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衡(中国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_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_北平_故宫博物院_文物

马衡简介

马衡(汉语拼音:mǎ héng),(1881-1955),中国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

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

早年在南洋公学读书,曾学习经史、金石诸学。

精于汉魏石经,注重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

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1952年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持过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导师,同时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

早年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

1924年11月受聘于“清室善后委员会”,参加点查清宫物品工作。

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曾兼任临时理事会理事、古物馆副馆长,1926年12月任故宫博物院维持会常务委员。

1928年6月南京政府接管故宫博物院时,曾受接管代表易培基的委派,参与接管故宫博物院的工作。

1929年后,任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兼古物馆副馆长,1933年7月任故宫博物院代理院长,1934年4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抗战期间,他主持故宫博物院西迁文物的维护工作。

抗战胜利后,主持故宫博物院复员与西迁文物东归南京的工作。

北平解放前夕,为确保故宫建筑与文物的安全,他坚守院长岗位,并与社会名流呼吁国民党当局避免战火,保护北平文化古城。

北平解放后继续留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1952年,调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5年3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1948年底,平津战役打响,南京国民政府频频来函来电,催令马衡启程南下和挑选故宫北平本院(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于1937年成立,专门负责保存和管理1933年开始南迁的文物)珍品文物运往中国台湾。

然而,年近古稀的马衡从人民意愿和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决心留在北平等待解放,并努力使南京方面抢运故宫北平本院珍品文物的计划落空。

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上承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考据传统,又注重对文物发掘考古的现场考察,主持过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遂使其学术水平领先于时代,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主要著作有《中国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丛稿》等。

许多研究结论至今被国内外金石考古学界视为定识,声誉久享。

在书法、治印方面亦有所长,翰墨,篆、隶、行、草皆能,作品具商周金文遗韵,书风古雅,自然天成,将笔墨与篆刻相结合,深得碑刻之法度,形成个人书法之独特风格,在四海之内享有盛名。

西泠印社草创时期,他已列名社籍,时年三十岁。

编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印存》等,著《凡将斋金石论丛》等。

马衡先生以他卓越的学术和艺术成就,受到当时艺林学子的普遍敬重。

因此,虽然远在北京工作,但众望所归。

1927年,吴昌硕先生逝世后,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遥领社职”,对抗战胜利后西泠印社活动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马衡先生在1952年将自己收藏的大量甲骨、碑帖等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

他去世后,其家属又遵嘱将家藏金石拓本九千余件悉数捐给故宫博物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