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让”老司机”曹操赞不绝口?
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直脍炙人口,先欣赏一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其中最后一句直接套用《三国志.吴主传》吴历中的原话,流传千百年,成为激励后辈奋发有为的名句。
《三国志.吴主传》吴历曰: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这是建安18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交战,观孙权军伍舟船严整,而发出的渭然长叹,羡慕嫉妒恨溢于言表。在这次战斗中,孙权上演了”草船借箭”的壮举。这个故事被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移花接木嫁接到诸葛亮身上,孙权要是读到《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非得从棺材里爬出来不可。
老司机曹操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那么三国三个皇帝中存在感最低的孙权,到底有何德何能让老司机曹操赞不绝口呢?以至于辛弃疾900多年后还发出千古一叹呢?
具体原因我们简单分析如下:
一、承担能力强,危急时刻敢于挑担子
孙权是个苦命的娃!9岁时父亲孙坚与刘表交战,被黄祖射成刺猬,少年丧父的孙权只好跟着哥哥孙策相依为命。孙策在为父亲守丧时果断把母亲置好,自己去找袁术借兵,以平定江东,十来岁的孙权就跟着哥哥孙策参与平定江东的战争,并且年纪轻轻经常给孙策出谋划策,让孙策非常惊奇。
孙策平定江东时,孙权才15岁,但名气已经非常大了,被郡守举为孝廉,成为朝廷的备选人才了。
孙策遇刺,临终将国事交与17岁的孙权
17岁时孙策因为打猎落单,被许贡的门客们射成重伤,不治身亡,死前没有传位给自己年幼的儿子,而传位孙权。17岁的翩翩少年,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就被迫承担起统领江东六郡的重任。没有任何准备的孙权,被张昭扶上马,以江东主人的身份去巡视军队。
孙权刚接手江东,面临着巨大的内忧外患:
首先,东吴的文臣武将都在观望,处理不好随时有可能散伙。
当时东吴的文臣有张昭、张紘、陈端、秦松等人,其中张昭最老成,也最先支持孙权。武将主要有周瑜、程普、黄盖、韩当、吕范等人,周瑜表态支持孙权。
而当时,在江东还有许多能人贤士,本来是要来投奔孙策的,都住在各地的宾馆里,还没来得及和孙策见面,就赶上孙策的丧事,因此,许多人都在观望,有的人直接走了。
张昭、周瑜认为孙权能成事,率先表示臣服,这样才带动旧有文臣武将都臣服孙权,初步稳定了局势。
张权拜张昭为师傅,拜周瑜、程普、吕范为将军。并向天下招贤,鲁肃、诸葛瑾等贤才陆续来到东吴,局面初步稳定。
其次,周边强敌环伺,有些部下不服孙权, 处理不好会开门揖盗。
孙权刚即位时,周边也是强敌环伺。荆州的刘表是江东的死敌,孙坚就是死在刘表的手下大将黄祖的手里。东吴新丧,刘表随时会打过来。
刘表是江东的最大隐患
内部的一些部下也不服孙权领导。庐江太守李术,本来是孙策提拔的官员,孙策死后,不服孙权领导。孙权写信给曹操,历数李术的种种问题,说自己要讨伐他,要求曹操在李术求救时保持中立,不要帮李术。孙权攻打李术时,曹操果然保持中立,李术死守庐江,最终粮尽城破,庐江被屠城,李术部下3万多人被孙权收编。
因为孙权下手狠,处理得当,因此避免了”开门揖盗”的悲剧发生。
其三,内部根基不稳,外部山越虎视眈眈,形势非常微妙。
孙策死时,东吴只有五个郡,分别是吴郡、丹杨、庐陵、会稽、豫章,由于刚打下时间不久,民心并未完全归附孙氏,偶有暴动之事发生。孙权先后派出人去平定,使得五郡逐步安定下来。
祸不单行,建安七年,孙权的亲妈吴国太去世,孙权又添新丧。
外部有山越,不服孙氏统治,时常袭扰东吴。孙权先后派出得力干将前往镇抚。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山越背后捣乱,孙权直接回兵打山越,让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为剧县令长。山越这才安稳一点。
总之,17岁的少年孙权接过孙策交给的重担后,以极强的承担能力,担负起了东吴管理发展的重伤,稳定了局势,使东吴的形势开始向好。
二、抗压能力强,泰山压顶敢于亮剑
孙权年纪轻轻,但是抗压能力特别强,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风度!
对一个政权领导人来说,最不可预测或者说最大的风险就是战争,特别是灭国性质的战争,一旦失败,可能就会身死族灭。
三国历史上发生过著名的三大战役,每一战对交战双方都生死攸关,孙权的东吴政权就经历了两次,这两次孙权都顶着巨大的压力扛下来了,并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一次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挟平定北方的威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闪电战突袭荆州,结果刘琮不战而降,曹操唾手而得荆州。
赤壁之战
荆州在长江的中游,占据荆州,向上游可以进攻益州,顺流而下就是扬州,解决孙权集团。由于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得到北方九州之地粮草充足,军事上虽然没有83万兵力,十几万兵力总是有的,而东吴总共不足五万兵力。
从数据分析,东吴几乎没有胜算,因此东吴的群臣几乎绝大多数都要降曹,只有少量武将坚持一战。面对一面倒的降曹建议及国内的恐慌情绪,孙权没有妥协,而是敢于亮剑,联合刘备,以弱胜强,打败曹操,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第二次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战。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并顺道灭吴,不顾赵云等人激烈劝阻,于公元221年7月发动灭吴之战。
夷陵之战
这场战役刘备声势浩大,实力比孙权要高一筹,而东吴能打的几个将领周瑜、鲁肃、吕蒙都已经先后过世,关键时候,孙权大胆起用青年书生陆逊,并且用人不疑,最终重演了赤壁之战的辉煌。
这就是孙权,在20多岁和30多岁,面对强大的灭国压力,能扛得住,坚决亮剑,最终让”老司机”曹操、刘备都挂倒档回去。
三、隐忍能力强,坚持把笑声留到最后
如果说三国谁最能忍?第一是司马懿,第二就应该是孙权!
孙权的隐忍主要体现为处处以大局为重,为了大局,装怂装孙子都行。
赤壁之战以后,由于周瑜主力陷在南郡一年多才攻下江陵,而刘备利用这个空档夺得了荆南四郡,即长沙、零陵、武陵、桂阳,而周瑜的打下的南郡只是半个南郡,处于北有曹操、南有刘备的夹缝中,一不小心就会被包了三明治。这个时候的南郡于孙权相当于鸡肋,正巧刘备为了夺取益州,单身来到京口,向孙权当面借南郡。孙权顺水推舟,将南郡的治所江陵借给了刘备,对外却宣称借荆州。同时,把妹妹嫁给刘备,以巩固孙刘联盟。当时周瑜、吕范等都反对借江陵,反而建议孙权扣压刘备,把荆南四郡都要回东吴。孙权权衡再三,决定巩固孙刘联盟,没有采纳周瑜、吕范建议。
刘备借江陵,孙权把妹妹都嫁给刘备
孙权对刘备的隐忍其实是基于大局出发,一是曹操是主要敌人,刘备的力量只能利用,不能削弱。二是孙权的根基在长江下游,曹操随时要卷土重来,所以需要腾出精力去经营长江下游的江淮地区,所以才有了四次合肥之战。三是需要腾出精力去经营交州。
孙权对刘备的隐忍,不仅让自己的三个目的都得以实现,还利用魏蜀交战的机会袭取荆州,不仅收回南郡,荆南四郡也一并夺取。就相当于借高利贷,不仅收回本金,高额利息也收回来了。这就是隐忍得到的回报。
夷陵之战前,孙权面临着两面受敌的囧境。西面的刘备已经顺江而下了,北面的曹魏有可能同时来攻打东吴,如果那样,东吴将有可能灭国。而事实上,曹魏内部,刘晔就主张配合刘备进攻孙权,借机灭掉东吴。
孙权审时度势,再次选择隐忍,上表向曹魏称臣,以换取曹魏中立,或者希望曹魏从北面进攻蜀汉,以缓解孙权的危机。
曹丕权衡了半天,为了收复孙权之心,决定坐山观虎斗,既不伐蜀,也不伐吴,白白错失了壮大自己的机会。
而孙权则利用曹魏的中立,全力以赴对付刘备,最终通过一把大火把刘备烧回白帝城,成功地扭转了危局。
夷陵之战前,孙权向曹丕称臣
孙权除了忍曹魏、忍刘备,还能忍东吴内部的人员。孙权喜欢射虎,苏轼词中”亲射虎、看孙郎”就是说的孙权,张昭担心孙权安危,经常劝谏,并且不给面子。孙权喜欢喝酒,经常大醉,并且把酒往水里倒,张昭生气,离席到外面静坐,孙权问张昭为什么扫兴,张昭说商纣王曾经搞酒池肉林。孙权很惭愧,不但没有怪罪张昭,还罢宴。孙权与张昭因政见不同,张昭耍起脾气,装病不朝,孙权都拔剑想杀张昭,最后都忍下来了。
孙权对张昭能忍,不仅是对师傅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为了吴国内部的安定团结,毕竟只有内部安宁才能长远。
司马懿能忍,最后司马氏窃取了曹魏的江山。孙权能忍,不仅自己活得长,而且吴国也活得最长久,吴国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国的。
四、自控能力强,不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
孙权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但也是一个能控制自己欲望的人,他总是把欲望控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不去做超越能力范围的事。
鲁肃献榻上策
因为周瑜推荐,鲁肃初见孙权,酒宴后孙权单独留鲁肃榻上对饮,鲁肃向孙权献出了著名的《榻上策》,也称为鲁肃版的《隆中对》,建议孙权先立足江东、再并吞刘表、据有长江后称帝,然后图天下!对这一宏伟构想,孙权很兴奋,但却不敢真实施:
《三国志.鲁肃传》: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正是因为孙权很冷静,所以对鲁肃的提议感兴趣,但在实施时却一步一步来,能做到多少算多少,决不做超出能力的事。这点比刘备、诸葛亮明智,刘备伐吴、诸葛亮伐魏,都是超出能力强为之事,最后失败也是必然。
夷陵之战后,本来孙权是获胜一方,完全可以乘势追击,灭了蜀国,换了曹操、周瑜一定这么做。但是孙权考虑北有曹操强敌环伺,自己刚经历大战,元气需要恢复,孙刘联盟还需要,因此,孙权以战胜国的身份主动向刘备议和,从此吴蜀再也没翻过脸。
因为吴蜀建立同盟,孙权对蜀汉和平相处,主要精力集中于北方的曹魏,在试探了几次后,发现曹魏难啃,就主动放弃,据有江南半壁江山就行。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后方,不仅搞定了交州,还搞定了广州,并且派兵进驻荑州,也就是今天的台湾和冲绳群岛,首次宣示了荑州主权属于中国。
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后,刘备也急吼吼地登基称帝,以续汉统。这时候孙权完全也可以登基称帝,但孙权不愿意,继续做曹魏的吴王。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
夷陵之战以后,孙权通过与刘备议和,稳定了西部边境,又与曹魏交锋,拉锯了七年之后,确认曹魏无力灭吴,才于229年称帝。
孙权的吴国建立虽然是一个割据的不完整的政权,但是吴国在开发长江流域和江南做了大量工作,使得江南由原来的未开化之地,逐步成为鱼米之乡,为后来的衣冠南渡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纵观孙权一生,不管是生存环境有多恶劣,都能扛得住、担得起、忍得下、敢亮剑,审时度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推动东吴平稳地向前发展,并创下一方帝业。当得起老司机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