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埮(中国著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_南京大学_中国科学院_伽玛

陆埮简介

陆埮(1932.2.23-2014.12.3),江苏常熟人,中国著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教育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1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91023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陆埮星”。陆埮长期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十分注重理论与观测相结合,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粒子物理、伽玛射线暴、脉冲星、奇异星和宇宙学等多个方面,提出和发展了多项新理论和新模型,特别是伽玛暴和致密星理论成果有力推动了高能天体物理的发展。陆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陆埮基本资料

中文名:陆埮

外文名:Lu Ya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常熟

出生日期:1932年2月23日

逝世日期:2014年12月3日

职业: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物理系

主要成就:中国伽玛射线暴的奠基人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

代表作品:《从电子到夸克》,《宇宙—物理学的最大研究对象》

陆埮人物生平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2月23日,陆埮出生于苏州常熟县南门外东市河。因为抗战时期,童年生活颇不安定,加之瘦弱多病,小学就断断续续读了上海普育小学、常熟义荘弄小学、大田岸小学和米业小学四所学校。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考上常熟县立初级中学。

1949年9月,考入东吴大学附属高中,父亲在苏州东吴大学教务处任职,全家迁往苏州。

1952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以数学满分、物理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到留苏预备班,3个月后因肺部体检有结核病灶休学回家养病。

1953年,免考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7年毕业。

1958-1978年,从事科研的第一个阶段。期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长春防化学院从事基础课教学11年,在南京电讯仪器厂工作8年多。在这20年中,受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除了在大学从事基础课教学外,还烧过锅炉,干过木匠,科研工作只能是业余的,也是自费的,且往往被批评为“只专不红”或“白专道路”。

1969年9月至1978年4月,由长春防化学院转业到南京电讯仪器厂技术情报室,在那里他创办了《电子技术与数字化》不定期刊物,曾用路坦、季术、麦冲、郑贤波等笔名发表文章介绍频率计产品。北京计量局曾一次就买去128本,此杂志在陆埮调进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才停刊。陆埮在此期间还将国外最新的用“阿伦方差”来表征标准频率引进中国,为此全国频率标准会议特邀他参加该会。

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要是通过培养并带领研究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特别是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和致密星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建立起了一个已有相当知名度的研究小组。

1980年起,就应邀赴美国、欧洲和日本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多次应诺贝尔奖提名委员会邀请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

1981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1984年,陆埮和他的学生研究发现夸克非轻子弱过程对奇异星的径向振荡有非常强的阻尼效应。

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相对比较宽广,包括宇宙学和高能天体物理等方面。随后的研究逐渐集中到高能天体物理上,特别是中子星、奇异星、脉冲星和伽玛暴等方面。

1991年初,他应邀到中国香港 访问半年,结束后自己出钱买回来一台386计算机和24针打印机,并将世界上最新的伽玛射线暴卫星数据人手一份发给所有研究生,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

1994年,与学生韦大明、宋黎明一起提出了脉冲星辐射级联过程的“代参数”概念。

1998年,在研究一些伽玛暴的余辉时,发现它们的环境不是通常认为的星际介质,而是密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星风介质。2000年,这个观点经R.A.Chevalier等人进一步发展,星风模型便成为一个主流模型。

1999年,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可以解释火球膨胀从早期的极端相对论到晚期的非相对论的整个演化过程。凡帕拉基斯(VanParadijs)等人在2000年的“天文和天体物理年评”《Ann.Rev.Astron.&Astrophys.》上撰文以1.5页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这个统一模型。近几年来,我们还进一步详细研究了伽玛暴的多种环境效应、喷流机制、辐射能谱、能源机制以及X射线闪等的性质和规律。

200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同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任南京大学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首任主任。

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会将一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第91023号小行星以陆埮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在天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这颗小行星是在1998年2月23日被发现的,这个日子,正是陆埮的生日。

2014年12月3日11时12分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83岁。

陆埮主要成就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2月23日,陆埮出生于苏州常熟县南门外东市河。因为抗战时期,童年生活颇不安定,加之瘦弱多病,小学就断断续续读了上海普育小学、常熟义荘弄小学、大田岸小学和米业小学四所学校。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考上常熟县立初级中学。

1949年9月,考入东吴大学附属高中,父亲在苏州东吴大学教务处任职,全家迁往苏州。

1952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以数学满分、物理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到留苏预备班,3个月后因肺部体检有结核病灶休学回家养病。

1953年,免考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7年毕业。

1958-1978年,从事科研的第一个阶段。期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长春防化学院从事基础课教学11年,在南京电讯仪器厂工作8年多。在这20年中,受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除了在大学从事基础课教学外,还烧过锅炉,干过木匠,科研工作只能是业余的,也是自费的,且往往被批评为“只专不红”或“白专道路”。

1969年9月至1978年4月,由长春防化学院转业到南京电讯仪器厂技术情报室,在那里他创办了《电子技术与数字化》不定期刊物,曾用路坦、季术、麦冲、郑贤波等笔名发表文章介绍频率计产品。北京计量局曾一次就买去128本,此杂志在陆埮调进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才停刊。陆埮在此期间还将国外最新的用“阿伦方差”来表征标准频率引进中国,为此全国频率标准会议特邀他参加该会。

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要是通过培养并带领研究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特别是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和致密星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建立起了一个已有相当知名度的研究小组。

1980年起,就应邀赴美国、欧洲和日本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多次应诺贝尔奖提名委员会邀请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

1981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1984年,陆埮和他的学生研究发现夸克非轻子弱过程对奇异星的径向振荡有非常强的阻尼效应。

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相对比较宽广,包括宇宙学和高能天体物理等方面。随后的研究逐渐集中到高能天体物理上,特别是中子星、奇异星、脉冲星和伽玛暴等方面。

1991年初,他应邀到中国香港 访问半年,结束后自己出钱买回来一台386计算机和24针打印机,并将世界上最新的伽玛射线暴卫星数据人手一份发给所有研究生,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

1994年,与学生韦大明、宋黎明一起提出了脉冲星辐射级联过程的“代参数”概念。

1998年,在研究一些伽玛暴的余辉时,发现它们的环境不是通常认为的星际介质,而是密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星风介质。2000年,这个观点经R.A.Chevalier等人进一步发展,星风模型便成为一个主流模型。

1999年,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可以解释火球膨胀从早期的极端相对论到晚期的非相对论的整个演化过程。凡帕拉基斯(VanParadijs)等人在2000年的“天文和天体物理年评”《Ann.Rev.Astron.&Astrophys.》上撰文以1.5页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这个统一模型。近几年来,我们还进一步详细研究了伽玛暴的多种环境效应、喷流机制、辐射能谱、能源机制以及X射线闪等的性质和规律。

200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同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任南京大学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首任主任。

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会将一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第91023号小行星以陆埮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在天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这颗小行星是在1998年2月23日被发现的,这个日子,正是陆埮的生日。

2014年12月3日11时12分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83岁。

陆埮社会任职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2月23日,陆埮出生于苏州常熟县南门外东市河。因为抗战时期,童年生活颇不安定,加之瘦弱多病,小学就断断续续读了上海普育小学、常熟义荘弄小学、大田岸小学和米业小学四所学校。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考上常熟县立初级中学。

1949年9月,考入东吴大学附属高中,父亲在苏州东吴大学教务处任职,全家迁往苏州。

1952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以数学满分、物理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到留苏预备班,3个月后因肺部体检有结核病灶休学回家养病。

1953年,免考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7年毕业。

1958-1978年,从事科研的第一个阶段。期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长春防化学院从事基础课教学11年,在南京电讯仪器厂工作8年多。在这20年中,受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除了在大学从事基础课教学外,还烧过锅炉,干过木匠,科研工作只能是业余的,也是自费的,且往往被批评为“只专不红”或“白专道路”。

1969年9月至1978年4月,由长春防化学院转业到南京电讯仪器厂技术情报室,在那里他创办了《电子技术与数字化》不定期刊物,曾用路坦、季术、麦冲、郑贤波等笔名发表文章介绍频率计产品。北京计量局曾一次就买去128本,此杂志在陆埮调进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才停刊。陆埮在此期间还将国外最新的用“阿伦方差”来表征标准频率引进中国,为此全国频率标准会议特邀他参加该会。

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要是通过培养并带领研究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特别是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和致密星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建立起了一个已有相当知名度的研究小组。

1980年起,就应邀赴美国、欧洲和日本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多次应诺贝尔奖提名委员会邀请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

1981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1984年,陆埮和他的学生研究发现夸克非轻子弱过程对奇异星的径向振荡有非常强的阻尼效应。

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相对比较宽广,包括宇宙学和高能天体物理等方面。随后的研究逐渐集中到高能天体物理上,特别是中子星、奇异星、脉冲星和伽玛暴等方面。

1991年初,他应邀到中国香港 访问半年,结束后自己出钱买回来一台386计算机和24针打印机,并将世界上最新的伽玛射线暴卫星数据人手一份发给所有研究生,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

1994年,与学生韦大明、宋黎明一起提出了脉冲星辐射级联过程的“代参数”概念。

1998年,在研究一些伽玛暴的余辉时,发现它们的环境不是通常认为的星际介质,而是密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星风介质。2000年,这个观点经R.A.Chevalier等人进一步发展,星风模型便成为一个主流模型。

1999年,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可以解释火球膨胀从早期的极端相对论到晚期的非相对论的整个演化过程。凡帕拉基斯(VanParadijs)等人在2000年的“天文和天体物理年评”《Ann.Rev.Astron.&Astrophys.》上撰文以1.5页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这个统一模型。近几年来,我们还进一步详细研究了伽玛暴的多种环境效应、喷流机制、辐射能谱、能源机制以及X射线闪等的性质和规律。

200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同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任南京大学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首任主任。

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会将一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第91023号小行星以陆埮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在天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这颗小行星是在1998年2月23日被发现的,这个日子,正是陆埮的生日。

2014年12月3日11时12分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83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