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书《魏延传》的记载,魏延在北伐期间坚持偷袭长安平定关中这一进兵路线。但是却遭到诸葛亮的否决。那么偷袭长安平定关中与诸葛亮坚持的出兵陇右哪一种战略是正确的呢?
圣人千虑也有小失的时候,何况魏延也不是什么“愚人”,而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将军,那么诸葛亮和魏延他们两个人的主张,从客观上来说到底谁对谁错?
战略魏延更高一筹,陇右难比关中
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期间,镇守汉中的蜀国将军魏延给他提出了一个计划,想要偷袭长安。魏延想要数千名精锐轻骑兵,循着秦岭东进然后来到长安。魏延认为懦弱无能的守将夏侯楙必定会逃走,一战就能攻克。
曹魏如果想反扑长安的话,集结士兵也需要半月有余的时间,加上长安有足够的粮食可以屯守,这样诸葛亮就可以借此机会和魏延合兵一处,从而彻底占领关中,让蜀国北伐战争出现一边倒的局面。诸葛亮认为这个计划太冒险了,不如从平坦大道西取陇右,平稳无虞。
所以诸葛亮在世时都不用魏延的这一建议,一直坚持从祁山出陇右,经营陇右。
诸葛亮计划先夺取陇右,把这一块领土直接划入蜀汉,然后再等待时机。而魏延的计划直接攻占关中兴复汉室,然后再与魏国的东部主力军队决一死战。从历史上看,魏延主张夺取的关中地区的重要性要高于陇右。
尤其是秦汉都城一直都是关中地区,这里一直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长安是汉朝的以前的老都城,攻占长安其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战略意义,如果能迁都于此加上刘氏血肉的加持,恐怕在舆论上远比曹魏更得人心。
而诸葛亮主张优先攻击的陇右其实是一块不毛之地,这一地区的经济水平显然是没有办法和关中相比的。攻占陇右不过是壮大了蜀国的一点点实力,距离兴复汉室的这一终极梦想还很遥远。
对于一心想要克复中原然后兴复汉室的蜀国来说,魏延的整体策略是更加贴近战略方针的,不仅能光复汉室,还能够沉重打击魏国。诸葛亮却像是做一道附加题,绕过了考卷上的基本题。所以客观地分析了一下他们计划主要的进攻地区,魏延明显是高于一筹的。
刚才讨论了战略性,下面说说战术,魏延想法核心主要是以闪电战占领长安和扼守潼关。之后蜀国士兵就可以凭借潼关天险,达到“万夫莫开”的战略效果。如果能够把守住这一战略门户,曹魏的士兵就无法增援关中地区。
这个时候诸葛亮的主力适时赶到,进入关中各地,然后就可以肃清关中残余的魏国势力。
但是魏延忽视了几个问题,这支偷袭部队由数千人组成,魏国不可能毫无察觉,很容易遭到埋伏,一旦被攻击就会损失惨重。其次,偷袭的士兵大多都是轻骑兵或者轻装步兵,这些士兵攻城能力很差,是无法持续作战的。
最后曹魏的动员能力蜀国也只是猜测,并不真正了解,如果洛阳的禁军亲自西进根本不需要半月有余的时间去集结,很快就可以来增援长安,那这个战术会以失败而告终。
出兵陇右更稳妥
相比魏延,诸葛亮的计划确实稳妥,从陇右禁军一路上都是通途,粮草运送上也不会有多大的困难。陇右本来就是边缘之地,魏军在这里疏于防范,兵力既少又分散,容易取得成功。丞相恰恰选择了一条最安全最稳妥的进军路线,因为魏强蜀弱,他不敢打得太投机。
但是丞相的战术缺点也显而易见,从陇右地区进攻道路遥远,时间较长。得知消息的魏军有充分的时间向战区派出援军,这样就会和蜀国形成一种牛顶牛的局势。北伐军本来就是进攻方,粮草运送更加吃力,很容易出现粮草资源问题。
根据正史的记载,诸葛亮北伐军人数基本维持在十万人左右,并非文学作品上的“三十万大军”,如果在平原上和魏国人正面交锋,对人数处于绝对弱势的蜀军来说必败无疑。
陇右地区出豪杰
诸葛亮一再经营陇右是希望拓展蜀汉领土,避免和曹魏主力军团硬碰硬,增加弱小蜀国的胜算,让蜀国的羽翼逐渐丰满,变得强大起来再和魏国决战。占领这片区域可以为蜀汉提供人口和领土。此地又是丝绸商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汇集着中西方文化的精粹。
陇右地区还有大量的游牧民族,包括西戎和羌人,这些少数民族的勇士能给蜀汉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同时这片地区可以训练出强大的冲击骑兵和游牧骑兵,可以让蜀国军事大大增强。董卓西凉兵团一直占据关中地区横行霸道,就是因为西凉兵的优秀作战素质。
从长远角度来说,诸葛亮暂时推迟和曹魏主力交战然后发展陇右的战术是绝对正确的。
弱小的蜀国在与魏国争霸的过程中,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势力,诸葛亮很注重西南和西部的割据势力关系,希望能够联合他们共同进攻魏国。
如今的局势已经是荆州不可复得,蜀国人需要一个跳板去代替荆州,这个跳板就是凉州地区。很多人不了解诸葛亮的长远战略,认为诸葛亮平定关中就能够夺取天下,这种观点无疑是非常肤浅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