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简介及主要事迹(杜甫_中国伟大的诗人_他的一生是怎样的人生轨迹?)_杜甫_诗风

引言:

众所周知,杜甫是盛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李杜诗篇万口传。”杜甫与李商隐不同,李商隐是在杜甫之后出生的,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这是为了把杜牧和杜甫区分开来,因为杜甫在杜牧之前出生,他在诗书界的影响也远超于杜牧,所以杜甫就自然而然得被称为老杜。杜甫包含着苍凉悲壮的情感,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的诗风呢?杜甫的诗也被称为诗史,它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过程。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杜甫的经历也非常的坎坷艰辛,也是他的辛酸往事造就了他苍凉悲壮,沉郁忧伤的诗风。先来看看杜甫的人生经历。

一、家世背景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甫出身在出生在河南巩县的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祖父杜审言非常擅长写诗,杜审言是“文章四友”之一,后来因为张易之事件被卷入其中,受到了牵连。他的诗风和格式多为朴素自然的诗风,为不受格律影响的近代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杜甫也深受祖父的影响,从小饱读诗书,继承家风。杜甫也是名将杜预之后杜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家,曾经是司马昭的幕僚军事才能突出,足智多谋。无论是文韬武略都非常出众,杜牧和杜甫都是京兆尹杜预之后。家中多和名门望族打交道,杜甫家庭环境非常优越,家风也很好,母亲崔氏在当时也是名门望族之女,不过杜甫年幼丧母,大多是受父亲和祖父的教诲。

杜甫小时候非常聪明,也很好学,七岁就能写诗。杜甫从小就接受很多文人墨客的熏陶,这对他以后的诗歌发展很有帮助,他五六岁的时候,当时听闻公孙大娘的剑舞天下一绝,无人能及,于是他拉着家中仆从,出去看剑舞,他在55岁的时候,历经贬谪,经历多次官场不得志,他突然想起年少的时候看公孙大娘剑舞,那个时候还是开元年间,处处都是繁华景象,他写了这么一段话:“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他想起那时候的景象,和现在比起来,今非昔比。他不禁忧愁,当时的盛况已经不在,徒留忧伤的旅行者。他也曾在歧王宅李看歌舞表演,其中有个著名的歌唱家,叫李龟年。后来杜甫也在《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中追忆和李龟年的回忆,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都表达了追忆之情。“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对国事凋零衰败的,艺术家们都是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感慨。李龟年和杜甫曾经是挚友,李龟年的经历也类似于自己,李龟年不被赏识而流落天涯,而自己也是不受重用,四海为家,当时的繁华景象和如今比起来,不禁感叹世事无常。他也曾欣赏过吴道子的画,其中最著名的有《送子天王图》这幅图后来流传百世。杜甫的词赋继承发扬了西汉班固,扬雄的风格。当时他的诗已经闻名天下,众多诗人都渴望与他交往。

二、早年游离天下

杜甫早年也去过很多地方,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四处漫游,从小就有着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在他游历数载后,参与科举考试,没有中举。后来杜甫依旧没有放弃观览大唐山河的心,他四处游离,用心去观察,思考,描绘出了一幅幅美好的蓝图,他将热血挥洒,那一年,他写下名垂青史的一首诗《望岳》此时的他站在山顶,看着山脚的美景,雄心壮志不禁涌上心头,那时候的杜甫还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他把他的抱负和雄心都寄托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早年的杜甫,并不是只顾游历天下的无业游民,而是渴望站在山的顶峰,站到最高的地方,看着更宏伟的景观。事实证明,杜甫有志向,也有这个能力。只是他的一生太悲苦。也是这个悲苦,造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中年被困长安

杜甫为了他早年的心愿,他再一次参加了翰林院举办的科举考试。可是时运不济,当时杜甫去长安考试的时候,宰相李林甫的权势炙手可热,如日中天。李林甫出生非常显赫,他的仕途很顺,基本是一直晋升,他是为张九龄代相,后来被加封了晋国公,他的权势非常大,当了19年宰相,但是这个李林甫上任以来一直培植自己的势力,排除异己,在后期,李林甫大权独握,排挤贤臣和人才,反而重用安禄山等奸臣,权势滔天,他的出现使得玄宗后期人才凋零。当时杜甫参加考试的时候,李林甫嫉妒贤才,将来参加科举考试的所有学子全部落榜,当然杜甫也包括在其中。杜甫这下子一下就沮丧了,自己辛辛苦苦,过着十年寒窗无人问的生活,却无法金榜题名。

这段时期,杜甫非常失落,他在长安待了十年,这十年他一直都四处奔走,投奔权贵,可是没有人搭理他。他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不稳定,温饱都成问题,这段时间,他非常郁郁寡欢。被困在长安,发现无论是讨好权贵还是科举都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非常的忧郁。

杜甫依旧没有放弃,在天宝九载,他献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之后,觉得杜甫是个可造之才,想对他委以重任。可是官场非常的勾心斗角,李林甫怎么咽得下这口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于是李林甫就设计了一场戏,杜甫仍然没有得到重用。

天宝十四载,杜甫被李林甫授予河西尉这种小官,放在今天,相当于一个小学的校长,但是杜甫觉得授予他这个官职是对他的侮辱,于是杜甫不愿意为了那五斗米折腰,朝廷又将他改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也是一个官职不大的小官职。

杜甫也在自己的诗里提到过自己曾经担任过参军的事实,其实这些官职也只是有名无实,虚职而已杜甫当时已经44岁了来到长安10多年,他慢慢学会了接受现实,当初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只会让自己一家老小陷于贫寒和温饱都成问题的困难中,因为杜甫的官职基本是虚职,而朝廷也大多拜高踩地,杜甫每个月很够领到的俸禄也是少得可伶,连一家人的温饱都成了严重问题。那一年,杜甫的小儿子饿死在家中,杜甫三吏中的其中一首《石壕吏》中写道,“娇儿恶卧踏里裂。”让人非常心碎。

四、晚年颠沛流离

杜甫晚年,安史之乱爆发,人心惶惶,此时的玄宗选择逃跑,在这一年,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此时的杜甫也在避难。杜甫听说了唐肃宗即位,国难当头,杜甫想要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可是在途中,杜甫被叛军所俘,押到长安。同时,王维也被俘,杜甫被王维严加看管。他们并没有把杜甫放在眼里,可是杜甫一直都在忧国忧民。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两篇用血泪造就的文章,字字珠玑,上面写着自己报国的忠贞和忧国忧民。可是他依旧怀才不遇。

到了国难关头,杜甫依旧没有放弃为国效力,这时候,他偷偷逃出来,想投奔唐肃宗,杜甫依然不受重用,被授予“左拾遗”这个官职。杜甫因为这是他为国效力,实现自己志向的开端,可是没想到不久后他还是被贬了。杜甫被贬后心情十分忧郁,此时的杜甫年事已高,看尽了世态炎凉。因为杜甫营救房琯,唐肃宗下令终生不再任用杜甫。

所以杜甫现在真的是孑然一身了。在安史之乱的有一次战乱中,杜甫目睹战乱对百姓身心的摧残,他在忧心之下写下了被后世歌颂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疾苦,那时候正值战乱,朝廷赋税重,青壮年都要被抓去服劳役,剩下妻儿老小孤苦伶仃。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五、漂泊成都

杜甫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他不再对朝廷抱有任何幻想,也不再奢望能通过做官,达到治世,救民于水火之中了。他厌恶了仕途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的心境再也不像当中站在山顶时的热血沸腾了,只剩下无奈和慨叹,于是他辞去了官职,在友人的帮助和接济下,来到了成都的一处浣花溪畔建立了一座草堂,史称“杜甫草堂。”

后来,严武不停地给杜甫推荐官职,杜甫在此期间也担任过很多官职,但是都比较小。杜甫几次辞职,生活极其艰苦,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出了这一点。

六、舟中长逝

那一年,杜甫想要回乡,乘舟远行,正逢大乱。杜甫想投靠亲戚,但是又逢大水,饿得几天没有吃东西,后来得贵人相救,洪水依然没有退去,后来,杜甫在回乡的途中去世,时年59岁。

总结: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品德高尚,可是怀才不遇,晚年的诗中突显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所以诗风大多沉郁顿挫。他和李白是唐朝闪闪发光的明星。为后世格律诗开创了先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