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进之笔书写“春天答卷”
江西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郑荣林
春风又绿赣江畔,草木新而百花灿。赣鄱大地处处涌动着春的气息和奋斗激情——
在广袤沃野,春耕备耕正忙;在繁忙车间,机器轰鸣作响,生产正紧;在投资的热土,项目建设正酣……
干出新样子、实现新成效、见到新气象,从沃野田畴到工业园区,江西无处不闪动冲刺的身影、激荡争先的步伐,一个个热火朝天、蒸蒸日上的生动场景,回荡着高质量发展的铿锵鼓角,凝聚着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开门红”的信心决心。
▲2月2日,南昌复兴大桥项目施工现场,大型机械正在进行横梁吊装作业
在极不平凡的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疫情散发多发、历史极值干旱等超预期考验,我省以超常决心、超常力度、超常举措,打出了一系列稳增长的“组合拳”,江西经济顶住下行压力,实现了量的突破、质的提升、稳的延续,交出了一份极不平凡的答卷——全省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迈上3万亿元台阶,达32074.7亿元,增速居全国第一位。
踏上新征程,迈上新台阶,江西高质量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偏低,发展不足仍然是我省最大矛盾。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巩固好势头、延续好态势,要以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劲头,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全力以赴推动一季度开好局起好步,以高起点开局、高水平起步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千帆竞发,时不我待。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分赴各自联系的园区调研,深入一线谋划调度工作,为园区、企业发展把脉问诊,协调解决实际难题。这充分释放出省委、省政府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的鲜明导向,传递出一天也不耽误、一刻也不懈怠的紧迫感责任感,展现出省委、省政府用强劲开局带动全年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推动全省上下形成“全力拼经济、奋战开门红”的浓厚发展氛围。
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是根基,项目是支撑。全省上下以争的决心、抢的劲头、拼的姿态,投入到抓项目、强产业、拼经济的火热实践中。
春节期间,全省各地商务部门牢牢抓住赣商赣才返乡过年的“黄金档”,联系“不掉线”、引资“不断档”、服务“不止步”,举办系列“三请三回”“三企入赣”活动,全省新签约合作项目504个,签约金额3501.6亿元,浙江华友101亿元锂电新能源正极材料生产项目、嘉兴博维电子科技50亿元SMT电子制造设备生产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成功落户。
展开全文
工程建设审批不停歇、行政审批办理“不打烊”,春节期间,全省投资亿元以上纳入不停工调度的1505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1.9亿元,10千伏以上大工业用电增长12.6%,为经济强劲开局奠定了基础。在各级党委、政府全力支持下,企业复工复产跑出“加速度”、擂响“奋进鼓”,截至1月28日,全省规模上工业企业开工复工率超80%。
风正劲,帆高悬;处处春,奋斗酣。当前,全省上下正以只争朝夕的姿态起而争春,跑好全年“第一棒”,奋力夺取“开门红”,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收获百花盛放。
人勤春早
劲鼓擂春奋争先
邹沛
草木蔓发,青山可望,广袤的赣鄱大地处处涌动着拼搏奋进的春潮。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牵挂,踏上赣鄱大地,对江西革命老区给予心贴心的关怀、面对面的指导;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赴江西,为我省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七年来,赣鄱儿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作示范、勇争先”和“五个推进”殷殷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走出了一条新时代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路。
岁月轮转,春华秋实。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开局怎么干,决定了全年发展怎么样。当前,距离一季度末仅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要想把“开门红”的“施工图”变为“全年胜”的“实景图”,必须坚持“争”字当先,既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对各项工作尽早谋划、提前部署,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又要解放思想、创新突破,以敢打善拼的精神、破题破局的胆识,提升创新本领,不断实现新跨越。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久前召开的省两会为我省2023年发展明确了目标任务、划定了工作重点。蓝图要从“纸上”落到“地上”,必须坚持“干”字为要。全省上下要始终秉持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进一步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在实干中提振信心,在实干中开拓创新,在实干中推动发展。
劲鼓擂春奋争先。迈步在新时代的春天里,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上下一心、齐心协力,以奋进的开局之姿、实干的开局之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新篇章。
“春天”真的来了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殷琪惠
2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小蓝经开区的小派科技有限公司,只见生产车间一派繁忙,采购组的办公室却空无一人。“采购经理节后第一天就去找各地供应商订材料了。”小派科技生产主管何亮说,由于订单激增,制作VR眼镜的原材料告急,采购人员早早进入工作模式。
小派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VR硬件厂商,主打海外市场,产品畅销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国际物流更加顺畅、贸易回暖,小派科技也迎来订单高峰期。“2023年的订单大幅增加,一季度订单金额已经超过3000万元,‘春天’真的来了。”公司副总裁李杰说。
▲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现代化的水稻育秧大棚里秧苗春意盎然
在仓库的展品台上,李杰拿出了一台VR眼镜让记者试戴。“《三体》电视剧里进入游戏的那台VR眼镜,就是我们公司南昌生产基地制造的。”李杰坦言,与《三体》结缘,是在2021年的世界VR产业大会。“当时制作组来到会场考察道具,我们凭借酷炫的科幻外形和行业领先的高清显示,成功被剧组选用。”
曾经只存在于幻想中的未来科技已经变成现实产品,数字经济的革新才刚刚开始。随着AR/VR在消费端渗透速度的加快,今年小派科技将进一步拓展游戏文娱与VR头显融合的可能,并加大在健身、医疗、教育等行业应用的探索力度。
硬件制造加速落地,数字经济迎来新机遇。去年,我省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35%,数字产业新动能正为全省经济带来蓬勃活力。
▲位于奉新高新园区的一家数字智能生产企业,工作人员在车间设定数据准备进行钣金切割
融湾向“海”抢单忙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春 唐燕
春早人更勤。正月初一,赣州经开区党工委主要领导率队前往深圳开展“招商不停跑”活动,送上新春祝福,商谈合作事宜。在深圳市深科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就赣州智能装备制造项目进行深度交流;走进深圳市华海达科技有限公司,了解自动化工业设备设计与开发销售……
只有先人一步,才能拔得头筹。“正月初一外出拜访客商,这是我们的惯例。今年春节外出招商的队伍更是庞大,招商单位分头出发,前往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带等地,迈出了新年招商引资第一步。春节期间,我们共走访企业(商会)58批次,接待客商120批次,洽谈项目上百个。”赣州经开区招商局局长黎俊告诉记者。
春节过成了“招商节”,融湾向“海”抢订单,赣州各地纷纷开启竞相外出招商模式,擂响新年出征的战鼓:1月23日,龙南市委主要领导率队到河源招商考察;1月25日至26日,宁都县委主要领导到龙岩、厦门招商考察;1月25日至27日,寻乌县委主要领导带队走进深圳;1月27日至29日,南康区委主要领导走进深圳、东莞考察招商……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期间,赣州累计外出走访企业(商会)370家,接待客商931批次,签约项目136个,签约资金793.46亿元。
拒绝“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近年来,赣州围绕“1+5+N”特色优势产业,瞄准湾区企业,引龙头、补链条、育集群,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达产,项目体量大、层次高、产业方向更聚焦已成为趋势。据统计,2022年,赣州引进20亿元以上项目72个、50亿元以上项目20个、100亿元以上项目8个,申报“5020”项目51个,位列全省第一。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城门山铜矿智能化遥控操作间,周林宾在操控智能挖机系统,远程同步控制2.5公里外的挖掘机
▲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智慧管控中心实时观察生产情况
春忙正当时
青山如黛,流水潺潺,白色的温室大棚像一串珍珠项链点缀在绵延的山谷间。2月2日,宜黄县棠阴镇小河村的蔬菜种植基地内,菜农正忙着采摘、施肥、清理杂草、整理薄膜。
“大棚里面种植的辣椒比我们自己地里种的更好吃,也更大,产量高,收入也高。”小河村蔬菜种植大户吴美清一边整理大棚门口的薄膜一边开心地说。眼下春忙,吴美清几乎每天都要来棚内,时时关注大棚内的温度。像这样的大棚,她家承包了3个。
小河村因地制宜,规划建设连栋薄膜温室大棚面积1000余亩,按照“平台公司领投、种植大户参与”的产业投资模式,由蔬菜公司负责提供资金和技术,农户负责劳务种植,产生的所有利润按村集体2%、蔬菜公司49%、农户49%的比例进行分成。“全基地大棚蔬菜总收入预计可达4000余万元,将直接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就业增收,像吴美清这样的种植户年收入有7万多元。”小河村蔬菜种植基地相关负责人罗耕儒说。
▲在龙南市杨村镇员布千亩脐橙基地,赖敏正在操作无人机为脐橙喷洒农药
宜黄县二都镇帘前村的竹荪种植基地里,农户们正在抓紧时间给田间地头的竹荪种苗铺上稻草。帘前村竹荪种植大户欧阳红说,去年11月水稻收割完就种下了竹荪,稻草就地取材,为竹荪的生长起到防晒、保湿、提供养料的作用。
竹荪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据介绍,该县拥有竹荪等相关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22家、公司2家,有200余名食用菌栽培专业技术人员及经纪人,覆盖种植农户5000余人,吸纳和推动大批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春潮澎湃
高铁施工紧锣密鼓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惠子
2月2日,小雨。在昌九高铁五标项目部主墩32号墩,南昌扬子洲赣江公铁大桥施工现场,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旋挖机、起重吊车,正紧张施工。
南昌扬子洲赣江公铁大桥集高速铁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三种交通方式于一体,是我国首座时速350公里多功能公铁混层合建桥梁。它全长18.9公里,由北向南先后三次跨越赣江西支、中支和南支,为昌九高铁重难点控制性工程。
项目工区经理陶志力告诉记者,春节前,桩基础施工已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围堰施工,包括引孔、钢围堰插打,以及下一步钢围堰注浆、基坑清理准备等。
“按照主桥钢箱桁梁施工流程,在丰水期到来之前,也就是3月底,承台必须出水。”现场作业工区经理罗文亮介绍,施工过程中碰到了一些预料之外的困难。比如引孔,原本2小时左右可以引1个孔。但由于水下岩层的岩面不均,高低不平的斜度会让钻头“跑偏”,使钻孔不直,从而影响下一道工序管桩的插打。发现问题后,技术人员与钻机机手共同商量,改为慢慢“磨”的方式,提高精确度,但这也使工时延长到五六个小时。
从春节假期开始,近百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24小时轮班作业,不间断施工。“除夕那天大家干到了下午4点,正月初一吃完中饭又接着干。现阶段正是关键节点,我们都是按小时排算工期,争分夺秒抢进度。”陶志力说。
昌九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之一京港(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全长137.7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待2027年开通后,江西北部的快速铁路通道将形成,对于加强区域经济联系、打造昌九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赣州市全民健身中心一期项目钢结构合拢成型,工人在进行钢结构吊装收尾作业
水运码头建设酣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康春华
2月2日,赣江边寒风凛冽,但南昌姚湾综合码头施工现场,却是一片火热场景:吊机高耸,车辆穿梭,一个现代化综合枢纽码头正在加紧建设。
“干起来!今天要完成面层浇筑。”在预制梁板浇筑作业区,混凝土搅拌车在工人们的吆喝声中有规律地运转着,不远处,一块块预制梁板被转运至施工作业面。
站在雏形初现的码头旁,姚湾综合码头项目办副主任熊兵告诉记者:“项目已启动16个泊位的施工建设,其中5个件杂货泊位建设完成施工、5个散货泊位主体结构完成施工、6个多用途泊位正在进行上部结构施工。”
“现在压力不小,必须赶在5月中旬前完成码头最底层的钢结构施工。”熊兵表示,钢构班组的任务是将钢结构成品焊接至码头第四层走道中,看似工序简单,但需要与水位“赛跑”,因此还将增加一组班组,确保按节点完成建设任务。
除了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现场还有车水马龙的货物装卸场景。“站立”在赣江边上的吊机,正在左右“摇着头”,一辆辆货车有序排队等待装货。去年,姚湾综合码头部分泊位正式投入运营,码头主要装卸的货物品种为矿石、钢材、粮食等,目前日均吊装量1万吨左右。
据了解,姚湾综合码头是目前南昌港在建规模最大的综合码头项目,也是全国一次性批复泊位最多、岸线最长的内河港口码头项目。一期为堤外部分,包括码头、栈桥、港机设备等,于2020年底启动建设,预计今年6月完成建设;二期侧重堤内部分,包括堆场、货棚及各类配套建筑设施等。
▲近日,在九江港西港区,往来各地的集装箱货船络绎不绝
“再造一个武铜”
舒海军
2月2日,走进江铜集团武山铜矿三期扩建项目施工现场,只见挖掘机不停挥舞铁臂,运土车来回穿梭,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目前有4台挖掘机、1台推土机、15辆拉渣土机在作业,日挖土量达1.4万方。”项目综合管理部副主任吕小林说。
武山铜矿三期扩建项目被视为“再造一个武铜”的重大工程,更是武铜“打造国内标杆井采铜矿山”的重要平台。项目建成达产后,武山铜矿可跻身国内井下铜矿山前五强。目前,项目已全面完成主、副、风三井竖井井筒掘砌任务,正转入井下系统施工阶段。
“我们正在施工的主井深1028米,去年已经顺利落底,现正在进行井底配套设施搭建,预计2月中旬完成施工。”项目一标段项目经理袁海峰介绍。
▲1月29日,位于南昌市青山湖区的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车间一派火热景象,工人们正铆足干劲,奋战开门红
乘坐吊桶,从地面下到井下施工作业面,需要花费6分钟左右时间,下降过程有轻微的眩晕反应。从现场观察来看,主井井筒由钢筋混凝土浇筑成型,地下施工现场整体较为狭窄、潮湿,温度较高。
在井底,项目施工队队长李桂祥正与工友进行废石转运平台搭建,现场电焊火花四溅,一片繁忙景象。“井下设施施工顺利完成后,地面项目才能加快推进。为了抢抓进度,我们春节期间不停工,节后又加大了人力投入,确保项目加速推进。”李桂祥说。
据武山铜矿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投资21亿元,设计利用资源量约7650万吨,服务年限24年,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届时企业产能将实现翻番,年产铜2.5万吨。
助企揽才添动力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碧玉
2月3日,在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西华创新材有限公司10万吨锂电铜箔生产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正有序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呈现一派大干快干、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项目预计3月初正式投产,2024年3月全部达产,届时每年可实现10万吨锂电铜箔的产能,年营业收入可达100亿元,新增社会就业约3000人。”江西华创新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操声跃说,该项目占地面积750亩,目前一期主厂房土建部分已基本完成。“市场不等人,企业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春节前夕,我们就在加紧招兵买马。”
▲1月29日,位于江铜集团南昌高新产业园的江铜铜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车间加紧生产和调配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得知企业急需用工后,快速响应,第二天就召集相关部门及镇(街道、管理处)负责人,召开重点企业用工服务工作专题调度会,强调要抓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春节的有利时机,开展返乡就业政策宣传,让更多人才就地就近就业。
“第三天,经开区各地都在开展招聘活动。短短3天时间的招聘,我们收到568人报名应聘,公司现场录用155人,到现在已录用400多人。”操声跃告诉记者,原来他打算招不够人的话,就去公司其他基地调人过来。没想到,经开区急企业之所急,助企纾困,用工难题迎刃而解。
采访时,记者看到,一辆辆客运大巴接二连三停在门口,不时有人带着行李下车。操声跃说,现在每天都有新入职员工进厂,这让他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春意盎然
陶溪川:点亮城市“夜经济”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景萍
“这是我今年首次摆摊,没想到一开摊就卖了1000多元的产品。” 2月3日19时许,在景德镇陶溪川创意集市,看见自己创作设计的陶瓷产品备受游客青睐,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马嘉欣有些兴奋。
▲陶溪川夜市现场
夜色下的陶溪川创意集市,瓷杯、瓷饰、瓷摆件琳琅满目,260多个陶瓷摊位间人头攒动,游客询价声,声声入耳。在陶溪川水景广场前,陶溪川大剧院路演团带来的声乐和舞蹈表演,吸引了游客们驻足观看。来自上海的游客张翔说:“这里的夜市,充满着浓浓的艺术和时尚气息,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
陶溪川夜市的生意,越晚越火爆。2月3日21时许,在灯火通明的陶溪川邑空间,挑选购买瓷器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穿行其间的陶瓷主播,掀起一波波线上销售热潮。“如今生意越来越好。上个月,我的摊位营业额近8万元,远超往年同期。”摊主郭女士开心地说。
1月以来,陶溪川陆续推出了万市大集、汉服游园、主播带货、声乐路演等系列活动吸引人气。1月份至今,陶溪川夜市共吸引游客30余万人,成功拉动了夜间消费,带动了2000余户市场主体创新创业。
陶溪川双创事业部邑空间负责人余鹏庭告诉记者,围绕点亮“夜经济”等主题,目前,陶溪川又在筹办一场名为“陶然集”的大型艺术集市品牌活动,全力拉动消费升级,不断给城市的夜晚注入新活力。
▲乐安县流坑古村张灯结彩
订单旺 生产忙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晖)2月2日,上饶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车间内,600余名员工操控着各类智能化设备,正紧锣密鼓地生产即将出口泰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的太阳能组件订单。“我们车间从正月初五开始就陆续复工复产了,现在已经有1000多名员工回到工作岗位,保障订单能够按时交付。”晶科能源生产班长王梦静说。
记者走进车间,只见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全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上料、下料。在组件层叠工作区,一旁的工作台灯光亮起,作业员工给每块组件贴上追溯码。“通过这个追溯码,每块组件的生产时间、地点都能一目了然,还能准确判断组件的状态、功率等,相当于组件的‘身份证’。”王梦静介绍。
▲上饶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车间,员工正在进行层叠EVA小块放置作业
2022年,晶科能源组件出货量突破44GW,产品出口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货量在全球范围内常年名列前茅。“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去年7月公司完成扩产,产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倍。”该公司关务部经理高慧说,今年,公司还新增了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外贸业务进一步扩大,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今年6月。
为进一步畅通光伏产业供应链,支持光伏企业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上饶海关持续压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积极推广“洪关e点通”等智能化软件,让企业可以实时查询报关业务,获取通关信息,引导企业用好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等通关便利化措施,实现秒报秒放、货到即走。“在上饶海关的支持下,公司货物通关速度越来越快,整体物流时间压缩了30%,生产交付形成高效的良性循环,海外订单越来越多,出口组件源源不断,外贸业务实现了跨年不断档、春节不打烊。”高慧说。
“小巨人”领跑大赛道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耀文
“我们投产三年,在LED芯片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全球前三,在南昌聚集了一批上下游企业,成为江西光电领域龙头。”2月2日,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金从龙自豪地告诉记者。
落户南昌高新区的兆驰半导体,2020年正式投产,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短短三年,“小巨人”是如何快速成长的?记者走进车间一探究竟。
一进企业,记者就被一楼大厅的专利墙吸引。在“创新引领、深耕技术”八个大字下面,挂着一排排的授权专利证书,有近200张,这仅仅是企业近一年来的创新成果。
▲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查看生产数据
在单层4万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厂房内忙碌却安静,运输物品的AGV小车正按照预设路线行驶,零星的工人在生产线上巡视。“公司现在每天要生产2万多片4寸芯片,每片芯片都要经过100多道程序,每一次生产工艺的优化,都能提升产能。”作为从技术岗位成长起来的厂区负责人,兆驰半导体芯片厂厂长董国庆把“实现生产对人的依赖性降到最低”作为自己的目标。
一个个行业领域“小巨人”的成长,助力江西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20年江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2021年达6000亿元,2022年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03万亿元。
记者采访结束时看到,兆驰半导体工人们正在调试新引进的设备。2023年,兆驰半导体将争取把4寸芯片产能从每月65万片,提升到100万片至110万片。
一窗受理一次办好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
2月3日,记者在位于上饶市广丰区洋口镇的金州名城二期工程项目现场看到,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多台挖掘机、推土机同步作业,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
“4天就办好了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审批手续,效率真高!有这么好的营商环境,我们的干事劲头更足了!”该项目负责人汤哲华高兴地告诉记者,之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是“多头办理”,办证必须得跑好几个部门,没有一两个月根本办不下来。现在方便了,只需到设在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窗跑一趟,递交材料就行。
▲工作人员在建设工程项目审批专窗热情服务。
记者了解到,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长期存在的事项多、程序杂、耗时长等难点,广丰区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实施“项目施工许可办理一件事”,优化流程、压缩时间、提升效能,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加速跑”。
“整合事项、一次联办,优化流程、一次跑成,之前是‘多个部门多次办’,现在只需‘一个窗口一次办’。”广丰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玉辉介绍,该区将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阶段需住建、人防、城管和气象等4个部门分头分次办理的9个事项,按照“一件事”标准整合,实行并联办、一次办。在流程优化上,由住建部门牵头,精简、优化、合并办理所需提交材料,明确所需材料名称、形式、规格以及能否容缺等内容,相关提交材料实现“一表清”。推行线上线下同步受理模式,按照标准固化办理的条件、方式、流程,实现全流程在线审批,真正实现“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网通办、一次办好”。
春光不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齐美煜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说这话的是江西理工大学永磁磁浮技术与轨道交通研究院院长杨杰。即使是春节假期,团队骨干成员也没有放慢科研工作的节奏,争分夺秒,为“红轨”早日实现产业化做好充足准备。
去年8月9日,由江西理工大学牵头研制的国内首条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红轨”在兴国县顺利竣工。“红轨”是继电磁悬浮、超导磁浮之后开辟的一种新的磁悬浮技术路线,同时将有效拓展磁材应用领域,促进稀土产业升级。这对杨杰和团队其他成员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红轨”磁浮团队的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红轨’的研制再难,我们也会勇敢地啃下这块‘硬骨头’。”半年多来,团队成员遨游在浩瀚的试验数据中,就像在万千个相似的图案中寻找着那细微的不同之处。“通过分析试验数据,我们发现像振动、噪声等数据还能进一步优化。我们不断调试,反复验证,只为朝着更好的目标前进。”杨杰说。
“红轨”试验线南起永丰站(高铁兴国西站),北至静调库,正线长度约800米,均为钢构高架线。列车悬于半空中、挂在轨道上,人坐在其中好像是穿梭飞行。团队今年还将积极谋划在南昌梅岭建设“红轨”商业运营线。“‘红轨’实现了零功率悬浮、低功耗运行,可与地铁、轻轨互为补充。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坐上,体验科技点亮生活的美好。”杨杰说。
唱好乡村振兴“富民曲”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旻
1月28日,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贵溪市河潭镇毛炉村党支部书记陈华就忙碌起来。他一大早赶到村委会,召集村两委干部开会,谋划新年工作。会上,他信心满满地对大家说:“老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对咱们村发展非常关键。咱们村干部首先就要谋划好新一年的工作,带领村民共同唱好‘富民曲’。”
位于贵溪市河潭镇中部的毛炉村,曾是全镇的“后进村”。三年前,陈华因为积极肯干被选举为村支书。在镇党委的支持下,陈华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村两委的战斗力,仅用了两年时间,毛炉村的综合考核结果跃居全镇第一。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强了,村民才能实现增收。”陈华告诉记者,作为“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毛炉村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持续加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力度。去年,争取了上级衔接资金近300万元,与农业龙头企业江西康益禽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于今年年初建好了一个面积达2600平方米的现代标准化养鸡场,同时延长产业链打造养鸡场前端产业,预计年产值将达3000万元,每年增加村集体收益12万元,解决20户村民的就业问题。“我们将积极探索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发展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持续增收。”陈华乐呵呵地说道,“今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毛炉村成为一个美丽宜居的幸福村庄。”
▲1月23日,赣州蓉江新区潭东镇迳背村“米花谷”田园综合体春色满园
干部入企忙招工
王飞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凌瀚
2月2日,临近元宵节,喜庆的年味还在萦绕,而共青城市荣事达智能家电产业园内已是“火力全开”,偌大的厂房灯火通明,生产设备全面启动,500余名员工相互配合,正在赶制产品订单……
“我们的项目马上就要正式投产,正需要大量用工,帮扶干部得知后主动将员工‘送’到企业,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荣事达智能家电项目负责人张立宏告诉记者,1月28日,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青城人社局的干部组织了一批求职者来到产业园实地参观,并为求职者介绍了岗位基本要求、工资待遇、企业福利等基本情况,短短5天时间,就帮助企业顺利招到100余名员工。
▲共青城市帮扶干部为求职者介绍企业岗位情况
“开发区不仅组织了专车接我们求职者来,还针对我们的专业推荐了合适的岗位,整个过程很顺利。”新员工查代风是共青城本地人,之前在杭州工作,因家庭原因回乡发展,这次的求职体验令他倍感温暖。
春节后是企业招工、劳动者求职的高峰,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青城市人社局“点对点”送工入企,为企业招工引才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群众就业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更好地实现民企双赢。全市60多个部门的200多名帮扶干部与企业“结对子”,帮助解决用工、融资、办证等系列问题。春节期间,该市帮扶干部累计联系走访企业180余次,收集整理企业诉求120个,帮助解决问题108个。
▲2月2日,在龙南骏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龙南海关工作人员上门了解企业生产情况
特别的窗口 温暖的回应
侯艺松
“小伙子,你真是太热情了,谢谢你耐心解答我的疑问,请问你贵姓?”
“大爷,我姓艾,以后您有关于社保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来找我。”
2月2日上午,在南昌市人社局,80岁的罗大爷笑容满面地走出社保专家解忧工作室,虽然他的诉求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但工作人员艾俊的热情服务却让他如沐春风,心里暖暖的。
据了解,罗大爷之前发放养老金的银行账户绑定了水电费代扣业务,如今养老金发放至社保卡的金融账户后,水电费代扣受到影响,罗大爷便来到解忧工作室,希望能变更回之前的账户。“按照相关政策,养老保险待遇统一发放至社保卡。我带着罗大爷咨询了制卡科,表示无法更改。”艾俊说。“小艾一直在给我想办法,还帮我咨询银行,非常热心。”虽然不能如愿变更账户,罗大爷却连连为艾俊点赞。
长期以来,“大事小事认真办,能办事情马上办,疑难事情尽力办,一切事情依法办”是社保专家解忧工作室的工作宗旨。“我们无法保证解决来访群众的所有诉求,但我们要有主动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良好态度,有些事情即使因为政策等原因无法解决,也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让群众感受到我们的真诚服务。”艾俊说,作为社保经办大厅的一个特殊窗口,解忧工作室接手的业务大多是社保“疑难杂症”,许多来访群众表达不清问题,情绪激动的也不在少数,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耐心倾听,帮助群众梳理清楚问题后,再根据其提供的材料抽丝剥茧,与相关业务科室协调处理,尽力让群众满意而归。
▲近日,在新余市渝水区袁河街道丽竹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正热情接待办事群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