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古典诗词非常繁荣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能与男性作家媲美的女作家,只有李清照一位。古人沈去衿说过这么一段话:“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与李煜、李白相比,李清照毫不逊色。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何以只出了这样一位空前绝后的女作家?
诸葛忆兵,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词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欧阳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曾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出版《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徽宗词坛研究》等专著多部。对于这一疑问,诸葛忆兵做客齐鲁大讲坛,作出精彩阐释——
天之骄女:十几岁的两首和诗,已比张耒的诗作要优秀得多
李清照女词家地位的成就,首先与词的文体特征有关系。不管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还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词以写男女情感居多。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国家大事远超出了她们的生活体验。诗言志,言政治理想,女子写诗是不容易写好的,但写词,却在她们的生活体验之内。
当然,写词的女作家不少,李清照能脱颖而出,与天赋有着莫大的关系。南宋作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提到: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写过一首诗《汻溪中兴颂》,当时十几岁的李清照和诗两首,两相对比,李清照的诗作比已成名的张耒的诗作要优秀得多。
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对李清照的成长也有着很大的助益。而要说明这一点,须从李清照的作品入手,因为文学是生活的反映。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如梦令》写于她的少女时代,是她对少女时代一段快乐时光的回忆。在风光无限好的地方,玩到天都黑了;醉酒后,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这放到今天,都是极少见的,更何况是古代呢?而“误入藕花深处”,不但不恐惧,反而充满惊喜,又发现了新的景色,在自然风光中流连忘返。
如果换个角度解读,可以读出这样几个信息。首先,当时的社会治安应该可以,即使天黑了,一个小姑娘走错了路也不害怕。其次,她的家庭环境也很宽松。如果家里管束严格,李清照恐怕就没有机会“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也恐怕不能“兴尽晚回舟”。尽管天黑、也不知归路,词中全然没有慌乱,只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少女的幸福快乐,且对她来说,这是段值得“常记”的回忆。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出自苏轼门下,文章写得很漂亮;母亲王氏,是当时的状元宰相王圭的孙女,文笔很好。所以说,她的家学渊源是很深厚的。
但回到“自少年便有诗名”这句话,李清照的作品是怎么走出闺房的?
众多周知,宋代礼教森严,宋代著名诗人、学者,也是宰相的司马光,特别喜欢给家里人立规矩、讲伦理道德,他要求家中的女子不能出大门,不能出中门,只能在后院。而李清照的诗作能为外人所知,恐怕其中就有其父的功劳,这也足见其家庭环境之宽松。
琴瑟和鸣:如果婚姻不幸,可能就只有少女时代的作品
某一天,赵明诚叩开李清照家院落的大门,李清照羞涩地从秋千上跳下,慌乱中,她顾不得跑掉了鞋子,赤脚躲进了里屋,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到了地上。
这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相识的美好一幕,记录在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中: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之后,18岁的李清照与大她三岁的赵明诚成婚,十分美满。千百年来,二人的结合被无数文人墨客视为神仙眷侣。但在中国古代,其实女子很难拥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叫作“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说的就是女子婚姻的无奈。对古代女子来说,婚姻即坟墓。而李清照夫妇的感情之所以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二人婚姻门当户对,用今天的话说是“三观一致”。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是北宋后期宰相,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在朝廷做官,他们都是进士出身。可以预见,相似的家庭条件和成长环境让赵明诚和李清照很合拍,“能聊到一块儿去”。二是夫妻俩是山东人,年龄相仿。赵明诚是今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人,李清照是今山东章丘西北人。不管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还是生活圈子都存在交集。
刚结婚时,在太学读书还没工资的赵明诚,每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然后共同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逛地摊,看各种古董。正巧某日,李清照看到南唐画家画的一幅牡丹画,爱不释手。夫妻俩就商量买下来,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怎么办?他们便想了个法子——先拿走画,再“骗”卖画的人:“我们想买你的画,但钱还没筹起来。先拿走,明天你来家里拿钱便可。”结果那天晚上,赵明诚和李清照都没有睡觉,对着画反复欣赏。第二日,夫妻俩只能依依不舍地把画还给了商家。由此可见,赵明诚和李清照有着共同的爱好。
因为波及政治斗争,赵明诚被罢官。一段时间以后,朝廷才重新让他外任做官,李清照独居青州城,夫妇不得已两地分居。一日,李清照作了《醉花阴》一词寄给丈夫,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读后,赞叹不已,却又想胜之,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最后写出词五十首,其中夹杂着李清照的词,叫人评鉴。友人陆德夫品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后,赵明诚不禁哑然。原来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由此更钦佩妻子的才学。
婚姻幸福对造就李清照功不可没。假设一下,李清照如果婚姻不幸,很可能就只有少女时代的作品。我认为,李清照有一个崇拜他、宠爱她,与她心心相印的好丈夫,保证了她健康性格的持续发展,也为李清照后续的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山河破碎:正气与豪迈的一面显露出来
李清照的词之所以为后世传颂,是由于她的词作既拥有才女般的华丽、清朗,又有大丈夫般的豪迈、慷慨。按照李清照前半生的生活轨迹,她似乎可以成为王维一般的文人。然而之后的一次始料未及的变故,使她作品的主色调一改之前的轻快明朗,变得充满悲戚、愁苦,满浸了伤时念旧、悼亡怀亲之情,这个节点便是靖康之变。
金兵入侵后,丈夫赵明诚接到了家里来信,回乡探望母亲。与此同时,青州出现兵变,李清照便带着家中的部分收藏,只身一人沿江而下寻找丈夫。面对山河破碎的凄惨景象与南宋统治者避战苟和的立场,李清照性格中正气与豪迈的一面逐渐在作品中显露出来。不久,江宁城破,李清照在流离路途中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句。
坏消息逐渐传来。丈夫赵明诚在江宁失陷后,被重新任命去湖州做官,夫妇二人陷于时常分离的颠沛流离之中。在赴建康(今南京)接旨的路途中,赵明诚因感染风寒,很快便离世。这一年李清照44岁。丈夫去世之后,李清照写出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文字,随即重病一场。这场病将李清照折磨得奄奄一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短短三年,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背井离乡与丧夫之痛,没有了“兴尽晚回舟”的俏皮野逸,也没有了“试问卷帘人”的曲折温婉,剩下的只是“归鸿声断残云碧”的沉郁怅然与“伤心枕上三更雨”的触景伤怀。
即使如此,李清照命运的悲剧还远未结束。由于李清照与赵明诚并未生育,李清照孑然一身,陪伴她的只有南渡时随身携带的那些与丈夫视若珍宝的文物与书籍。丈夫去世后,李清照又先后迁徙至洪州(今南昌)、越(今绍兴),最后落脚杭州。流离过程中,这些承载着与丈夫美好回忆的物品、生活中唯一的寄托也逐渐丧失殆尽。于是李清照写下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孤苦凄凉中的流落无依跃然纸上。
在后来的岁月中,李清照寄情于诗词。她既着眼于细微,又怀有家国情怀。在《题八咏楼》中,李清照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一句“江山留与后人愁”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托了对朝廷有朝一日收复失地的渴望,堪称千古绝唱。
这就是李清照,早年才华横溢,婚姻举案齐眉,后期遭遇山河破碎,颠沛流离,可谓尝遍人间百味。她自号“易安居士”,其实她的一生何曾“易安”?不过也正是如此,无论沧海桑田如何转换,红尘世道如何轮回,都掩盖不了她光芒万丈的风流,如一盏孤灯,高悬在千年历史的天空。(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朱子钰 李梦馨 报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