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托尔斯泰小说艺术大厦的三块基石
1828年9月9日,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一个真正的贵族之家。
美国俄裔作家纳博科夫在成为大作家之前,曾为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卫斯理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学生开设俄罗斯文学翻译课,在课堂上,他毫不保留地表达了自己对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作品的诚挚喜爱,并格外青睐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他代表着俄苏文学的绝对高度。有一次他走进教室后,让大家把窗帘都拉起来,把电灯都关掉,然后他先后开了三盏灯。纳博科夫打开左边的灯后,说,“这是俄国文学的星空中的普希金”,继而打开右边的灯,说,“这是果戈理”,最后打开中间的灯,说,“这是契诃夫”。当学生们都还迷惑不解的时候,纳博科夫老师跑到窗边,一把扯开窗帘,指着照进教室的阳光,说:“这是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09.09-1910.11.20)
列夫·托尔斯泰(1828.09.09-1910.11.20)像我们国家的曹雪芹、英国的莎士比亚一样,他一个人的创作就可以构成一门学问。换言之,在中国有“红学”,在英语世界有“莎学”,在俄语中有一个词叫“托尔斯泰学”。在世界范围内,对“托尔斯泰”这个名字完全不知道的人可能很少,而且大部分人知道,托尔斯泰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很小就成为孤儿,被姑妈带大,跟哥哥关系很好,在喀山大学上过学,但是后来退学,回到自家庄园,在庄园里尝试土地改革,创作了很多作品,晚年又离开这个庄园出走,本来想到修道院当一个修士,但是被人发现又只好去找另外一个地方,最后死在一个铁路小站。
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中,托尔斯泰是高峰上的高峰。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最著名的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今天我们结合作家和身世和创作,换个角度来谈谈这三部长篇小说。
三大长篇在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生涯中的时间位置
我们读作家的小说的时候,有时不会特别地把小说的写作时间、发表时间和作家的生命周期对应起来。托尔斯泰活了82岁,在当时的俄国是很长寿的,在俄国作家中也是长寿的。这82年中,他有60多年在写作,托尔斯泰从20多岁发表处女作《童年》(1852)开始,就赢得了作为作家的名声。也就是说,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作家的生命持续了60多年。
1873年的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开始写《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是30多岁,他写了6年,从30多岁写到快40岁的时候。
《安娜·卡列尼娜》他是从44岁写到48岁,也就是我们认为一个作家最好的年纪,尤其是写作长篇小说的黄金时期,因为写长篇小说是一个力气活儿。
1876年的列夫·托尔斯泰
我认识的很多作家都说写长篇小说是最累的,他们觉得一般过了60岁就很难写得动长篇小说。可是,托尔斯泰是在60岁开始写《复活》的,从60岁写到70岁。
1899年的列夫·托尔斯泰
所以,我们发现,这三部小说是在他人生的这三个时间段中创作的,30多岁、40多岁和60多岁。我们还会发现,从托尔斯泰发表处女作到开始创作《战争与和平》,这之间大致是1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他在写《战争与和平》之前做了10年准备。在《复活》写完到离世的10年间,他没有再写长篇小说。我们刚才说了,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作家,他的创作时间持续了60年,但是去掉一头一尾的10年,这中间的40年就是他写作这三部长篇小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他在《安娜·卡列尼娜》出版之后“休息”了12年。这个“休息”是带引号的,这12年间托尔斯泰写了很多作品,但是没有写长篇小说。
这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在托尔斯泰创作生涯中的时间定位。
三大长篇在列夫·托尔斯泰个人生活中的空间位置
空间理论是现在非常时髦的一个理论,我们对一个城市的理解,可以把它放到文化的空间里,放到历史的空间里,甚至社会也是一个空间。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看,托尔斯泰在什么环境中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这里说的空间不完全是时代的空间,其实托尔斯泰这三大长篇都是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后开始写的,而19世纪俄国文学的兴起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后全体国民民族意识高涨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19世纪的中期,俄罗斯人作为一个民族,突然意识到了本民族的力量,突然觉得自己的民族必须有尊严,这个尊严不光要通过打仗来实现,不光要通过经济的发达来实现,还要通过文学、艺术的发达来彰显。托尔斯泰从60年代开始写这三大长篇,前两部都是在他的名叫“雅斯纳亚·波里亚纳”的庄园里写的。这个庄园的俄语名称翻译成中文就是“明亮的林中空地”。一大片森林中不知道什么原因出现了一片空地,这片空地上不长树,就叫“林中空地”。“林中空地”前面有一个形容词“雅斯纳亚”,“雅斯纳亚”的意思是“明亮的,明朗的,鲜艳的”,所以我们有时把这个庄园的名称翻译成“明亮的林中空地”,也有的翻译家干脆把它翻译成“晴园”,不过这个译名没有完全流传开来,因为我们觉得这个译名太像苏州园林的名称了。去过托尔斯泰庄园的人都知道,那里有几百公顷的土地,一览无余,完全不是中国意义上的“园”,所以,我们在更多的场合下还是用音译,翻译成“雅斯纳亚·波里亚纳”,虽然这对不懂俄语的人来说不容易记住。现在这个庄园是中国旅游者的打卡圣地。尽管那里交通并不方便,离莫斯科还有两百多公里,为了去这个庄园可能需要一天往返,非常累,但是许多中国游客都把它列入了必去的景点清单。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在1989到1990年之间,当时是冬天,我在庄园里待了一个下午没有遇到一个中国人。我后来去过五六次,现在我每次去都发现,参观庄园的游客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国人。我经常很骄傲地跟俄国人说,俄国是一个文学的民族,中国也是一个文学的民族,这么多中国人专门来看托尔斯泰的庄园,中国作家更愿意去托尔斯泰的庄园,拜谒他的墓地。就是在这样一个庄园里,托尔斯泰写下了他的前两部作品《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墓地
这个庄园本身非常大,非常壮阔。很多中国作家看了感慨说:“我要是有这样一个庄园,我也能写出《战争与和平》。”这当然是开玩笑的。我想,世界上有很多人拥有比这个庄园还要大的庄园,但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写出这样级别的作品。但这个中国作家这么说也有道理,因为,你所处的空间,它的气魄,反过来会影响到你这个人,尤其在写作的时候。托尔斯泰在这个庄园中写作,他的房子本来很简朴,但是他不在楼上很明亮的地方写作,而是在一楼挑了一间房,其实是一间半地下的房间。和庄园一样,这个房间也有个名称——“带拱顶的房间”。《战争与和平》就是在这个房间里问世的。
据说托尔斯泰是这样写作的:他写好几页纸,让人拿盘子托着送到楼上,请夫人索菲娅工整地抄写一遍。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数易其稿,他的夫人总共抄了八遍!现在,在每个与托尔斯泰相关的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手稿。托尔斯泰的笔迹非常难认,但是他妻子写的字特别好认,托尔斯泰写的这三大长篇,他的妻子都抄过很多遍。
列夫·托尔斯泰与夫人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
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是在莫斯科写的。托尔斯泰后来为什么迁居莫斯科了呢?因为他夫人是莫斯科人,他的岳父是莫斯科的一个医生,她从小在大都市里长大,18岁的时候嫁给34岁的托尔斯泰,在托尔斯泰庄园里她一直怀念莫斯科。索菲娅跟托尔斯泰一共生过13个孩子,当然不是每个都活下来了,托尔斯泰后来决定迁居莫斯科,是因为这些孩子大大小小都要上学,大的要上大学,小的要上小学,在索菲娅的坚持下他们搬到了莫斯科,买了一栋房子,现在那栋房子就是托尔斯泰故居,《复活》就是在那里写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故居,如今的托尔斯泰大街21号
这个房子在莫斯科是很平常的房子,托尔斯泰虽然很富有,但他不想买特别豪华的房子,就安家在平民区。在这幢房子里,他又挑了最僻静、光线最阴暗、天花板最低的一间作为自己的书房。托尔斯泰把自己的书房布置得很特别。我们现在总想把桌子摆在靠近窗口的地方,因为光线会更明亮,我们一般也喜欢书桌面对着门。托尔斯泰正好反过来,把桌子摆在书房入口的地方,他一坐下来,他的后背就会像一扇门一样堵上房门。更有意思的是,托尔斯泰是近视眼,但是他写作的时候从来不戴眼镜,所以他必须坐很低的板凳,眼睛贴着纸张写作。他写作的时候还尽量不点灯,实在看不见的时候才点蜡烛,而且只点一根蜡烛。
我当时看到这间书房,第一感觉是托尔斯泰在有意营造这样一个非常封闭、压抑的写作空间,这个书房就像修士祈祷的场所,他就是要把环境弄得非常狭窄、非常阴暗、非常压抑。这就使我产生一个感觉,影响到一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因素,当然跟作家写作这部作品时的情绪有关,跟作品主题有关,甚至跟作家所处的年龄段、作家对世界的认识、作家世界观的发展阶段有关,或许,也与具体的写作空间有关联。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这个空间可能是作者自己选定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三大长篇在托尔斯泰创作整体中的比例
托尔斯泰有可能是世界上所有作家中文字产出量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全集有90卷。相比之下,普希金全集才10多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算是一个产量很大的俄国作家,他的全集也就30卷。
90卷列夫·托尔斯泰全集
在托尔斯泰的90卷全集中,这三部长篇小说虽然篇幅都很大,但实际上也只占了10卷多一些。《战争与和平》是其中的第9—16卷,共8卷。我们知道,《战争与和平》在出版时一般会分成4卷,为什么在全集里会有8卷呢?是因为这个全集收入了这部作品的不同版本。同样的道理,《安娜·卡列尼娜》是第18—20卷,共3卷,《复活》是第32—33卷,共2卷。这三部长篇小说加起来一共13卷,在托尔斯泰全集中的占比约为15%。换言之,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的数量加起来,远远超过这三部长篇小说,然而,这三部长篇小说在托尔斯泰整个创作中的实际份量,它们在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价值和意义,它们在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跟这个比例是不完全相符的。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能跟这三部长篇小说相提并论的托尔斯泰的作品,恐怕只有他早年的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战争故事,还有他晚年的中篇小说和剧作(托尔斯泰还是一位非常好的剧作家)。托尔斯泰一生创作形式多样,体裁繁多,但是我们现在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依然觉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有文学性的、也是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有可能会长久地居于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的百部小说之列。
三大长篇的排序之争
在列夫·托尔斯泰所有的作品中,最有名的是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那么,在这三部长篇小说中,到底哪一部最伟大?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其实一直在持续。三个选项都有人选,关键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三部作品。
从俄国思想史的角度来读的话,《复活》有可能定位最高,因为它最能体现托尔斯泰晚年对世界、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从长篇小说写作技巧的角度来说,我问过很多作家,他们觉得还是《安娜·卡列尼娜》好,《安娜·卡列尼娜》更适合作为长篇小说的标准范本。从用文学的方式体现俄罗斯民族意识、用文学的方式塑造俄罗斯民族整体形象的角度说,显然是《战争与和平》更为重要。
不是三部曲的三部曲
托尔斯泰的第一部大型作品是他的《童年》《少年》《青年》,这是一部真正的三部曲。有人把托尔斯泰晚年写的几部中篇说成他的中篇三部曲,指的是《三死》《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但是,很少有人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说成“长篇三部曲”,我想,也许是因为这三大长篇在体量和风格上都太不一样了,也许是因为它们的创作时间间隔很长。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也许是因为它们的调性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乐观主义的英雄史诗《战争与和平》,到艺术呈现家庭悲剧的《安娜·卡列尼娜》,再到作为道德忏悔、精神遗嘱的《复活》。作品的调性越来越悲观,是因为作家的调性越来越暗淡,而且作家的写作节奏越来越慢:《战争与和平》120万字,4大卷,只写了6年;《安娜·卡列尼娜》的篇幅只是《战争与和平》的1/3,却写了4年;《复活》的篇幅只是《战争与和平》的1/4,反而写了10年。按理说,作家到了60岁时,写作的技巧已经炉火纯青,本应该驾轻就熟,可托尔斯泰反倒越写越慢,为什么呢?因为托尔斯泰的思考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他想在作品中注入更多的思想,他可能把每一个字每一段话都作为一种思想的砝码,一种人生思考的结晶,所以,他不再像三四十岁的时候那样写作,不再一泻而下,那种忘我的、轻松的写作状态一去不复返。你会觉得这个作家越写越苦,越写越慢。
但是,我们如果把托尔斯泰60年的创作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也不妨把这三大长篇看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创作,因为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从情节的角度还是从思想的角度,这三大长篇都在作家的创作中完成了一组三级跳——从历史写到家庭再到个人精神生活。这三大长篇像三块巨大的基石,成三足鼎立之势,托起了宏伟的托尔斯泰小说艺术大厦。
(点击上图可购买本书)
(点击上图可购买本书)
(点击上图可购买本书)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