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原名汤道耕_中国作家)_缅甸_长篇_南行

艾芜简介

艾芜(汉语拼音:ài wú),(1904~1992),中国作家。

原名汤道耕,曾用笔名汤爱吾、吴岩、刘明、魏良、乔城等。

四川新繁人。

曾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在五四精神感召下,不满守旧的学校教育,反抗封建包办婚姻,1925年离家出走。

他步行到昆明,尔后继续西行到达缅甸,在漂泊中和底层人民生活在一起,做过杂役,当过小学教师、报馆校对和副刊编辑。

1930年,因支持缅甸农民暴动,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

途经新加坡回到上海后,得到鲁迅指导,从事文学创作。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和散文集《漂泊杂记》。

这些作品均取材于滇缅漂泊生活,描写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边疆异域的风土人情和下层劳动者的悲惨命运,引起文坛的注视,成为左翼文学的新人。

此后,又出版了短篇集《夜景》和中篇《芭蕉谷》等。

抗日战争期间,艾芜辗转于湖南、广西、四川。

抗战胜利后,编辑《半月文艺》,参加民主运动。

写有短篇集《秋收》、《童年的故事》、《我的旅伴》,中篇《我的青年时代》、《乡愁》、《一个女人的悲剧》,长篇《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散文集《缅甸小景》,理论著作《文学手册》等。

其中 ,短篇《秋收》、《纺车复活的时候》、《石青嫂子》和长篇《山野》对于战争期间农村社会作了真切的刻画,写得最具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艾芜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创作了反映新的社会现实的作品。

长篇《百炼成钢》是新中国最早反映现代大工业的作品之一。

《南行记续篇》记述了作家重返云南边境的见闻。

还有散文《欧行记》,论文《浪花集》等。

1976年,艾芜重新执笔完成长篇小说《春天的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