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简介
陈洪绶(汉语拼音:Chen Hongshou;1597/1598~1652),中国明代画家。
字章侯,号老莲。
诸暨(今浙江诸暨)人。
卒于山阴。
能诗,工书法,尤善绘画。
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绘画大师,与北方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
秉性孤傲倔强,吞恨而终。
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筮仪象解》等。
其画早年师法蓝瑛,并取法李公麟等,后自成一家。
绘画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竹石、草虫等造诣均深,尤以人物画著称于世。
20岁至绍兴问学于著名学者刘宗周。
崇祯年间(1628~1644)补生员,后应乡试不中,于崇祯十五年至北京捐资为国子监生,召为内廷供奉,不就,后南返。
清兵入浙东,顺治三年(1646)于绍兴入云门寺为僧,自号悔迟、又称老迟。
曾在绍兴、杭州等地卖画。
所作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细劲清圆,晚年人物画造型夸张,有些作品形象变态怪异,以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花鸟、草虫、竹石,勾勒精细,色彩清丽,颇富装饰趣味。
亦用水墨写意法画花卉,笔墨酣畅淋漓。
作品以简洁、洗练的线条和色彩,沉着、含蓄的表现手法,创造了高古奇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画家孤傲倔强的个性。
他的人物画享誉颇高,与明末人物画家崔子忠有“南陈北崔”之称。
他的影响在当时已是“海内传模者数千家”,甚至远播朝鲜和日本。
主要传世绘画作品有《荷花鸳鸯图》、《女仙图》、《升庵簪花图》、《婴戏图》、《梅石图》、《梅石蛱蝶图》(均藏故宫博物院)、《梅花山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荷图》(上海博物馆藏)以及《归去来图》等卷轴画和《九歌图》、《水浒叶子》、《西厢记》、《博古叶子》等木刻版画。
陈洪绶绘画狂怪风格最为突出的表征是:典型的人物造型、独特的图像叙事模式、矛盾疾苦的情感展现理念。
典型的人物造型最突出的表现是头部阔大、躯干敦实,相貌奇崛,凛然可畏。
独特的图像经营模式主要表现:突出荒诞怪异的人物举止、独特的画面经营形式、选取最能突出人物特征的经典瞬间经行塑造、注重叙事情结的展开。
这种风格在其人物画、山水画题材中皆有突出表现,尤其是在人物画中最为突出。
陈洪绶的作品中用线无处不充满着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情趣,鲜明地表现出作品内在的生命力。
因为他对线的独特运用,使陈洪绶开启了中国人物画由中古向近代转型的新境界。
陈洪绶中年时期的作品中的线明显的特点是“易圆以方”,线条的表现犹如在书写“7”字,全是方体,很多线条转折处都是90度生硬的直弯,在作品中大量方折线的运用,展示的效果是惊心夺目的,更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陈洪绶的画不管从章法布局,人物造型,还是勾线设色,都可以找到严谨的法度,应该说他是一个古法相当严谨的人,是把“怪”与“奇”穿插在法度中的完美结合。
他在表现中自由自在,不刻意追求、躲避表现上的“奇”、“怪”,追求画面效果的“出其不意”。
倾尽全力表现了人物造型的几何化、力势感的强烈、动作扭转的夸张、面部处理的丑而怪、比例夸张的奇而骇等几个特点。
晚年,陈洪绶造型更加夸张,表现的人物比例头大身小,各部位形成大幅度的转折扭动,头部、脸部如钟形等特点,造型渊源都可以在民间版画、年画中找到。
民间版画为了便于印刷往往变形将形体扭曲,使得内容的表达适合于一定的画幅,像适合纹样一样既要使内容表达充分,又要使画幅撑满,装饰的意味更加强烈。
陈洪绶的画风原本就简洁明快,无论是对背景的处理和对内容的表现,都及其的简练。
通过对木刻版画的绘制,把对人物的设计、绘制的更加的精炼,对形象的抽象,对布局的考究,对线条的提炼很好的适应了木刻版画的制作要求,满足单色印刷的需要。
在装饰意味上,陈洪绶又将唐宋绘画和民间木刻传统的优点揉合,形成“在人物衣纹上施以花纹”的独特处理方法。
综观陈洪绶在人物画上的成就,壮年时已由“神”人“化”,晚年则更炉火纯青,愈臻化境。
造型怪诞、变形,线条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在“化”境中不断提炼。
直到近代,陈洪绶的作品还受到鲁迅的极力推崇。
鲁迅早在壮年就着手于陈洪绶作品的搜集,晚年还预备把他的版画介绍出来。
这一切,都说明了陈洪绶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光彩熠熠的伟大画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