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明诗意流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第30、31、32节_红楼梦_长城_半途

唐国明诗意流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第30、31、32节

著名作家唐国明诗意流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第30、31、32节

(提醒:在本篇正文的后面,可以了解我出版与自制的书与我的思想,及我开创的鹅毛诗、再现曹雪芹文笔、半途主义、诗意流。)

半途主义就如主张“愿是高山,愿是流水,愿是清风明月的模样,不愿贫穷,不愿奢华,只愿思危奋发图强”的唐国明在《零乡的模样》一诗中表达的那样——

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

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

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半途哲人、鹅毛诗人、再现曹雪芹文笔学者、诗意流作家唐国明作品

诗意流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第30、31、32节

30、李白的喊叫

好多天后,我正在想那个走路诗人怎么回事了,我背过身来,只见一大群人站在要塞上带着那个走路诗人叫手机的东西对着我哈哈哈大笑。我问他们在笑什么?他们说他们没笑什么,说世上还有一个像我这样替皇帝坚守在这个要塞上的士兵。他们哈哈哈笑着要我继续说,继续说,说网上围观的上千万了。他们围着我问这问那,直围到天黑了,他们也没离去,他们在要塞城墙下搭起了营帐,在欢声笑语的说着什么,然后要我走下要塞,到他们搞的那叫什么灯光下面去。我说我要站在要塞上,看看有没有来犯的敌人。他们又笑成一片,便把那些他们叫灯的东西举到要塞上来,把一个白衣飘飘他们声称为“李白”的人推到灯光下,那叫“李白”的坐在地上的羊毛毯子上,对着他们举着的手机,一手拿酒壶,一手举着酒杯喊叫道——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人对饮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声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行路难,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归去来。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黄河万里触山动。黄河如丝天际来。

抚长剑,一扬眉。脱吾帽,向君笑。功名事迹随东流。惊涛汹涌向何处。飘如随风落天边。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

展开全文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销愁愁更愁。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直到“李白”喊不出声了,直到他们要累倒了,才撤离,我还真以为我见到“李白”了,后来本文作者唐国明告诉我时,我才知道是他们其中一个扮演的。

第二天他们又开始围着我举着手机。我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越看越像一群疯子。他们从身后推出一个穿着如皇后的女子跟我说:“这就是你皇帝的老婆杨贵妃。”那“杨贵妃”便在我面前,对着他们举起的手机唱道——

我已经习惯了草木一样的幽香/我是水做的,我向往在夜晚我潮湿地晒着你身上的太阳/我抱着你,是渴望你给我一个妻子的名字/全世界可以离我而去,可是没有一条门让我从你生命的房间走出

请允许我亲吻你,在你的脸上种上我的花草/让我像风一样每晚洗着你为我流汗的身体/我需要你的手如火柴一样擦热我冰凉的那个自己

我是水,我用倾泻的姿态在你这宽广的河床里把千重浪卷起/你总把我放在蓝天白云上,收在无边无际的夜里

你是我小小的房子,只有你装着小小的我奔波四处/我要让你在我的月光小路上走来走去,让你的万山千水被雨打风吹去/让你进入我的山水,只剩下天底下最圣洁的身体

从此,我撕下天空这页纸,判你受刑无期/从此,你要永远每晚跟我举行婚礼/我怕我没有你的拥抱,我会像火一样漫山遍野的燃烧/我是花朵,我是如火的花朵,你必须日夜日夜地像野草一样包围我/我已经,已经进入了你的身体,我的身躯已经失去了意义/它使我无人来过的山河为你第一次血流成河

在我的眼里,你就是我的成功与名利,只要有你,我就会为你头破血流的活下去/即使反反复复地等待,反反复复地为你死去

我是小女子,我只想做你的小女子,为了你,我可以庸俗,我可以世故,我甚至可以没有我自己

天空是床,我们是床上的梦/我们成天像河流一样进入彼此的身体/在爱情失去意义的时间,在看不见的爱情里/让我用看得见的身体去爱你

这个叫“杨贵妃”的一唱完,我问本文作者唐国明,她是谁,唐国明笑着翻开他那本叫《零乡》的书,要我看,只见他翻开的那页上写着——

世界迫使我们在传说梦的悬崖上用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造了一个有殿、阁、榭、楼、厅、堂、馆、轩、斋、舫、廊、亭、塔、桥、墙、书画的世界。在这个梦想世界里各处置了瓷器、玉石石雕、壶盒、玉杯、铜手炉、盖罐、椅、榻、床、凳、桌、架格、多宝阁、屏风、几、衣架、灯架、脸盆、镜架……全散出瘦、透、皱、漏、清、丑、顽、拙、病之美,一路走去,所到处全配“天水碧”丝帛“天青水碧”窗床帐,如“雨过天青”软烟。如一缕缕香,飘云天之外。

她也许在这个传说的世界里,一个“渊生珠而崖不牯、玉在山而草木润”的样子,如发表在世界这本杂志上的好小说与诗。她梦中醒来躺在挂有达•芬奇《蒙娜丽莎》、安格尔《泉》这些画作的房间里。常飘在各种名贵的茶香中,她的美像是一道用百道泉水配置叫“百泉之泪”的茶水喝出来的,也像是用香水洗出来的,香水就是从她身上流出的音乐。她那被香奈儿、迪奥、路易威登、古驰、阿玛尼、芬迪、普拉达、范思哲、菲拉格慕、爱马仕、华伦天奴、汤姆福特、圣罗兰、巴宝莉、思琳高级定制缠绕过的玉体飞扬着毕扬、欢乐、第凡内、狄娃、阿片、小马车、艾佩芝、夏奈尔5号、夏尔美、象牙、毒药这些香水的魅力与高贵。她像是用神花香草做成,放在翡翠香炉里点燃,袅袅生香烟的香丸。她坐在一张榻上,吃喝着盛放在那拍卖场卖出的价钱连城的碗、盘、碟里的香丸仙汤、千实百果。

在这名为地色天香的小楼外,种有各种天香清入骨、枝上千秋韵、人间一品香的灵草。在周围一些园、亭、轩、水榭、阁、坊、牌、碑的名胜及一些古老的酒楼茶楼里刻有很多年前一些文人曾留在这个林木茂密山林里的文字。就是这些她不经意读到的东西成就了她散发出来的韵味与美。

她就如此的生活在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如卧波的长桥几千几万座。飘拂的舞袖,细嫩的肌肤,堆积了多少世代多少年月如山的珍奇财宝,凡眼所见的是遮天蔽日的三百里楼阁的包围圈里,读着唐国明再现出来的百回曹雪芹《红楼梦》与鹅毛诗,戴石配玉的过着时光,在各种香草的包围中把集天下日月山水人文、地香天音精华的如水玉体躺在梦的怀里哼着歌谣。守着风清月朗,清雅如月下竹影,像时光小山屏上镂刻的花,藏在岁月的水下横斜疏影。穿着翠翠小裙,翩翩出一种内在娇艳如玉滴的灵韵。跟着日子一天又一天在宝器玉具构成的世界里优雅到未来要与这一切告别的那一天。

——我看完本文作者唐国明要我看完的文字,我还不知道她是谁。后来,来长城要塞的人越来越多,直到六天过去,人才慢慢从要塞周围散去。他们散去的原因,是本文作者唐国明来了。他们跑后,唐国明说,我只有离开要塞,他们才不会来了,否则他离开之后,他们又会来。我问唐国明,他们来干什么。唐国明说他们来围着我用那个叫手机的东西对着我,供叫观众的人打发一个又一个无聊无归的此刻,还能挣很多钱。我奇怪他们就那样整日围着我还能挣很多钱。我对唐国明说,他们来围着我,我也不离去,我要等到信使送来皇帝叫我离开的命令我才会离开。我要为皇帝看守着这道要塞。唐国明面对着我好久说不出话来,最后从挎包里拿出一叠纸,那叠纸的第一页封面上题写着《我们这个民族》,他递给我后,说我也许看完这个我就会改变主意。他说他不得不告诉我,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皇帝已经叫“国家”了。说我是在为一位叫“国家”的皇帝“坚守此刻”,坚守着这道要塞。他的话让我听得我的头起了水雾。

我拿着那叠被装订好的纸,望着他离开了,为打发坚守要塞的此刻,我便借着天光看了起来。

31、我们这个民族

(一)、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中华民族来自于不同文化不同肤色不同人种,甚至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与文明汇合而成的一个多元民族。尤其伟大的大唐帝国表现得更为典型。也只有这样以“共和”方式组成的民族国家,才是开放多元、强盛有活力、有能力共同实现伟大梦想的民族,也只有这样胸襟的“共和”民族与国度才是一个有活力有发展动力的国度。也只有这样“共和”群体创造的文明,才是一个生生不息有活力不会中断的有强大生命力的文明;也只有这种有强大生命力的文明共同构筑的长城,才是一道永远不会倒下的长城;也只有这道文明长城卫护下的长城民族,才会时刻不忘居安思危、奋发图强,不忘不断强大繁华自己的家国,“以德安和天下”地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翻开我们的历史我们就明白,我们的中华开始于各类民族的部落战争,通过战争与其他的方式不断进行融合分裂融合,使各族的血液在这块大地上交融,各种文化在这块大地上传播碰撞,各种智慧在较量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最终成就了中华文化,也形成了有中华特征的中华民族。

以前把中华历史文化规范为汉文化,不过只是习惯叫“汉文化”而已,汉文化不是由汉家一族创立的文化,而是中华这块大地上许多民族的文化经过一个自然融合、删取淘汰过程后自然形成的文化,这个过程今天还在进行。而汉族,只要懂点历史的人就知道,起初的汉族也是由许多少数民族组合形成的族类。如今的中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也是通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战争而形成的结果。有人追问过,为什么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中唯一不断的文明?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一个从来没有中断过与时俱进更新的文明,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的文明。在中华版图上,曾有过许多由少数民族主政的政权。他们虽然最后仍是用儒家文化为政,但他们民族的一些适合于这块大地的文化也注入结合了进来。使得中华文明就如同一条河流一样,一路前行,不断有新的水源注入,使得它永不干枯,只会越流越宽广,越往前流越生命力十足。

到底是文化选择了人类,还是人类在选择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人类创造文化,就是希望寻求到一种最适合自己本民族的文明。寻求到了,我们的大地就能生长出丰富的供养我们自己的食品。我们只要遵循事物各自的规律,让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发展自己,我们就会一步一步的达到那种安居无忧的逍遥境界。

我们内心渴望能生存在一个“安宁”的国度,希望不断地出现那“无为而无不为”已达“逍遥”境界的“大人”,更希望不断涌现出能“立功、立德、立言”“治国、齐家、平天下”影响我们的君子,使我们不断延续我们自己的文明,守着自己的本分,看清无常的世事。

不管是“道”,“儒”,还是佛的“空”,都抵达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像三面墙围绕了一个开了正门的院子,那墙中的门上写有:“奋发耕读、天下安和。”

我们就是这样在既封闭又开放,既固守又包容,既坚韧又柔软的阴阳宅里延续着从没间断的中华文明。我们国人永远处在既用墙防着你,又开门迎着你的阴阳心态打理世事,又永远一手阳硬一手阴软地管理着自己的家与自己的事业。同时一边以龙虎之刚威慑八方,一边又以凤凰之柔安和四邻;也以我不侵犯你,你也不要侵犯我,各自以墙为界,来可以守,出可以攻的长久相安无事的处世观面对着天下,向往着追求着共富同裕、安居乐业。尤其说中华是一个保守的民族,不如说是一个极为开放包容的民族。

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民族文化象征意义的长城,它只是中华民族以墙为界长久相安无事的一种心态表现,一种心理情节而已。

(二)、

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可以说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追求着天下安和,从而历经沧桑,而发展出了耕读齐家、安和天下的家国文化。回味中国几千年,从三皇五帝始,到东周西周,人民不是处在自然的灾难里,就面临着礼崩乐坏的战乱。一向强调礼制的周朝,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为了追求天下安和,为了安和天下,各士大夫与读书人四处奔走游说,宣扬自己安和天下的思想。于是自从“周易”诞生后,表达诸子思想的散文出现了。到秦朝统一六国,再到汉朝,天下似乎安和了。为了追求更巩固的“安和天下、天下安和”的思想,自西汉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使孔子倡导的忠孝思想一直延续至今,甚至影响到东南亚,以致如今的世界。

而边塞长城,可以说它不但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战争纪念碑,更是中华民族居安思危、奋发图强,追求天下安和的象征。也自类似长城一样的防御工事诞生以来,人类就开始实验各种安和天下的法子。不管王朝兴了衰了、替了换了,都万变不离其宗的在为天下的安和而奔波、绞尽脑汁,在不断探索如何使天下安和。同时也有一大帮人文学者为此思想一生。以及人文与科学的精神也得从安和天下出发,去达其天下安和的目的。

不管怎么说,打开历史的所有页数,中国很难找到倾一国之力去侵略别国的历史,倒是受别族的侵略与统治。不管哪个家族主政,包容融入了多种文化的汉文化最终把它们“安和”成了自己的文化历史。所以我们不管是谁来过这块土地,但他们只不过是我们“安和”文化的一个过客,追求安和天下、天下安和的汉文化永远是主人。

一直追求奋发图强、天下安和、安和天下的中华民族,一直以龙与凤凰为图腾的中华儿女,面对自己的家国以龙的态势居安思危、图强奋发,面对世界人类以凤凰之慈心全众以德、安和天下。这不但代表了中华民族天下安和的心愿,也代表了世界人民安和共处的心愿。也可以说,图强奋发、安和天下、天下安和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心声。

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梦想是一个“安和天下、天下安和”的伟大梦想。这是自从华夏民族诞生以来一直从过去追求至今永远没有变过也一直在追求的梦想。

我们的民族一直是一个以图强奋发、安和天下追求天下安和的礼法民族。如果从古物与文学上去体会奋发图强、安和天下、天下安和的情怀,我们更应该从长城与《红楼梦》着手体悟。像龙虎一样的长城、如凤凰一般的《红楼梦》在警示我们:思危奋发图强,以德安和天下。

(三)、

如今的长城就如同曹雪芹写出的百回《石头记》,最后因各种原因以脂批的形式东几回西几回地散落在民间似的散落在荒山野岭里。而曹雪芹写出的百回《石头记》也如存在荒山野岭的长城,在写完后,大致前八十回以脂批形式散失民间,八十回后据我的考古式阅读,发现被粉碎在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它们都集中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古老的智慧与传统,也似乎它们有着形式相同近似的命运。所以说长城是写在大地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修筑在墨香黄纸里的长城,它们都期待着考古复原再现。

对于复原的意义何在,它的意义是无穷的。如果非得说出一部分,长城与《红楼梦》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象征,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两盏警示灯。我们应该尽到我们自己的一份责任与力量让一部写在大地与写在纸上的《石头记》完整的奉献给后代子子孙孙。

纸上长城《红楼梦》是以一个只知道讲排场、摆阔气、显奢华、图乐子,过度溺爱孙子孙女的老太君;一个怀“安和”的情怀安和着大观园众红颜的男子贾宝玉;几个寄人篱下心怀“零乡”之感的知己红颜;一帮深怀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心气的姐妹;一群命如纸薄,命系悬丝的丫鬟;一伙只管尽兴挥霍祖业,今朝有酒今朝醉,享乐过日,坐吃山空,不事前程的男人构成的家族群体,共同画写了一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史诗图像;如同雄伟的万里长城与圆明园被劫后的废墟一般,警示后人不管处如何境况,必时刻以思危奋发图强的精神,以德安和天下的情怀处世为人,来避免家败人亡的命运。

所以把《红楼梦》比作为中国的文化长城,是再恰当不过的事。可以说,曹雪芹修筑了这道文化长城,却被当时皇权文化政治损毁了,而脂砚斋们为了这座面临毁灭的长城在脂批中不断道说着《红楼梦》创作的真相与八十回后的意图与本来面目。也是出于皇家的需要,又编出了一百二十回《红楼梦》,重构了这座《红楼梦》长城,而把曹雪芹原一百回《红楼梦》掩藏在一百二十回的长城城砖中。后人又似发现挖掘一般,这儿发现挖出几回,那儿发现挖出几十回脂批《石头记》。最全的脂批《石头记》庚辰本,也只有七十八回,缺六十四回与六十七回。六十四回是在其他本里找到了,六十七回虽然在其他本中找到,但久读之确实是人家在残片中填补而成的。

发现的这些脂批本《石头记》,再经人整理校对,终于有了前七十九回的真面目。这八十回的出现是不亚于近人对一些自然完整的长城遗址的发现。到我从程高本后四十回发现曹雪芹原笔,搬出曹雪芹的城砖,移去增添的石头砖瓦,用万年灰重新复原再现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同时用各种版本,度曹雪芹真意真韵又复原好了第六十七回,重生校订了剩下的前七十九回,而新编校了百回《红楼梦》。可以说,我已经把《红楼梦》这座曹雪芹建筑的长城复原再现出来了。使百回《红楼梦》这座长城终于完美完整。

八十回后再现出来的二十回曹雪芹文笔在海内外产生影响后,在越来越多的肯定声里,我庆幸我的职业是作家。如果我是持学术思维与学术偏见,我想这道曹雪芹建筑的《红楼梦》万里长城永远会复原不好,永远会被那些离题万里不正常的学术思维残废在荒山野岭之中。

如果“红学”研究不再回归到《红楼梦》文本本身,贴近《红楼梦》本身的真理,“红学”就会被时代与读者抛弃,会被人看成是一场闹剧与笑话,“红学”就会再也没有生命活力,而会成为一个虚假的僵尸,从而无辜死亡。尤其把时间浪费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争论上,不如回到《红楼梦》这道长城的本身上,挖掘其文学上的价值及其对世界的贡献,重新用新的思维方式与新的语言诠释《红楼梦》本身散发出的真义,真诚的向社会传播本真的《红楼梦》,这才是“红学”本身唯一的出路,也是让《红楼梦》引申出的“红学”一起组成的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保证。否则就会有一天必会有读者宣告他们一直看好的“红学”已死。

圆明园残破在北京,长城残破在荒山野岭,至今无人去修复,圆明园却被花巨资仿建,称为新圆明园。而残缺不全的《红楼梦》,经过唐国明31年寻残觅缺的考古准备,17年深居岳麓山食风餐月的复原再现,于2018年终于恢复了曹雪芹所完成的百回本文本原貌。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城是历代人民用勤劳智慧与苦难血泪写成的、用砖石泥灰刻成的张开在大地上的《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用血泪写成经过后人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长城。我们所做的,就是应当倍加珍惜这些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不可再生的无价遗产。

每在灯下阅读《红楼梦》如在阅读长城,每想起长城又不由想起《红楼梦》。长城从春秋战国以来,总是修了倒,倒了修;或是缺了补,补了缺。一个朝代修补它,一个朝代荒废它。直到旅游兴起,能开发的又开发了出来,没开发的仍让它如遗址一样荒废在荒山野岭上。每看到夕阳残照下残缺的长城我不由得心痛万分。就如面对《红楼梦》版本中的各种残缺的脂批《石头记》。

《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另一个名字。《红楼梦》与长城一样,同样是我们几千年社会文化智慧与血泪的结晶,《红楼梦》如长城一样也在向我们呈现着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全众以德、安和天下的道理。《红楼梦》并不是有些理解不全面的人认为的那样,它并不是一本叫人消极的书,反而是一部警示人要时刻在居安思危中奋发向上的书。《红楼梦》在谱写一个家族从荣华富贵到贫困衰落的过程中警告我们在享受荣华诗意的生活梦里要时刻谨慎打理好现实的家业,防止家败人亡或曲终人散的悲剧降临。可以说长城是历史血泪、中华英烈躯体凝固的城墙,《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高度用形象思维形式浓缩了中华几千年文化思想精髓,由曹雪芹创造,后人寻觅、编整、校订、修补、考古复原再现、体验与反思共同筑出的长城。《红楼梦》更不是要预示什么兴衰,而是希望我们能逃离兴衰这个规律,永远在居安思危奋发图强中兴平安和下去。

(四)、

那些在长城两边建立的王朝都已如风飘过,而唯在的仍是那在荒原中残破的长城。面对长城,我想它不再应该是残破的,而是一道完整的时常在我们梦里的气势雄伟的伟大精神纪念碑,更是一部展开在华夏大地的民族史诗。

如果说长城与《红楼梦》给中华民族赋予了思危奋发图强、以德安和天下的精神,黄河、长江与东南沿海同样是谱写中华民族这种精神的篇章。长城是在侵入与防卫中给人民战乱与安居,而黄河与长江是在泛滥与平静中给人民灾难与福祉。东南沿海在潮涌潮退时,既让我们面临着来自东夷的海盗,也让我们得知海那边也存在着对我们威胁的世界。

黄河、长江是一边流通一边汇集一边传达各种智慧文明的长城,东南沿海是用滔天巨浪阻碍我们远行又是阻碍外面世界的人进来,同时给我们开放思维又是使我们拥有保守思维的长城。

中华民族在这些长城的铸造下,逐渐形成了“对国尽忠,对家尽孝”、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全众以德、安和天下的精神人格,也可以说成了一个思危奋发图强、以德安和天下,“雷打不倒、火烧不灭、风雨不垮”的讲究忠孝文化的民族。竟因为我们是一个这样的民族,而使得我们中华文明是至今世界上从没有中断过,而绵绵延续、继往开来。而支撑这种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就是来自于时刻思危奋发图强、以德安和天下,主要以耕读狩猎放牧,勤劳勇敢、求真务实创新、忠君孝亲的中华子孙。

32、了悟

读完本文作者唐国明《我们这个民族》的原文后,我不明白他要我看这个干什么,难道真是打发无聊的此刻。但令我更难以彻底明白的是,我是本文作者唐国明一个梦想?是他梦想的一个方式?我是他梦想存在的一个文学人物?还是他要探寻的那个半途主义哲学的“理”?他曾跟我说,世上有“他之理”“你之理”“我之理”,我不知道他费尽心机寻找到我这样一个为皇帝坚守要塞的士兵,他想要表达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表达他这个他探寻的“我之理”,还是别的什么?答案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令我头疼的问题,也一直是一个我想不清楚的问题,我也不去想了。有些事,想也是傻,不想也是傻。即使我常听到一些人说——

人这辈子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意义是经不起耗的,今天明天觉得这样做有意义,今年明年呢?在他人眼中还有意义吗?还是这片黄土,看得出意义来吗?他人命令做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命令。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也是根本不打算完成的事情。人生的意义就是打发时间,谁都有自己的权力打发自己的时间。我不抱希望,我只有希望,我抱定一个在世界无法完成的希望,我做的事情不可能完成,也不打算完成。我在干活,干我不知所谓的活,我很烦,以前做得很高兴的事情突然没有了意义,我突然觉得该干点别的。不要做不该做的事,想多不要想。

我是他人给我的规定,还是我自己给我自己的规定,还是我一出生就得接受的规定。我们彼此都是彼此的镜子。上天下地,中间只有你我他,三个人。世界存在的是一些魔鬼,不是一些死鬼。我与他人是一场交换,我在他人中倒下了,到我坟前来的还是这些他人。呆在他人中,我看着别人急,别人看着我也急。我明白,别废了我在世的这些日子,不要在他人中混日子,小心日子把自己给混了。一条路,不是走的路,是我修通的一条通向他人空间的路。活着要有个他人空间,必须有一个在他人中储存自己的空间。我在做的,跟我昨天瞎忙的事情一样。我不能放松自己,今天放一点,明天放一点,直到最后,直到最后一无所有。

重要的,最重要的,今天没有倒。有血的人,血是能被喊出来的。喜欢这种生活,可这种生活不喜欢我。这种生活朝我大喊;不要,没考虑,就是不要,考虑过了,更加不要。能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我根本不能干我能干的事,我做的恰是我不能干的事。在我不能干的事中能干出来的,才叫干事。我是全人类中的一个,我能记住这个意义是什么,我就会为了记住每一个,为了不抛弃每一个,每一个都是全人类的一个。有意义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就是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做很多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我可以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假装世界上除了我没有别人,假装我已经死了,不再想别人,想想别人也会造成别人的负担。这个失败的想法远得像在另一个世界,远得好像与我无关。有时,我看到一个人死了,我想他早该死了,我不知道他在之前走了多远的路程。

他人想要我吗?他人并不想要我,是我死乞白赖的要来,来干吗?来一门心思地打算拖死他人吗?不再吸鼻子,也不再抹眼泪。跟他人抹眼泪的人太多了,他人跟谁抹去?我容易紧张,每紧张一次,我就放弃了一次,生活的巨人已经说得很明白,放弃了一次以上的不能好好做人,放弃三次以上的人根本做不了人。我当时即使不明白,总有一天我会明白。不是他人要我放弃,他人只习惯我差,不习惯我好,等他人习惯我比他好,他人才理会我。人终归是要分手的。咱们选择了这种生活,不得不放弃很多东西。别人不该跟我说明白,让我继续这么糊涂地高兴着。明白了就不该糊涂,一躺下,谁都是能抛弃能放弃的一次性使用的尸体。

为谁付出代价?为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付出这个代价的意义,是梦想在前边等着我。好死不如赖活,活下来才有生活,从来就是天南地北地在危险的生活中,连死人都没有安全感。我生活在不断告别,不断地聚会中。像只被骂晕了的狗,我无数年在寻找,在形形色色的人中寻找与自己对应的自我,总找不着昨天的骨头,还总在找。必须要找,选择了这种寻找的生活,爬都要爬回自己心中的模样。

你总是骗我,他人用你来骗我。总拿我当笨蛋,骗我好好活,骗我有意义。意义是什么?是我站住了,这就是意义。照顾我的人,让我照顾他人的人,让我成了现在这样的人,让你现在成了现在这样的人,他是谁?第一眼看见你,我就知道他人会把所有的心思花在你身上。你可怜巴巴地在文献中成了泥巴。他人七嘴八舌的把你这泥巴捏成了他人想要的光环。在你的光环下,我都想像你那样。每对一件小事,我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我不知道什么叫放弃,也无法放弃从来没有得到的权利。这理想前头等待的都是一个叫人惨痛的现实。只是从没有安慰、没有寄托、没有理想、没有希望世界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现实需要接受的人。我不知道,我真不知道,我会不会去践踏他人的希望与理想;即使那是人最珍贵的部分,人没有这些也能生存,在更加真实和残酷的环境里也能生存。

——在这些声音里,我想即使经历的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都要付出时间与生命。我作为一个士兵,我有“我之理”,我守“我的理”,如果没接到皇帝派信使送来要我离开这个要塞的命令,我是不会离开的。哪怕存在的皇帝就是本文作者唐国明所说的他的名字已经叫“国家”,我就依唐国明的意思好好“为国家服务”到底。其实有时我的心情也如本文作者唐国明的诗《唯有祖国》那样。

唐国明说:文学是人类共同猜想的方式。唐国明说:尤其为利禄等死,不如为千古留名而生。

唐国明写《读项羽》诗说: 宁学项羽做自我,不学古人成皇奴;了却天下纷争事,只给虞姬当丈夫。

唐国明说:我有长风情怀与鹅毛风范;我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

唐国明说:我说的“长风情怀”就是流传千古的抱负”;我说的“鹅毛风范”就是不记功利得失对一件造福万世之事的坚持。

唐国明半途哲学名言: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刻。此刻是我们唯一的财富。除了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

唐国明2019年6月出版开创半途主义的《 鹅毛诗 》集。

半途主义就如主张“愿是高山,愿是流水,愿是清风明月的模样,不愿贫穷,不愿奢华,只愿思危奋发图强”的唐国明在《零乡的模样》一诗中表达的那样——

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

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

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唐国明开创独特的“诗意流”创作方式,写出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把士兵,作为一个传声筒,将所有的声音发了出来。写出了一个士兵面对以诗的形式涌出的思潮激流冲击中,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坚守与责任。以士兵这个故事道出了皇权文化这棵树是怎么从根长向当今的。作为一个士兵,他一直在坚守要塞、坚守在此刻、坚守着自己的使命。确不断面对一些无知的事情,让他置于那种似永在途上无归的不安。作品让人认识到我是什么,我就是坚守在此刻的过客。 更让人思考——此刻,一切顺道路而去,顺河流而来。我们是不是还如那个士兵一样老停留在那个此刻,那个要塞里,那个使命里,那个等待里。

2022年出版,奠定唐国明半途主义哲人的地位、具有飞诗流意、鹅毛飞扬结构、读后能烧得你飞起来的“诗意流”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是一部与长城相关、弘扬人类优秀品质,集22年心血企图以文学方式阐释半途主义哲学、开创“诗意流”文学的跨文体式长篇小说,是一部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史诗与交响曲;是与唐国明的《鹅毛诗》、《零乡》构成半途主义系统的三部曲之一。

《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既是诗歌史中海子想耗尽心血没有实现完成的,而唐国明自然完成的大诗,又是小说中的史诗。

唐国明介绍他的书《零乡》时,如此说——

《零乡》就是一个展示在无归的现实路上,表现不停进取乘风破浪精神的文本。

《零乡》更像是与你面对面亲切交谈一样的以非虚构、跨文体、自传、百科全书的多种方式;以“为让你认识我自己,我在如此反复地言说给你听”的架势,写出了一个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之人,在时世推移中,在各种交响与交织土壤下,时有无乡之感、时有“无用之王”之叹的历程——通过这种状态的描写,反映出那种远离故乡没有归宿感,折回故乡却发现故乡已不是故里的场景,在似梦似游,无所追寻,无处追寻的漂泊中,一边是对我在时代进程中失去了消失了的乡村故土用记忆性的文字修复还原、一边在现有文字古迹中对自己精神故土的追根溯源、一边是在精神游走中去寻找自己心灵归属故土的心路历程,及我在这种历程中的徘徊、游走、寻根、回忆里,道出了作为进入以网络式漂泊生存的人类一种无根无确定性无依靠感、与对这个世界迅变的陌生感的‘零乡’现实,向世界追问我们到底是为梦想而在?还是因迷惘成病而空?在这个无答案的难题面前,我们只有在无归似归中继续流浪,不得不又继续漂泊的“零乡”现实。使每个有同样经历的自我永远成了一部被“零乡”化了的“零乡”史,成就了“半途哲人”的名言——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我们只是在此刻,我们成了途中的我们,我们成了被“零乡”的我们。——同时此书也揭秘了我是如何以考古方式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文字,写出鹅毛诗,论证哥德巴赫猜想与3x+1猜想,又是如何成为半途哲人的。更重要的是写出了我如何从一个看牛山山顶上如何到了岳麓山山脚下,与几百个女孩如何交往,又如何成就了人家认为不可能成就的梦想的。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支撑着我?若想详知,请读我《零乡》一书。

若说21世纪是流行我唐国明提出的半途主义哲学的世纪,那么《零乡》注定是一本以小说、百科全书、自传,传达唐国明提出领悟的半途主义哲学最易懂的好书与扛鼎之作。

《零乡》虽然有些重复但表达形式不同的内容,但恰恰是这些“来回拉抽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重复的内容,以我成才、求索的波折思路历程将此书更好地结成了一个叫“零乡”的体系;突出了人类重复此刻、此刻重复的重大哲学主题。同时《零乡》文本中用一种年月日期时间的方式,表达了速变时代,我们被置于一种在途上、无归、老在此刻的“零乡”状态。

什么是半途主义——半途主义开创者,著名作家唐国明如此作出回答

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我们都是一群在途上去成就自己,成就天下的人。

半途主义,既是哲学思想,又是文学观念。就如半途主义开创者唐国明,用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诗意流方式,在他的半途主义三部曲《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零乡》中表述的那样——

远方没有远方,你到达的远方,不过又是一个远方的半途之上。在途上的我们,除了只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

人只有把自己放置在半途上,才有成就自己的多种可能。我们都是半途上的产物。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我们都是一群在途上去成就自己,成就天下的人。

此刻一切都在途上,面临着此刻命运;我们此刻的命运,即使千难万险,也要把握住一个又一个此刻,以“与时俱进,改造现实命运,思危奋发图强;实事求是,认知世界真理,修德安和天下”的精神,去成就自己与天下,去成就自己与天下那个渴望的归。让自己归于天下,归于奋发图强的途上。在无数不确定中,归于能看到摸到的天下此刻。

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刻。此刻是我们唯一的财富,万物永在途上。

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 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在途上的我们,除了只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已经没有别处,没有远方,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只有一条我们无路可逃之路,只有零乡,只是在此刻。

我们的生活不是在别处,我们只是生活在途上;学生问死,道听途说,闲言碎语;为菜米油盐酱醋茶或钱权名利诗酒花,奔波不停,劳作不息。

在n是整数前提下,要么永远在1除以“2的n次方”的、至小无内的流动时空途中,永存而在地转圈,将自己消解耗尽;要不就是处于“2的n次方”那个至大无外、能自由而行的时空途中,将自己无限永恒。

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当你抵达“1+n”时,你就处在“2+2n”的半途中。即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处在4的半途中。或当你到达1时,你想抵达2;当你到达2时,你想抵达4。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半途,被置于一种飘着永远抵达不了尽头的无归的零乡状态。

在瞬息万变,难以确定的世界,无归的我们,只有将天下、路途、此刻当作有归的故乡、有归的家。只有归于天下、归于路途、归于此刻,一个又一个此刻地乘风破浪;一个又一个此刻地归于途上与天下——抵达1时,再去抵达2;抵达2时再奋进地抵达4。如永在半途之上,披荆斩棘,一个又一个此刻地愿是高山、愿是流水、愿是清风明月的模样,不愿贫穷、不愿奢华,只愿永在途上地将天下万古流传的事业开创。

唐国明定理:

1、“任一偶数除以2”加减同一个正整数,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且两不对等素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

2、万有在增减变化,而不在生灭。宇宙始于似递增递减的奇偶造化中,太阳永不会熄灭。

3、1是2的半途,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半途就是一种飘着永远抵达不了尽头的无归的零乡状态。

唐国明将世人诟病不休的龙头蛇尾丑八怪样的120回《红楼梦》,再现出了曹雪芹原来全部完成的100回《红楼梦》原本西施的样貌。

《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的“考古复原”根据与资料来源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

再现曹雪芹文笔就是将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续写的部分剔除,留下曹雪芹的原文部分20回。

唐国明说: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作者简介:

唐国明的书法:鹅毛帖

唐国明说过: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唐国明从《红楼梦》程高本后40回中将发现的曹雪芹文笔,如同寻找一个被人分尸后的尸骨,将找到的点点滴滴曹文骨肉组织起来,然后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再现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曹雪芹文笔二十回,

自然地契合了脂批中多次提到的百回《红楼梦》,名为《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

在仍以考古复原方式再现《红楼梦》第67回曹文的基础上,与对前79回的再次校对上……

另,前八十回其他回,是以俞平伯先生校对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的《红楼梦》前八十回、

河南郑州2004年9月海燕出版社第1版周汝昌先生用所有脂批本汇校的八十回《红楼梦》

与2003年4月作家出版社第1版郑庆山先生校订的《脂本汇校石头记》八十回为主校本,

以考古复原的方式相互汇校而成,再与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版《红楼梦》互校一次成文后,再参照程乙本、程甲本纠正语句错误之处。

加上我在程高本后四十回基础上去伪存真考古复原的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

而合成了这个前后语言风格统一、脉络贯通,回归于曹雪芹原意原笔的百回版本——

《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唐国明是谁——

一个雷打不动、火烧不倒、风雨不垮、踩倒高山就上路的明月清风中人;

一个流血不失长风情怀,火烧无损鹅毛风范、究天地之得失,强天下之心力、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文人;

一个胸怀惠泽天下、造福万代;与时俱进思危奋发、实事求是安和天下精神情怀的人类知识分子;

一个提出半途哲论的命运跋涉者、文学执着者、思想开拓者、灵魂共鸣者的半途主义哲人、诗意流公子;

一个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的红楼梦中人、再现曹雪芹文笔学者;

一个喊出力定乾坤、理安天下, “不失长风情怀,已具鹅毛风范”、“以汹涌之势圣洁诗歌神坛的脏泥污水,以大风吹送鹅毛扬空之力让诗歌重回不胜寒的高处”的鹅毛诗人

一个主张去除框架束缚,把古诗写得天然上口、自然成声、水到成流、清水出尘的自由古体诗人。

一个“愿是高山,愿是流水,愿是清风明月的模样;不愿贫穷,不愿奢华,只愿思危奋发图强”的半途先生。

体现在唐国明身上的半途主义人文精神,如唐国明诗作名篇《读书人》中所说的——

雷劈不倒,火烧不移,风雨不垮,似朗月清风/ 日食随时,起住随所,执笔随心,如闲云流水

对汹涌潮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流血不失长风情怀/ 居安宁山脚,贫则无忧富则无过,火烧无损鹅毛风范

与时俱进认知世界真理,思危奋发图强/ 实事求是改造现实命运,修德安和天下

读万卷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富天下之力/ 行万里路,穷天地之理,成一家之言,安天下之心

唐国明,男,汉族,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一个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 融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于一体,集鹅毛诗、再现曹雪芹文笔、半途主义、诗意流成就于一身的著名作家。

自发表作品以来,已在《钟山》《诗刊》《鸭绿江》《延河》《星火》及其他国内外书报刊发表文章数篇。

自2013年始其墨迹“鹅毛帖”一幅字能换3000元。

2016年出版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国红学会将其列入《红楼梦学刊》2014年至2016年红学书目。

2018年自传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

2019年出版网红至今的半途主义诗集《鹅毛诗》。

自2013年起,因再现80回后曹雪芹文笔的追梦事迹,陆续被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辽宁卫视、湖北卫视、安徽卫视、南方卫视等电视台通过电视节目《中国梦想秀》《奇妙的汉字》《最爱是中华》《有话就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报道,被美国及其海内外无数报刊网络媒体报道至今。

2017年,分别论证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并从“3x+1”发现了万有规律公式,通过论证“1+1”与“3x+1”得出了“半途”哲论:你永远处在另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2018年4月完成《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2019年4月江苏无锡市《太湖》杂志双月刊发表唐国明半途主义文学探索“诗意流小说”原创开山之作《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2020年6月完成半途主义探索小说扛鼎之作“鹅毛小说”《零乡》。

什么是唐国明“鹅毛小说”,就如作家唐国明本人所说的——

鹅毛小说,就是吸收了诗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手法,就像鹅毛脱离了天鹅,迎风四处飞舞,鹅毛仍然是这只天鹅身上的鹅毛。

2020年10月29日与10月30日,唐国明因微博新闻话题#男子蜗居20年想复原红楼梦#连续两天上热搜,成为网络 “亿万流量”的热门人物。

2021年10月9日至10月15日,唐国明因新闻话题#男子蜗居出租屋21年复原红楼梦#上全网热搜。

2022年4月唐国明出版集22年心血企图以文学方式阐释半途主义哲学的跨文体式长篇小说,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开创“诗意流”的百科全书式史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2022年4月8日正观新闻全网发布关于唐国明的新闻《湖南一男子蜗居22年复原红楼梦》,报道唐国明开创半途主义和鹅毛诗。

2022年4月9日至11日澎湃新闻发布关于唐国明的#男子蜗居22年再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新闻上长沙同城热搜。

唐国明在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数学与“半途哲论”成就摘要:

1、“1+1”:

无论一个多大的素数,除素数2与5外,它的个位数总是1、3、7、9;无论多么大偶数,它的个位数总是0、2、4、6、8,“任一偶数除以2”加减同一个正整数,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且两不对等素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这个理论我们在已知的偶数素数区间是成立的,面对无穷无尽的未知数我们只能在一个区间数一个区间数的推进验证中认可这个理论,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即“1+1”通用公式为:

t﹦[(t÷2)﹣q]+[(t÷2)+q]

(除素数2与5外,其素数个位数取数范围只能在1、3、7、9中循环取。)

2、“3x+1”与万有通变规律、万有总在途中:

用个位数是1、3、5、7、9的奇数,乘以3加1,则会递增为个位数是0、2、4、6、8的偶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奇数递增为偶数的运算规则叫“奇变”,再用2连续整除至此偶数为奇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偶数递减为奇数的运算规则叫“偶变”……任一大于零的正整数,通过连续的这样的“奇变偶变”运算,如无穷无尽数字的万有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