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明代绘画大师)_嘉靖_明代_上林

仇英(约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明代画家。

出身寒门,幼年失学,曾习漆工。后拜师周臣,成为画家。

与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亦称“天门四杰”。尤其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代表作品有《汉宫春晓图》《桃园仙境图》《赤壁图》等。

人物生平

漆工出身

约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仇英出生于江苏太仓一个贫寒家庭,从小酷爱绘画。幼年失学,早年是个负责涂漆的工匠,为人彩绘(绘制装饰画)房屋。

正德十二年(1517年),仇英由太仓来到吴县(今苏州),结识了文徵明。同年,受到画家周臣的赏识,由此拜师周臣,正式开始学习绘画。

绘画生涯

正德十五年(1520年),仇英与文徵明合作,创作了《摹李公麟莲社图》。

嘉靖十一年(1532年),仇英创作了《园居图》,绘写苏州文士王献臣在拙政园的居止活动。

嘉靖十六年(1537年),应昆山鉴藏家周凤来的延请,仇英居住在周家,开始创作长达15米的画作《子虚上林图》。

嘉靖十九年(1540年)夏,仇英创作了《沙汀鸳鸯图》《双骏图》。同年,仇英被嘉兴收藏家项元汴请到家中客居作画,因此得以观摹项氏家藏宋元名画千余幅。他潜心观赏,刻苦临摹,画艺大进。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仇英创作了《弹箜篌仕女图》《倪瓒像》,并为周凤来创作了《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同年,仇英创作的画作《子虚上林图》完成。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文嘉、王榖祥、陆治等来访仇英,仇英请他们观赏刚画成的《钟馗图》,王榖祥赞赏不已,仇英就以图相赠,陆治为之补景。画好后,他们带着画去见文徵明,文徵明为仇英写了《草窗诗》。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仇英创作了《后赤壁赋图》。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仇英为项元汴创作了《孝经图》。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春,仇英在项家博雅堂创作了《临宋元六景》册。同年冬,在项家创作了《水仙腊梅图轴》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仇英创作了《松阴琴阮图》。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仇英创作了《职贡图》。仇英可能在该年去世。

主要成就

绘画艺术

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等题材,画法苍秀,构思巧妙,笔墨俊雅。常临仿唐宋名家稿本,如《临宋人画册》和《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前册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辩真假。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精丽艳逸,为明代画坛之杰出者。传世作品有《竹林品古》、《汉宫春晓图》卷(配图为此画局部)、《供职图》等。

仇英的山水画师法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还有一种水墨画,从李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对其评价说: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之,种种臻妙”。123

历史评价

明代画家文徵明:①见仇实父画,方是真画,使吾曹皆有愧色。(缪曰藻《寓意录》卷四著录《仇实父后赤壁图文衡山后赤壁赋》陈继儒跋转引)②实父虽师东村,而青绿界画乃从赵伯驹胎骨中蜕出。近年来复能兼二李将军之长,故所画精工灵活,极尽潇洒绚丽能事。(《《题仇实父画》》) ③精细工雅,深得松年、千里二公神髓,诚当代绝技也。(《仇实父玉洞烧丹图》)

明代书法家王宠:仇实父工于绘事,笔不妄下。树石师刘松年,人物师吴道子,宫室师郭忠恕,山水师李师训。其余唐宋名家无不摹仿,其妙以一人而兼众长。

明代书画家周天球:余往过檇李见实父为墨林山人小照,用白描法,俨然如生,益信仇君绘事可以超元宋而造唐人之室矣。(《白描项墨林像》跋语)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仇英者,号十洲,其所出微,常执事丹青,周臣异而教之。于唐宋名人画,无所不摹写,皆有稿本。其临笔能夺真,米襄阳所不足道也。尝为周六观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谓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也。使仇少能以已意发之,凡所挥洒何必古人?(《艺苑卮言》附录四)

明代文学家王穉登:画师周臣而格力不逮,特工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稍或改轴翻机,不免画蛇添足。(《吴郡丹青志》)

明代文学家李维桢:吴人仰二公(仇英、文徵明)手笔为衣食,真赝美恶之辨亦纷纷与兰亭不殊。(《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三十三《书兰亭卷后》)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盖五百年而有仇英父,在昔文太史亟相推服,太史于此一家画,不能不逊仇氏,故非以赏誉增价也。实父作画时,耳不闻鼓吹阗骈之声,如隔壁钗钏戒顾,其术亦近若矣。行年五十,方知此一派画,殊不可习。譬之禅定,积劫方成菩萨,非如董、巨、米三家,可一超直入如来也。(《画室随笔.画源》)

明代书画家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七:赵千里原本(指《阿房宫图》)并宋曾纡书杜牧赋,项元汴收得时图逸去,乃请仇英补之,纤丽之极。

明代书画收藏家张丑《真迹日录》:(《贤劳图》卷)前后凡十三段,全法宋名家,惜其仅画一人一家之事,故不为世所知,其品实出《中兴瑞应图》上,人物山水旗帜军容,种种臻妙。

清代文学家张潮:其初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徙而业画,工人物楼阁。(《虞初新志.戴文进传》附)

中国近现代画家张大千:十洲画,人第赏其工笔者,不知其意笔实远过之。予旧收其八尺堂轴《老妪乞书图》,神妙真欲令刘、李失色,何论戴文进、吴小仙辈。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单国霖:仇英可谓是一位作家与士气兼具的多能画家,他虽然出身非士流,但由于他在绘画上的精深造诣,得以和沈周、文徵明、唐寅等著名文人画家比肩雁行,被合称为“吴门四家”,在明代画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台北故宫书画处助理研究员许文美:仇英以画为业,虽然出身寒微,与前三位(指沈周、文征明、唐寅)士人背景截然不同。但他技法精熟,同时蕴含典雅秀丽的文人气质,在画坛上大放异彩。

个人作品

《汉宫春晓图》

《右军洗砚》

《金谷园图》

《职贡图》

《文姬归汉图》

《柳塘渔艇》

《桃村草堂图》

《上林图》

《观瀑图》

《梅石抚琴图》

《九歌图》

《秋江待渡图》

《子虚止林二赋图》

《赤壁赋图》

《桃源仙境图》

《陆羽煎茶图》

《孤山高士图》

《王子献移竹图》

《郭子仪拜寿图》

《修禊图》

《蕉阴结夏图》

《桐阴清话图》

《桃园意境图》


人物生平

女儿

仇珠,号杜陵内史,随父寓居苏州。仇珠广泛临摹古画,画风继承其父,多作工笔重彩,擅于图绘仕女及观音大士像。

人物争议

因为无确切史料记载仇英的生卒年,所以仇英的生卒年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界,且各家说法不一,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诸说:

仇英《职贡图》卷拖尾有一段彭年的长跋,其中有云:“实父名英,吴人也。少师东村周君,画得其法,尤擅临摹。东村既殁,独步江南二十年,而今不可复得矣。嘉靖壬子腊月既望。”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而今不可复得矣”,今人皆解读为:仇英至少在壬子(1552年)腊月既望之前已经不在人世,对此均没有异议。彭年跋前还有一段文彭代文徵明所写之跋,署款“壬子九月既望题于玉磬山房”,跋中没有写到仇英是否过世。所以,各家均依此认定仇英卒年应为嘉靖壬子(1552年)九月既望(十六日)以后至腊月(十二月)既望之间。

至于仇英生年,紫都、耿静在编著的《仇英生平与作品鉴赏》中,依据文徵明传世的《湘君湘夫人图》来加以推断。图上文徵明自题画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另有王穉登题识谓:“少尝侍文太史,谈及此图云,使仇实父设色,两易纸皆不满意,乃自设之以赠王履吉先生,今更三十年始独观此真迹,诚然笔力扛鼎,非仇英辈所得梦见也。”如果设定正德十二年(1517年)时仇英为20岁左右的青年,那么他大致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享年54岁。

此外,仇英《玉楼春色图》上有一段文嘉题诗和跋语:“仇生负俊才,善得丹青理。盛年遂凋落,遗笔空山水。至今艺苑名,清风满人耳。偶见实父此图,不觉生感,乃题数字于上,览者尚当宝之。万历戊寅(1578年)仲春,茂苑文嘉记。”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在《仇英生卒年岁考订及其他》一文中认为,题诗中的“盛年”一般不能超过五十岁,所以仇英卒年五十。书画鉴赏家万君超则据董其昌《容台别集》卷四《题跋.画旨》记载:“黄子久、沈石田、文徵仲皆大耋,仇英知命、赵吴兴止六十余。”及《画室随笔.画源》记载:“实父作画时,耳不闻鼓吹阗骈之声,如隔壁钗钏戒顾,其术亦近若矣。行年五十,方知此一派画,殊不可习。”据此认定仇英的卒年是嘉靖壬子(1552年),行年50岁。不过万君超也提到,因古人有将虚岁作为实岁的习俗,故50岁也可能是49岁。据此推断生年则可能是弘治十五年(1502年)或弘治十六年(1503年)左右。另有享年51岁、53岁,55岁诸说,虽未定论,亦当相差不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