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舅是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出现最晚,在宋代就被内丹道收编为吕洞宾弟子,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却迟至元明时期才出现于有关记载之中。有关曹国舅的情况,叶慈氏、浦江清、赵景深、周晓薇、白化文、李鼎霞等人先后作了勾勒,班友书在考察黄梅戏《卖花记》的源流时,对曹国舅公案故事作了梳理,视角独到,相传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列入八仙。
人物生平
曹国舅,名佾,亦作景休,为八仙之一。《宋史》因他为慈圣光献太后(河北正定县人)之长弟,故称国舅。
曹国舅乃北宋开国王曹彬之孙、吴王曹玘之子,曹氏祖上自曹彬之父曹芸以上世居在宁晋,曹芸的父亲及以上曹氏诸人死后均葬于其原籍宁晋县延白村曹氏祖茔,后世迁徙灵寿,遂灵寿成为籍里,但曹彬却让其第五子曹玘居住宁晋,守护宁晋县之曹氏祖坟,以示不忘根本之意。曹玘后被仁宗封为吴王,曹玘之女应诏入宫被宋仁宗册封为皇后,而后曹皇后之长弟曹佾成为曹国舅。根据此历史记载,曹国舅为邢台宁晋人,曹皇后之弟。后世被尊奉为道教八仙之一。
曹国舅是道教八仙中地位最尊贵的人物,尽管地位很高,被封为国舅,而且天资聪明,但是他并不喜欢享受富贵的生活,不喜欢利用特权,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
曹国舅有一弟自恃为帝室的亲戚,逞强行恶,抢夺百姓的田地据为己有,而且不法的小人多出自其门。国舅自始至终竭力规劝他,都不能使其改过自新,最后竟被其视为仇人。国舅说:“天下之理,积善者昌,积恶者亡,这是不可更改的。我家行善事,累积阴功,才有今日之富贵。如今我弟积恶至极,虽然明里他能逃脱刑典的制裁,但暗里却难逃天法。如果一旦祸起,家破身亡,到那时想牵只黄狗出东门,都是不可能的,我即感到耻辱又害怕真的会发生此事。”
于是他散尽家财,周济贫苦之人。最后,他辞别家人和朋友,身着道服,隐迹于山岩,修心炼性。数年之后,他已达到心与道合、形随神化的境界。突然有一天,汉钟离和吕洞宾游至他修道之处,问他:“你闲居时修养什么。”国舅答:“其他的无所作为,只修道而已。”二仙问:“道在哪里?”国舅指着天。二仙问:“天又在哪里?”国舅指着心。钟离笑道:“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经洞悟道之真义了。”于是授他《还真秘旨》,令他精心修道。不多久,他由汉钟离、吕洞宾引入仙班。曹国舅事迹见于《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宋史》、《陔余从考》、《历代神仙史》、《神仙通鉴》等记载。
曹国舅证仙果后,亦有仙文集传留于世,诗曰:
物表英才性朴纯,天然气象妙精神。
眼空四海全无欲,心贯三才绝点尘。
帝赐金符微一笑,师传玉诀乐长春。
源缘慈父征唐德,积一皇后二仙真。
在汉族民间的八仙形象中,曹国舅不是通常的道士打扮,而是仍然穿着他的官服,腰系玉带,手持玉板。他常执檀香云阳板,为人间婚丧喜庆,敲得喜气洋洋,云散日出。
史籍记载
《读书纪数略》:清宫梦仁卷中指出“曹国舅,丞相彬子皇后弟,遇纯阳而得道。
《新议录》:引《徐州府志》“宋曹国舅,绍圣四年(1097)蝉蜕于县东南五十里玉虚观,更名腾云寺。”
《集说诠真》:引《江南通志徐州》“仙释”条也记载了此一内容。
《山堂肆考》:卷18“雾猪山”条说的更具体:“雾猪山,在徐州萧县东南以下,有雾猪泉,故名。宋人曹国舅隐此山,因蝉骨于此。”
《山堂肆考》:卷150却提出了另外一个成仙说法:“洞宾度张果老度何仙姑,果老又度曹国舅。”
民间传说
内丹道对曹国舅的收编
八仙中的曹国舅原型为宋代国舅曹佾,他在宋代就已经被内丹道收编,成为吕洞宾弟子,并在宋金元时期以固定的形象出现于八仙队伍之中。
历史上的曹国舅曹佾是曹彬之孙而不是内丹道所说的曹彬之子,是一位“寡过善自保”的皇家勋戚。《宋史·曹彬传》指出:“曹佾,字公伯,韩王彬之孙,慈圣光宪皇后弟也。性和易,美仪度,通音律,善弈射,喜为诗。”“高丽国献玉带为秋芦白露,纹极精巧,诏后苑工以黄金仿其制为带,赐佾”,“坤成节献寿,特缀宰相班。”并指出他是一位“寡过善自保”者。《宋史·后妃·曹皇后传》载其姐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被立为皇后,宋英宗即位后曹佾曾被封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年老时曾入宫亲侍太后疾。七十二岁而卒,追封沂王葬于饶阳大曹庄西南,小堤南约三里铁鼓寺遗址北六百米。有清朝宋凤池有诗为证:乐乡高冢应晴空,何代英雄侯王公,当年哥儿并舞女,红烛翠帐华堂中,一朝捐馆归泉壤,樵夫牧竖卧西风,人生在世如朝露,冥冥长埋天地终。又有诗云:秋色荒凉乐乡东,禾黍油油摇西风,忽见寺边有高冢,传疑传信遍村翁,佥云昔年见古穴,穴门四面石门通,石门重重阴气湿,灯火无光暗淡中,邑侯闻之命掩覆,幽室一闭千年空,茫茫宇宙多遗迹,我欲把酒问鸿濛。据县志记载大曹庄西北二里,有大冢一座,传为国老坟。是曹彬之子曹国舅之父曹玘从灵寿迁来葬于此。另外县志又载曹国舅墓:大曹庄西南,小堤南约三里铁鼓寺遗址北六百米。一九五八年挖大水池,挖通墓之西耳室。中室为方形,东西耳室长方形,通中室的门框为石条,南北各有东西长方二室,与主室仅一壁之隔,未有出土物,墓砖大着十九斤多,质量极佳。此墓曾记载于乾隆志,百年前曾塌陷,深饶二县官,检查后封闭,那时听说有人进去过。由此可见曹国舅辞官后来到饶阳乐乡,在今大曹庄村定居生活并且重建了乐乡铁鼓寺,曹国舅曹庄生活期间,因为厌倦了官场生活,开始研究道教还真秘术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留下了诸多传说,至今为人们口口相传。为以后成为八仙之一打下了基础。曹国舅在大曹庄、乐乡长期生活归隐,并且死后葬于乐乡铁鼓寺北600米处,至今遗迹犹存。根据这些履历,明清以来的学者曾指出曹国舅成仙似虚幻不实。《玉芝堂谈荟》卷十七云:“独曹国舅,考诸仙传曹姓无外戚,而诸史外戚曹姓无得仙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四云:“考诸仙传,曹姓无外戚,而诸史外戚无曹姓、无得仙者。检宋世惟曹佾为后弟,见重于时,年七十卒,初不云得仙。”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四也指出:“曹国舅,相传为曹太后之弟。按《宋史》慈圣光献太后弟曹佾,年七十二而卒,未尝有成仙之事。此外又别无国戚而学仙者,则亦传闻之妄也。《道山清话》记晏殊乃仙人曹八百托生。所谓曹八百者,岂即其人耶?然又非国戚也”等。有鉴于此,浦江清甚至作出如下之猜测:“画工取其贵显美仪度,亦特缀于八仙庆寿班中欤?因此起吕洞宾弟子之说。”
不过,只要我们翻检道经,我们就会发现,曹国舅加入八仙乃缘出于内丹道的收编。道经《西山群仙会真记》将曹国舅和陈真君(即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列为吕洞宾弟子;道经《玉溪子丹经指要·混元仙派之图》亦把曹国舅、铁拐李等人列为吕洞宾弟子。南宗大师白玉蟾《咏四仙》即咏及曹国舅、陈七子、何仙姑和韩湘子等四人,这和《西山群仙会真记》可以互相参证。白玉蟾的《咏曹国舅》后来被收入《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中,证明《咏四仙》中的四首诗均是题画诗。这类画像直至明代还很盛行,王直《抑庵文集》中就有《曹国舅赞》。白玉蟾咏曹国舅诗曰:“窃得玉京桃,踏断京华草。白雪满蓑衣,内有金丹宝。”王直赞辞曰:“耽嗜玄虚,脱略声利。采药海隅,炼丹云际。龙藏虎伏,髓绿色。南极东华,允赐长生。”两首诗赞均宣扬内丹道的宗教理念。在内丹道的这种宣传下,有关文献也就认同了曹国舅为吕洞宾弟子之说。比如,清宫梦仁《读书纪数略》卷中就指出:“曹国舅,丞相彬子皇后弟,遇纯阳而得道。”有关文献甚至举出了曹国舅隐修升仙之遗迹。比如《新议录》引《徐州府志》云:“宋曹国舅,绍圣四年(1097)蝉蜕于县东南五十里玉虚观,更名腾云寺。”《集说诠真》引《江南通志·徐州》“仙释”条也记载了此一内容。《山堂肆考》卷18“雾猪山”条说的更具体:“雾猪山,在徐州萧县东南以下,有雾猪泉,故名。宋人曹国舅隐此山,因蝉骨于此。”但是不知何故,《山堂肆考》卷150却提出了另外一个成仙说法:“洞宾度张果老度何仙姑,果老又度曹国舅。”
作为吕洞宾的弟子,曹国舅在宋金时期就出现于八仙队伍之中,且形象颇为固定。在金代古墓砖雕八仙像中,曹国舅均跻身其间。董明墓曹国舅砖雕形象为:“头挽双鬓,身著蓑衣,披蓑裙,赤臂跣足,满面堆笑,颔蓄长须,是一个笑容可掬的老者。其右臂挎着个篮子,双手持一把笊篱。”65H4M102墓曹国舅砖雕形象为:“散发束箍,袍服束带,面目慈祥,仪表端庄,手持笊篱。”曹国舅在两个砖雕画像中均携带着笊篱这一象征性标志(4)。在元明杂剧中,上述象征性标志始终伴随着曹国舅。《岳阳楼》(水仙子)云:“这一个曹国舅是宋朝的眷属。”《城南柳》(水仙子)云:这个是提笊篱不认椒房。”《铁拐李》(二煞)则谓“张四郎曹国舅神通大”。《南极登仙》、《蟠桃会》、《仙官庆会》中的曹国舅均手持“笊篱”;《神仙会》则谓曹国舅手持“千年竹罩”,也即“笊篱”;《长生会》、《群仙祝寿》还在笊篱之外加上了一个“金牌”或“金符”。最为奇特的是,《八仙庆寿》剧尾:“穿关”列出了曹国舅的所有装扮设计:“双髻陀头、云鹤道袍、不老叶、执袋、杂彩绦、金牌、笊篱。”不过,自元代杂剧《陈季卿悟道竹叶舟》中以何仙姑代替曹国舅,并“拿走”了曹国舅的“笊篱”始,明清的作品中便出现了新的曹国舅扮相。《东游记》中的曹国舅手持玉板,《邯郸记》中的曹国舅则手握象简朝绅,《芥子园画传》中的曹国舅手执拂尘,已经跟当年的形象迥然有别了。
在永乐宫壁画《八仙过海图》和元代吟咏八仙的散曲中,其中曹国舅也有。无名氏(双调·水仙子)云:“玉堂金马一朝臣,翻作昆仑顶上人。腰间不挂黄金印,闲随着吕洞宾,林泉下养性修真。金牌腰中带,笊篱手内存,更不做国戚皇亲。”此曲将曹国舅的身世、师承、修仙和打扮作了全方位的描述,可以说是对宋元曹国舅形象的总体概括。
对曹国舅经营
按照八仙故事演变的一般规律,内丹道收编八仙时一般会出现相应的故事,八仙形象的定型也与一定的故事相联系。可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未见宋金时代文献中出现过相关故事的记载。直至元明时期,内丹道营造的曹国舅故事才浮出历史的地表。第一个被记载下来的内丹道曹国舅故事出现在元代苗善时的《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中。苗善时在《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序》中指出:“仆不揣井观管量,于诸经集、唐宋史传,摭收实迹,削去浮华,绩成一百二十化,析为一百二十化。”据此可知,其中的“度曹国舅第十化”当出现在宋代。故事大略云:
曹国舅本传,丞相曹彬之子,曹皇后之弟。美貌绀发,秀丽敏捷,本性安恬,天资纯善,不喜富贵,酷慕清虚。年十二三岁,三教经书,一览精通。自幼出入禁中,上及后妃皆爱敬之。上每与语,惟言清静自然,无为治政。上甚喜,尝锡衣黄袍红条,惟稽首谢而已。一日辞上及后,上问:“何往?”曰:“道人家信意十方,随心四海。”上与后阻挡数次,赐鞍马人从,皆不受。上赐一金牌,刻云:“国舅到处,如朕亲行。”遂三五日忽不知所往,惟持笊篱度日。忽到黄河渡,艄工索渡钱,曰:“我道人家没钱。”艄工毁骂,逐下船。遂于衣中取出金牌与艄工准渡钱。舟中人见上字,皆呼万岁,艄工惊惧。有一篮缕道人坐船中,喝叫:“汝既出家,如何倚势惊欺人?”曹躬身稽首曰:“弟子安敢倚势?”“能弃于水中否?”曹随声将金牌掷向深流,众皆惊拜。道人呼曹上岸,“同我去来。”曹诺,遂随道人上岸,同行数里,在一大树下歇。道人问曹曰:“汝曾识洞宾否?’曹曰:“弟子浊夫,何识仙人?”道人叹曰:“吾是也。特来度汝。”曹再拜,复同往,授以道妙口诀,修证仙果。亦有仙文集传留于世云。
苗善时诗彖云:
物表英才性朴纯,天然气象妙精神。
眼空四海全无欲,心贯三才绝点尘。
帝赐金符微一笑,师傅玉诀乐长春。
源缘慈父征唐德,积一皇后二仙真。
苗善时的这一故事在永乐宫壁画和有关文人的考辨中得到了继承和反映,但是在有关仙传中却付之阙如。元代永乐宫壁画《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中有“神化度曹国舅”一图,图侧题记内容完全袭自《妙通纪》。明清时代的学术笔记如王世贞《题八仙像后》、《玉芝堂谈荟》,类书如《御定渊鉴类函》,或考辨,或转述,均依据苗善时的《妙通纪》。同是在元代,另一大仙传制作大家赵道一创作《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时,就没有收录曹国舅传记,此后的所有仙传均不收苗善时系统的曹国舅传。
第二个被记载下来的曹国舅得道故事首先见载于明代的有关文献中。明代仙传如《列仙全传》、《仙佛奇踪》(又名《消遥墟经》)记载了另外一则曹国舅得道故事。《仙佛奇踪》云:
曹国舅,宋太后弟也。因其弟每不法杀人,深以为耻。遂隐迹山岩,精思玄理。野服葛巾,经旬不食。一日,遇钟离、纯阳二仙。问:“闻子修养,所养何物?”对曰:“养道”。曰:“道何在?”舅指天。曰:“天何在?”舅指心。二仙笑谓曰:“心即天,天即道。子亲见本来面目矣。”遂授以还真秘术,引入仙班。
黄斐默清光绪三十年上海慈母堂排印本《集说全真》引《神仙通鉴》说的更为详细一些:
“曹国舅,系宋仁宗曹皇后之弟也。”曹后有弟,长名景休,不亲世务;次名景植,恃势妄为。帝每为戒饬,不悛。尝不法杀人,至是,包拯案之,伏罪。景休深以为耻,遂隐迹山岩,葛巾野服,矢志修真。一日,钟离、吕二师来问曰:“闻子修养,所养何物?”对曰:“养道。”曰:“道安在?”休指天。曰:“天安在?”休指心。二师笑曰:“心即天,天即道,子亲见本来矣!”遂授以还真秘旨,令其精炼,未几成道。王圻《续通考》卷二四三“曹国舅”条、《历代仙史》“曹国舅”条、《吕祖志·事迹志·补遗》“曹仙得度”条、《八仙出处东游记》“国舅学道登仙”一节、《八仙道得》第97回“荡秋千只在铜钱一眼,救慈母了结尘世孽缘”一回,讲述的都是上述传统的曹仙得道故事。前四本书均依据传统而未作什么变更,后一本书则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敷演民间传说,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构。另外,曹国舅的称呼,也存在着差异。例如,《八仙出处东游记》中称曹氏兄弟为曹友、曹二,《八仙得道》中则称曹氏兄弟为曹大、曹二。
第三个被记载下来的曹国舅故事便是《八仙铁拐李吕纯阳曹国舅宝卷》中的曹国舅得道故事。该宝卷为清代旧抄本,一册,藏上海市图书馆。该宝卷叙汉钟离等七仙在蟠桃会上商议:“我们七人做事难好,未免美中不足,譬如说吃什么酒肆喜宴,只能说七仙桌,有点难听。若能有八个人,无论吃酒发拳可以喊八仙寿了,坐成团团圆圆一桌可称八仙桌了,逢到皇母娘娘庆寿,我们可以八人上寿了。”于是到凡间访求到“敬贤礼士多恭敬”的“大善人”曹国舅,并对他进行多次考验,最后度他加入八仙行列。
纵观这三大度脱故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三大故事均反映了内丹道的理念。第一个故事叙曹国舅清心寡欲,视权势富贵如粪土,出家修行,反映的是内丹道弃世修道的人生观。第二个故事所体现的“心即天,天即道”的宗教理念,是内丹道修心炼性以丹道体天道的哲学观。第三个故事反映的是汉族民间宗教的理念,即敦伦常、受魔考和炼内丹等宗教追求,是对内丹道理念的弘扬。其二,这三大故事均反映了内丹道八仙体系的师徒授受关系,但这些故事出现的时代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故事是宋代故事,见载于元代,并谓曹皇后只有一个弟弟,符合历史事实,属于最早出现的故事。第二个故事见载于明代,并说曹皇后有两个弟弟,一个好,一个坏,“一好道成真,一作恶丧躯,何性之相远至此!”作恶丧躯者是造成好道成真者弃家修仙的动因。第三个故事见载于清,是清代民间宗教的宣传品,出现最晚。其三,这三个故事所产生的作用和生命力也不一样。第一个故事产生于内丹道氛围最为浓厚的宋金元时期,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曹国舅形象奠定了曹国舅在八仙队伍中的形象特征。但是,这个故事却在明清时期销声匿迹。第二个故事借助包公斩国舅这样的青天断案故事而得到传播,成了明清曹国舅故事的主要形态。第三个故事纯属汉族民间宗教家的虚构,孤本仅存,影响不大,流传不广。
立地为仙
在八仙中,唯一与“官”沾上边的是曹国舅。只见他冠袍、玉带、朝靴,持朝玉笏。其得道也是较为容易,据《列仙全传》记载,他是由钟离权、吕洞宾共同度化成仙的:曹国舅在山中修道,遇见了钟离权和吕洞宾,吕洞宾问:“闻子修养,所养何物?”,曹国舅答:“养道”,吕洞宾又问:“道安在?”,曹国舅指了指天。吕洞宾问:“天安在?”,曹国舅又指了指心。钟离权笑着说:“心即天,天即道,你已识这其中的本来面目了。”,两人随即将曹国舅度化为仙。安徽萧县城东南有个黄桑峪,其山林深处有一寺,叫“瑞云寺”,寺旁有“仙人床”、“仙人桥”等,而据《江南通志·仙释》中说,曹国舅就修道与此山中,于宋哲宗四年蝉蜕于萧县玉虚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