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_梁漱溟_中国_乡村

梁漱溟简介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同生于北京,故籍河南开封,清中叶官游广西桂林,祖上系元世祖六子忽哥赤。其母张滢为白族,系出云南大理喜洲张耀曾家族。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梁漱溟主要经历:

1906年起梁氏肄业于顺天中学堂,1911年毕业。

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

1912年,任京津同盟会刊物《民国报》编辑及记者,开始以“漱溟”作笔名。1916年,任中华民国司法部机要秘书(司法总长张耀曾系梁漱溟舅父)。

1917年至1924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习,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毛泽东。

1921年,写成《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学术界公认为中国现代思想史重要著作。

1928年至1929年,任广雅书院校长。提出“乡治”主张。

1929年在北平接办《村治月刊》,同年在河南辉县百泉村办河南村治学院,任教务长。

1931年,在韩复榘支持下,与梁仲华等人在山东邹平县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乡村建设》。

1933年7月,召开乡村工作讨论会,推选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章元善、江恒源、许士廉六人为主席团,至此乡村建设派正式形成。该派的目的是实行“乡治”。1935年8月20日发妻黄靖贤因难产去世,年仅42岁。梁漱溟哀悼亡妻,写了一首白话诗纪念:“我和她结婚十多年,我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我。现在她死了,死了也好,处在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社会,她死了,使我可以更多一些时间思索,更多一些时间工作。”

1937年,日本侵华,奔走各地,商议抗战的问题和防务。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是年8月,于国防最高参议会上和周恩来第一次见面。

1938年,第一次访问延安,见到毛泽东。

1939年,蒋介石特委任其为军事委员会特派员,2月1日离开重庆,10月22日返回。

为推动团结抗战,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

1941年,该会改名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1年,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常务委员,并前往中国香港,创办同盟机关刊物《光明报》,并任社长。原配黄靖贤去世后,梁漱溟曾发誓不再娶妻。但在1944年,梁漱溟有了第二次婚姻。

1944年1月,梁漱溟和桂林教员陈淑芬经热恋半年后结婚,并在友人的家里举行婚礼。这场传统婚礼由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主持。陈淑芬长得漂亮,也会打扮,但因为脾气大,婚后两人时常为一些琐事发生摩擦,甚而在公开场合不大讲礼仪令梁漱溟尴尬。

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仍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

1946年,任中国民主同盟秘书长。第二次访问延安,见到毛泽东。

1946年10月,因提交不同于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第三方“折中方案”,引起中共和民盟内部不满,辞去同盟秘书长的职务,并退出中国民主同盟,专注于讲学和著述。

1950年至1980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此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1953年9月,应邀在政协常委会上就过渡时期总路线向中共反映农民问题。随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受到毛泽东当众点名批判,认为他反对总路线。

1955年5月起,由冯友兰带头,对其文化、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开展全面公开批判,为时半年。当时被批的,还有梁思成(被与梁漱溟合称为“二梁”),以及胡风和胡适(被称为“二胡”)。

197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坚拒参与“批林批孔”运动而遭批斗。妻子陈淑芬因个性太强,经常被红卫兵折磨,患上精神疾病,天天在家痛骂梁漱溟害她受苦。1979年陈淑芬去世,未生育。

1988年6月23日,病逝于北京市北京医院。逝后,冯友兰为其撰挽联道:“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

根据梁漱溟生前的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埋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小黄山,目前是滨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漱溟主要作品:

1916年《究元决疑论》

1919年《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1920年《唯识述义》

1931年《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1936年《乡村建设理论》

1949年《敬告中国共产党》

1949年《中国文化要义》

1984年《人心与人生》

1985年《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

2006年《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梁漱溟社会荣誉: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造实践家,对推动乡村建设不遗余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