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犇个人资料简介 把人生都献给了事业_初恋妻子去世后_他的选择让人泪目_让人_妻子

2019年,一档流量综艺《我们的师父》,把演员牛犇送上了热搜。

老戏骨独自住在一所老年公寓内,环境娴雅舒适,生活条件一应俱全,看得不少网友艳羡不已,纷纷留言表示要像牛犇看齐,以后也要这样养老。

难能可贵的是,这是第一次有机会在镜头前见证老艺术家的生活面。走下荧幕的牛犇,爱书法,爱打扮,爱吃冰淇淋,爱开玩笑……三言两句间透露着自己无比乐观的人生态度。

然而在如此高质量生活的背后,其实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真实原因令人泪目。

一巴掌扇出演技

牛犇不姓牛,他的原名叫张学景,出生于天津的一个普通家庭。

父母每天忙于生计,连孩子的出生日期都没放在心上,只在门板上记下牛犇属狗,直到18岁成人,牛犇才弄明白自己生在1935年。

6岁时,父亲不幸感染白喉,因无钱医治在家里病逝,流产卧床休养的母亲得知消息后伤心过度,竟也在同一天撒手人寰。

年幼的牛犇,自此变成孤儿,只得跟着哥哥投奔亲戚。

在那个多孩年代,普通人家基本都自顾不暇,很难满足牛犇兄弟的温饱。

小牛犇为了填肚子,经常跟着流浪汉捡东西吃,直到大哥找到了一份在电影厂当司机的工作,他的日子才稍微好过了点。

当时牛犇经常跟着哥哥去电影厂玩,时不时就帮厂里的演员跑跑腿,看看孩子,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总是笑呵呵的小家伙。

名演员谢添和牛犇家住一个胡同,有心照顾便经常叫牛犇帮忙买东西,借此再让他在家里吃顿饱饭。

1946年,谢添受邀主演电影《圣城记》,发现导演沈浮正在寻找一个小孩来演村童“小牛子”,谢添立即想到了牛犇。

虽然牛犇并不理解什么是拍电影,但想到能因此吃上饱饭,便马上答应下来。多年后牛犇回忆此事非常感慨,说当时只是为了活命,才去拍下第一部电影。

过去在电影厂里玩,牛犇看别人拍戏觉得没有什么,等到自己站到镜头前,才感到茫然无措,加上他和对戏演“鬼子”的演员非常熟悉,一看到对方就忍不住想笑,一来二去浪费了不少胶卷。

那个年代胶卷非常珍贵,看得谢添非常生气,一着急上去给了牛犇一巴掌。没想到牛犇瞬间开了窍,接下来的表演相当成功。

牛犇后来一直说,谢添是恩人,一巴掌把他的演技给扇了出来。

45岁才重返大银幕

虽是误打误撞入行,但牛犇非常幸运,一路得到了不少贵人提携。

1947年,彼时最红的女星白杨去香港拍《火葬》,一并把牛犇带去扮演她的“小丈夫”。恩师谢添知道此事后很欣慰,商量着用四个牛起个响亮的艺名,希望牛犇能像牛一样勤劳踏实地在这行工作。

就这样,牛犇的戏约接踵而至。第二年又在红歌星周璇主演的《清宫秘史》中客串,实实在在小火了一把。

当时的圈子很小,大家看到勤奋上进的牛犇,都很乐意帮助他关照他。牛犇和女星李丽华的情谊,更是一度在业内传为佳话。

1949年,李丽华接下电影《海誓》,她指定牛犇来给自己演弟弟,起初剧组没有同意,认为牛犇长相有点丑,演不了李丽华弟弟。

李丽华听说后十分不满,扬言要是不用牛犇自己也不演了,剧组这才松口。事后李丽华不光请人帮忙打扮牛犇,还把他接到家里住了段时间,真正把牛犇当成亲弟弟一样照顾。

得益于这些前辈的帮助,牛犇在香港发展得非常顺利,迅速成为业内的知名童星。

在1952年,为了报答谢添的知遇之恩,牛犇还是主动放弃香港的优渥生活,毅然回到上海参演《龙须沟》,之后正式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真正把拍电影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然而在时代浪潮影响下,个人热爱往往会变得微不足道。

上世纪60年代,牛犇和上影厂很多演员一度被迫离开演员队伍。长达17年的时间,他都无戏可拍,抱着想为观众演好戏的信念,才撑过了那段艰难岁月。

牛犇的执着,在1980年得到回应。

沈耀庭导演筹备开拍《405谋杀案》,需要一个形象老实的人来演“看门人”一角,牛犇试戏后成功入选,45岁才重返大银幕。

经受过时间考验,牛犇的演技始终稳定发挥,用实力为自己创造了新一轮机会。

因一句台词而走红

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牛犇演戏,主打的就是一个游刃有余。

他演遍各色小人物,却能掌握好分寸和平衡,把每个人都演得不简单。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1982年上映的电影《牧马人》。

当时男女主角朱时茂和丛珊,因此片迅速红遍全中国。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牛犇扮演的“郭扁子”才是电影的最大赢家。

当年这个角色,一手为牛犇带来了金鸡和百花两项大奖。而电影上映40多年后,牛犇在剧中一句“老许,你要老婆不要”的台词依旧是时下流行语之一,这个表演片段更是常年占据短视频平台热搜榜单。

只能说着是真演员带来的演技魅力。

从做童星时开始演“小牛子”到65岁扮成“白老怪”,牛犇得到的角色大多数连个完整的姓名都没有,旁人看来毫无存在感,替他感到惋惜。

牛犇听说只是自嘲笑笑,“因为长得小,演得都是小角儿”。

可在牛犇心里,哪怕是有十几秒镜头,也要倾尽全力去演,走心到甚至可以卖命。

1961年拍《红色娘子军》,刚开拍就有条狼狗直接扑咬住牛犇不松口,事后伤口深可见骨。

1997年拍《梨园生死情》,牛犇为照顾同组演儿子的演员,让出了比较温顺的驴子,结果自己被摔得当场休克,肋骨骨折……杀青后在医院足足躺了9个月。

2010年拍《吴承恩与西游记》,寒冬腊月里只要导演没喊停牛犇就坚持演,因此跌进了2米深大水池,一度危在旦夕。

2015年拍《海鸥老人》,为了传递真实情感,80岁的牛犇坚持不用替身,亲自下场完成了跳湖这类危险戏份。

为演好戏,牛犇先后有7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周围人常劝说,年纪大了,工作完全没必要这么拼。牛犇从不辩解,2014年他领取华鼎奖中国电视剧终身成就奖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只是一个演员,没什么了不起的。”

简单几个字,道尽了一个演员的责任感:戏比天大,受苦不算什么,付出只为观众。

做好演员没有天生神器,能用真诚调动无数人的情绪,比鲜花和奖杯来得更重要。

牛犇,作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受人尊敬,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妻子是人生唯一遗憾

牛犇这一生虽然很少演主角,但他有幸遇到了一位贤内助,让他在生活里成为绝对主角,这就是他的妻子王惠玲。

牛犇19岁时,经常去乒乓球馆打球解闷,自诩球技不错,打遍四周无敌手,偏偏是王惠玲出现后,他就再也没有赢过一个球。不服气的牛犇经常拉着王惠玲较量,结果就较量出了真感情。

王惠玲出身书香门第,又是家中独女,从小深得父母宠爱。王家父母起初很不乐意把女儿嫁给一个“戏子”,可王惠玲偏偏认准了善良忠厚的牛犇,心甘情愿跟着他过苦日子。

周围人提起牛犇夫妻,无一不觉得他们是对神仙眷侣。

牛犇拍戏早出晚归,王惠玲默默扛起了全部家庭责任,无论多晚,她都会为牛犇准备好饭菜,两人坐一起吃点聊会,日子十分满足。

牛犇把妻子的付出全部看在眼里,儿子出生后,他干脆让孩子随母姓,用行动报答妻子的爱。

成名后牛犇去剧组总想带着王惠玲出去散散心,可妻子还是一如既往支持他的工作,即便跟着去剧组,也从不打扰牛犇拍戏,习惯在身后打点好一切。

2019年王惠玲生病住院,牛犇想着拿笔钱好好装修装修家里,等王惠玲出院后能住得舒服点。结果房子还没装修好,住院的妻子先去世了。

儿媳整理遗物时看到王惠玲的衣服全是补丁,难过得当场大哭,念叨妈妈这一生太照顾家人,唯独亏待了自己。

牛犇十分自责歉疚,王惠玲成了他心里唯一的遗憾。

少时夫妻,携手走过60年人生风雨,等到自己有能力给予妻子最好的生活条件,对方却再也没办法享受这一切了。

巨大的伤痛,让一向乐观的牛犇甚至开始承认,自己更留恋昨天。

花钱花得让人泪目

年过半百的牛犇,拍了不少戏,挣了一些钱,却在孑然一身时,选择独自住进养老院。

年轻人来看他,录节目,牛犇毫不避讳地说,“我随时都要走的”。节目结束时,他眼含热泪小跑着送别的模样,看得人无比心酸。

毫无疑问,少了妻子的陪伴,牛犇十分寂寞,身边除了妻子的牌位,可以说空无一物。

有网友对此十分好奇,难道牛犇没孩子吗?为什么要活得这么孤独呢?

牛犇有2个儿子,大儿子是个普通人,网上查不到什么资料。

而他的小儿子王侃,估计很多人都看过他,经常在一些影视剧里演日本军官,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演员。

当年王侃大学毕业时,原本在上海电声厂工作。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演戏,不知不觉间他的心里也有了演员梦,想子承父业。

结果牛犇听说后直接告诉儿子,自己不会帮忙。王侃倔脾气上来,决定要演出个样来给父亲好好看看。

令人惋惜的是,王侃虽然成功考入上海戏剧学院,他最后却没有读成。这时牛犇反而找到儿子,推心置腹地和他聊了一晚上。原来牛犇态度冷漠,全是来自他在演艺圈摸爬滚打的多年经验,他认为儿子如果想混出名堂,至少得等到40岁后才有希望。

王侃听从了父亲的建议,选择成为演员前先充实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前往日本留学学习音乐,还在当地安了家。

王侃在日本开了餐厅,还做起服装生意,可生下孩子后他心里总隐隐不安,想着要尽快回到祖国落叶归根。

46岁时,王侃终于转让了自己在日本所有生意,回到上海发展。他继续运营服装生意,普通人的日子过得波澜不惊。

没想到命运在这时给他做出了最好的安排。就在王侃回国第二年,李安导演来到上海筹拍《色·戒》,需要找一个会日语的中年男演员,有人便告诉李安,牛犇的儿子能行,王侃一试镜就成了。

他这时才明白父亲牛犇当年的苦心,总算在最恰当的时机,走上了演艺道路。

事业风生水起,家里却发生了让王侃十分不理解的事。

母亲王惠玲生前异常节约,她去世后,父亲牛犇说什么都不愿意和家人住在一起,独自搬到了养老院。

追问之后,谜底终于揭晓。

原来牛犇在拍戏挣到钱后,老两口便商量好要拿出积蓄投入公益事业,让穷苦的孩子学有所成,让孤独的长者老有所依。

到王惠玲去世时,光是贫困学生牛犇夫妻就资助了100多人。他们到底花了多少钱,没人知道。

能和王惠玲一起把公益捐赠坚持下来,牛犇相当满足。

可老伴走了后,他住在家里回忆起点滴往事只会睹物伤情,搬到养老院后既能振作精神发挥余热,也能和三五好友相聚聊天,这何尝不是一种慰藉。

87岁的牛犇,依旧活跃在影视圈,待播作品排到了明年。

网上常说,像他这样等级的老艺术家,就是陈道明远远在人群中看见,都要赶忙上前鞠躬的程度。

其实,忠于演戏的牛犇,最让人敬佩的只有一件事,他用一生经历展示了什么叫不为繁华易匠心。

这就是后人再努力追赶,也很难达到的高度。

好演员就像一壶文火慢煮的好茶,时代再进步,他们总能用真挚的人情味和烟火气将观众的心留住。致敬牛犇老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