看,全国制造业、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四大高载能行业的用电量均呈现增长态势。

展开全文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3月份全社会电量数据走势与当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走势基本一致。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数据,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仍高于50%的临界点,并且连续三个月位于扩张区间。这也与制造业用电量的增长相互印证。

分地区来看,随着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的“热度”上升,多地用电量整体呈现加快恢复态势。

中电联数据显示,1-3月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分别为9479、4049、6441和1234亿千瓦时,增速分别为2.5%、2.0%、6.4%和3.0%。除贵州、江西、湖北、湖南和北京外,其他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实现正增长,有16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从增速看,1-3月西部地区保持领先,增速超过两位数的省份,全部来自西部地区。

周茂华认为,西部地区用电量增速相对较快,一方面是由于低基数效应导致的恢复性增长,另一方面与西部高耗能、新兴产业产能加快恢复有关。

相较于西部地区,制造业分布密集的东部和中部地区1-3月的用电量增速相对较慢,对此,彭澎表示,这主要由于随着春节的结束,全社会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需要一个回暖的阶段。

如彭澎所说,3月份将成为一个“起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工业用电量和企业用电量相关数据发现,中、东部不少地区3月份工业用电情况较前两月有了明显提升,从中可以窥见工业生产增长的趋势。

比如在江苏,根据国网江苏电力最新用电量数据统计显示,江苏3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6.9%,较1-2月累计增速提升7.8个百分点。其中,3月江苏工业用电量42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从全省范围来看,13个地级市中,11个的工业用电量增速超5.0%,连云港和淮安两地势头强劲,增速分别为70.3%和19.6%。

工业大省山东一季度工业用电量达1384.22亿千瓦时,其中计算机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制造等新兴行业一季度用电增幅均超过10%,产业绿色转型的态势较为明显。

再比如中部地区的安徽省,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数据,在工业的带动下,安徽1-3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居长三角首位。其中,工业用电量44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超60%,增速居长三角和中部地区首位。

工业的进一步“回血”从中小微企业用电量的恢复态势中也可以得到直观体现。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国网浙江电力数据显示,今年2月1日至3月20日,浙江小微企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07%,日均用电量总体均高于去年同期。进入3月以来,浙江工业用电持续保持增长态势。3月1日到20日,浙江工业用电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44%,环比2月1日至20日增长21.35%。

破局供需“紧平衡”

各地电力消费增长的同时,供给端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预计今年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可能超过13.6亿千瓦,较去年有较大的增长。”在国务院新闻办4月1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梁昌新透露,据研判,今年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部分省份在高峰时段可能会出现用电紧张。

中电联也预测,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约9.15万亿千瓦时,全年增速在6%左右。迎峰度夏期间,华东、华中、南方区域电力供需形势偏紧;迎峰度冬期间,华东、华中、南方、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偏紧。

对此,彭澎解释,“中电联的预测主要基于火电、水电等技术条件,因为新能源发电的占比还是比较小。现在波动比较大的是水电,去年由于缺水,造成沿长江流域电力形势非常紧张。如果今年是持续去年的缺水的状态,再加上高温,居民使用空调等能耗,可能今年夏季长江以南的电力情况还是会比较紧张。”

高峰时期电力供应缺口常态化,加之气候变化,导致供应侧和需求侧两头承压。那么,供给端的增量从何而来?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左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此前,包括江苏、山东、四川等在内的经济大省均将能源电力保供等相关内容写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各地披露的绿色转型低碳发展规划及重点项目来看,新能源成为不少地方能源转型的第一选择。

从电力生产情况来看,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效果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份,发电207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分品种看,3月份,火电由降转升,核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风电增速回落,水电降幅扩大。其中,核电增长4.6%,增速比1-2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风电增长0.2%,增速比1-2月份回落30.0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增长13.9%,增速比1-2月份加快4.6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部分地区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步伐,新能源开发持续提速,非化石一次能源尤其是风电与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占比不断提高。

对此,彭澎指出,光热发电是自带储能的太阳能热电利用形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与光伏混合建设,伴随新能源装机比例快速提升,将会有不错的市场发展空间。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1-2月,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676亿元,其中,太阳能发电283亿元,同比增长近2倍。

但受访专家也表示,风电与光伏发电存在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等特点,在今年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可能超过13.6亿千瓦的形势下,单纯在电源侧增加装机并非效率最高的途径,同时,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局部地区的传统电力系统在调度运行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要求。

周茂华认为,当前全球能源供给环境仍较为复杂和不稳定,国内需要保障能源安全,针对迎峰度夏情况,国内还需要增加煤炭能源供应储备,更需未雨绸缪,畅通区域调剂机制。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