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李雪健,他在观众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他饰演了无数经典角色,如林彪、宋大成、宋江、李大钊等等,深受观众尊重和喜爱。胡歌在他面前领“最佳男演员”奖时,也明确表示自己“受之有愧”。
可是在每次采访时,他却只字不提自己的成就,而是动情地说,如果没有自己妻子海丹,他早化作一缕青烟走了,是妻子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是他的恩人。
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就要回到李雪健老师的18年抗癌历程。说到癌症,名人中不乏因患癌症救治无效去世的,比如李咏、罗京、傅彪等等,为什么李雪健老师能抗癌成功?
他妻子于海丹是如何扛下治疗所用的巨额花销,在助李雪健老师康复的同时,还能让他的事业再攀一个又一个高峰?今天我们就聊聊李雪健老师和妻子于海丹,这对老牌明星夫妻的那些故事。
在动乱中找到人生方向
李雪健出生在山东菏泽一个农民家庭,还在他11岁的时候,他就跟着父母去了贵州支边。在贵州,正赶上“文革”,因为父亲的缘故,他常常被欺负、被排挤孤立,有时候还会遭到侮辱。李雪健心里委屈极了,时常想,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让自己过得有尊严。
几年下来,他已经熟悉了自己生活的这个地方,他发现宣传队很受大家喜爱,如果加入宣传队就没有人会这样欺负自己了。刚好,队里缺一个说快书的,李雪健一想自己出生在山东,说山东快书这不是小菜一碟吗?于是凭借山东快书,李雪健顺利地进入了学校文艺宣传队。
成了山东快书演员后,李雪健非常珍惜每一次表演机会,因为在表演中他找到了以前缺失的自信和尊严。不久,他又来到了工厂宣传队然后加入部队宣传队。进入部队文艺宣传队,对于他来说,是迈向演艺人生的第一步,因为在这里他看到了更宽广的演艺世界。每部话剧,都令他痴迷。
文化宣传队里有个大姐看李雪健这么喜欢话剧,无意间说了句,“你也可以演话剧啊”,李雪健喜出望外,对呀,自己也可以去学习表演。于是,他有了奋斗的目标。可是,这个愿望可没有那么容易实现,必须通过考试才行,这对没有任何表演基础的他是个难题。
但他还是决定先试一下,于是填报了自己心仪的文工团,但结果可想而知。
正当他灰心失落的时,领导问他二炮文工团在借调演员,对表演没要求,就是辛苦点,李雪健二话没说,只要有机会锻炼演技,他都愿意,就这样他进入了二炮文工团。经过两年的磨练,接着李雪健又进入了总政文工团,有了这些经历之后,23岁的他进入了空政文工团,7年的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
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在这里,他真正走上了演艺道路,还拥有了从没奢望过的爱情。在空政文工团,李雪健从场务做起,到处都有他忙前忙后的身影,常常大家都下班了,他还在为第二天上演的剧目做准备。空闲的时候,他想象着如果自己上台的话,该怎么演。
当李雪健在忘我地努力时,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一直在关注着他。这个人就是于海丹,于海丹这时候已经是空政文工团小有名气的演员了,不少剧目她都是主角。她出身自演艺世家,姑姑、姑父都是当时著名的演员、表哥田壮壮是导演。
在文工团没有人不知道于海丹的,她的追求者都排成长队了。李雪健从来没想过她会倾心于自己,但是于海丹却把李雪健的努力都看在了眼里。她深深地被这个心无杂念,踏实认真、不计较付出,全心全意热爱表演的男孩子吸引了。
有几次,于海丹都是等李雪健整理完道具,给他一杯水,递上块手帕,然后就转身默默离开了,看着于海丹的背影李雪健总是欲言又止。
纯粹的爱情
虽然俩人之间有了爱的种子,但是李雪健确实不敢往结婚这方面想。他很喜欢眼前这个美丽温柔的女孩子,可是再看看自己,就是一个实打实的穷小子,除了一片真心,什么也没有。这样的情况下怎么给海丹承诺,又如何让她的家人放心。
他有意躲避了海丹一阵子,可是海丹还是和以前一样,会在他汗流浃背时帮他擦去汗水,会在他忘记吃饭时,带来她亲手做的拿手好菜。李雪健不想耽误于海丹,于是告诉了他自己的想法,谁知,于海丹大方地说,我就图你这个人。这时候,李雪健打破了自己所有的顾虑,向于海丹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在一间小房子里,俩人在几位亲朋好友的见证下,简单地举办了婚礼,之后便又投入到工作中去了。李雪健比以前更努力了,因为他想给妻子海丹一个像样的家。海丹还是跟以前一样,只要她有空,她都会去找李雪健,会给辛苦演出完的爱人擦拭泪水,给他的表演一些建议。
休息时,他们一边做饭,一边讨论角色塑造。
原本他们打算先好好工作几年,可是生活不总是按预期设定的进行,一次甜蜜的意外,他们有孩子了。摆在于海丹面前的是所有女演员都会面临的艰难选择:抓住梦寐以求的出演电影机会,还是生下孩子?单纯善良的她选了后者。也因为这个选择,原本极有表演天赋的她告别了荧幕,决定全心照顾家庭,一心扶持丈夫的事业。
李雪健为妻子觉得惋惜,但于海丹已经决定这么做了,她从光鲜亮丽的幕前,默默退到了幕后。在于海丹的支持下,李雪健的事业更是突飞猛进,他先后饰演了林彪、宋大成等角色,特别是随着电视剧《渴望》的热播,这让李雪健名满天下。
可能,看到这里,大家开始担心于海丹的处境,面对这样一个火遍全国的丈夫,作为妻子会不会觉得没有安全感?会不会面临家庭危机,一个是当红演员,一个是家庭主妇,爱情在这时候也会变得不堪一击,还会有共同语言吗?
而这些问题都没有发生在李雪健身上,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让他飘飘然,他说,每接到一个剧本,妻子都是她的第一个观众。他会和妻子讨论,如何去把握这个角色,妻子总是给出最中肯的建议。
原来,于海丹为了能不断地帮助丈夫进步,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没放弃学习。
一起研究角色,讨论剧本,这个习惯从他们恋爱、结婚、生子一直保持到现在。李雪健觉得妻子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他们亦师亦友,无话不说。随着儿子的降生,慢慢长大,一家三口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他和妻子也享受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方式。
可是现实却又毫无征兆地给了他们一击。
“没有你,我便只是青烟一缕,早已不再”
2001年,当李雪健又一次整理行李,准备去西安拍戏的时,细心的妻子发现丈夫脖子上有一个小肿块,因为时间太赶,而且整个剧组都在等自己,根本来不及去医院检查,李雪健就随便拿了盒消炎药去西安拍戏了。
可是在剧组,他觉得越来越不舒服,有时嗓子疼到连水都难以下咽,甚至只要稍微活动一下,都会觉得头晕目眩。他打电话告诉妻子自己这个异常,于海丹非常担心,她让李雪健去医院检查一下,可是为了不让剧组因为自己的私人问题推迟进度,李雪健又一次忍了下来。
有一天剧组休息,于海丹二话没说接李雪健回到北京,去医院做个彻底检查,检查结果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李雪健患了“鼻咽癌”。于海丹听到医生这个结论后,大脑一片空白,缓过神来,她走出医生的办公室,在一个没人的角落,大哭了一场。之后,她淡定地回到李雪健等她的地方,告诉了丈夫这个结果。
儿子16岁,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自己才40多岁,在事业上还有很多抱负要去完成,癌症怎么会到自己身上?想到这些,一向坚强的李雪健,抱着于海丹嚎啕大哭,于海丹抱着丈夫的头,强忍着眼泪,说了一句,“我们一起面对。”
情绪平稳下来的李雪健坚持要回剧组继续拍戏,于海丹和丈夫一起来到了剧组,全天照顾他,当剧组的人知道了李雪健的病情后,眼看着他喉咙不舒服,声音沙哑,但是还在拍戏,无不留下眼泪。于海丹坚强地陪伴着丈夫拍完了整部戏。
剧组杀青后,李雪健暂时停下了所有的工作,开始全面接受治疗,为了能让丈夫营养跟得上,于海丹每天换着花样做菜,但是往往饭做好了,李雪健一口都吃不下。
一天、两天可以,一周两周可以,但是就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近2年。因为他们选择的是保守治疗,原本就吃不下饭,再加上化疗反应,李雪健一度想放弃生命,就这样算了。
有一次,当李雪健又一次说到,不行就让自己走吧,太难受了。于海丹第一次当着李雪健的面,无奈地哭了起来,她说:“真想用我的命来换你的命,你还是很多事情没有做,很多想要演的角色没有演。” 李雪健看着妻子,知道自己放弃才是对家人最大的伤害。
于是,在妻子的鼓励下,他继续开始化疗,每当难受的时候就去看看自己的病友,看看儿子给自己寄来的信,听听来自亲朋好友的鼓励。终于两年后,他的病情得到控制了,他又一次可以回到剧组拍戏了。而这次不同的是,妻子会寸步不离地呆在他身边,他们上午拍戏,下午去医院复查。
在剧组,大家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在休息的时候,于海丹会陪着丈夫对台词,因为丈夫听力受损了,她总是耐心地一遍遍复述着,在场的人无不被感动着。
我的第二次艺术生命是你给的
于海丹除了给李雪健把剧本的关,和他探讨人物塑造,还变成了他的私人“医生”,“督导员”。李雪健在心里感激着妻子对自己的细致照顾和帮助。
在两人共同努力下,李雪健又塑造出了一个个出彩的角色,比如《中国故事》里的乡村教师,参演了一部部经典的电视剧,比如《历史的天空》,《杨善洲》、《唐山大地震》等等,他也因这些剧目获得了“华表奖”、中国电视剧盛典“年度终生成就奖”、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等等。
终于“鼻咽癌”这个“不速之客”再没有回来,李雪健和妻子的抗癌也算是成功了。在抗癌的这18年中,妻子于海丹没有说过一次放弃,哪怕是一句丧气话也没有,面对年幼还在读书的孩子,她鼓励孩子坚强,和孩子站在一起给爸爸打气。
治疗用的巨额开支,她没有在丈夫面前叫过难,她把家里能拿出来的积蓄都拿出来全力治病,没有其他任何别的想法,就像自己当初在舞台上看到的那个毫无杂念的“傻小子”一样,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治好病,帮爱人完成他在表演上的夙愿。
正是因为这样朴素单纯的念头,她和丈夫才能在抗癌的同时又能在表演上勇攀一个又一个高峰。因为有了这么多的付出,李雪健说,妻子是他的恩人,是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人,也是因为妻子,他才有了第二次艺术生命。
他们因热爱演艺结缘,因心动走到了一起,更用行动践行了当初那句简单的誓言。作为如今的年轻人,面对纷繁的世界,对爱、对事业或许可以像李雪健和于海丹一样,更纯粹一些,你们觉得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