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灭鲁之战(地缘政治学中的怪事_紧邻齐国的鲁国被千里之外的楚国灭了)_楚国_齐国_鲁国

鲁国的灭亡有两个关键的时间点。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发兵攻鲁,将鲁地据为己有,第二年年将鲁国君臣从曲阜迁到边远的莒城。到公元前249年,楚人废黜鲁国末代君主鲁顷公为庶人,鲁国正式亡国。鲁国是战国七雄之外最后一个有影响力的诸侯国,它的灭亡,意义重大,标志着七雄格局的最后成型,也预示着灭国大战高潮的开启。仅过了二十余年,秦灭六国。

楚军在公元前256年就发动了灭鲁之战,并且当年就建功,后面的鲁国早已名存实亡。这六七年里,齐国又在做什么呢?其他诸侯又为何也都悄无声息呢?

极盛时期的齐国。

鲁国亡国时的齐国早已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

三十余年前,齐国达到极盛,秦昭襄王甚至邀请齐湣王并称东西二帝,以别于诸侯,齐国实力可见一斑。齐湣王野心勃勃,积极向外拓展疆土,压燕欺楚,攻灭宋国,结果招来其他诸侯的忌惮。最终在燕国组织的五国伐齐中,齐湣王丢掉了性命,齐国也一度失去了几乎全部的疆土。虽然齐人后来成功复国,但实力大降,自此一蹶不振。

齐襄王时期,齐人吸取齐湣王穷兵黩武的教训,对外政策趋于保守,甚少参加诸侯战争,以免再次惹祸上身。公元前264年,齐王建继位后,齐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持续降低,秦赵长平决战前后,齐人就多次拒绝救援赵国。后来山东诸国多次组织合纵抗秦,齐国始终游离于外。这样近似闭关锁国的齐国已经很难得到他国的尊重,齐国的影响力降到战国以来的最低点。

齐国的衰落令它对周围地区的控制力下降,齐湣王时期的疆土此时只剩下大约一半,恢复旧日疆土尚且乏力,自然对鲁国这样可能的的“新领土”缺乏兴趣。鲁国虽然紧邻齐国,但边境线位于泰沂山脉,地势险要,并不方便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另外两国都在边境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著名的齐长城中很长一段就位于齐鲁边界一线。齐襄王父子时期的齐国进攻不足,防守则有余。相对完善的边界国防体系,令齐人能更坦然地看待鲁国的失陷。即使失去了鲁国这个战略缓冲,齐国仍有足够的底气面对直接接壤的楚国。

齐国几乎亡国。

鲁国在五国伐齐时,小动作不断,齐湣王曾想避难鲁国,结果“鲁君弗内”,间接导致齐湣王惨死。后来齐国复国后之所以有近一半的疆土夺不回来,其中也有鲁国的功劳,例如淮北一带的地盘被鲁楚等国瓜分。事实上鲁国对待齐国心态相当复杂,一直不甘心生存在齐国的阴影下,所以鲁齐之间,从上到下都是存在敌对情绪的。

鲁国被楚国亡国,估计有不少齐人不是恐惧逼近的楚人,而是对鲁人幸灾乐祸。

齐国对楚灭鲁之事始终置身事外,情有可原,奇怪的是其他诸侯也没有对此发声。这在《史记》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只有《鲁周公世家》记载了自家灭亡的过程,其他如《周本纪》《田敬仲完世家》都没相关记载,甚至连《楚世家》都没有记载这项战绩。三十多年前,齐湣王灭宋时,招来了五国伐齐。而这次楚灭了分量更重的鲁国,诸侯为何会这么安静呢?

这个能分走鲁国亡国的流量的大瓜是周王朝亡了。

公元前249年,吕不韦出任秦国相邦,以东周君意图反秦为由派兵占领了东周国,东周国灭。作为周室最后的代表就这样没了,所以也有人会把这一年当做周王朝的最后一年。东周亡国自然也算是个大事件,楚人在这一年废黜鲁君,又巧妙地避开了大热点。

楚人选的这两个时间节点真的很鸡贼。诸侯的目光都放在了秦国和周室身上,鲁国的亡国的就显得无足轻重。鲁国出自周公,最后和周室共存亡,也算对得起周公后裔的身份了。

楚人鸡贼,其他诸侯也都不傻,魏赵韩等国之所以眼睁睁看着楚国占便宜,难说这里面没猫腻。

楚灭鲁之前国际局势中最大的事件无疑是秦赵的长平之战。秦军一战歼灭赵军四十五万,兵围邯郸,最后在楚魏等国的援救下,秦军撤围而去。

此战之后,关东诸国意识到已经难以独力抵抗秦国,要想逃过亡国厄运,必须联合。然而联盟向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齐国日趋保守的态势之下,其他诸侯难以团结。在山东诸侯中,对联盟最急迫的无疑是三晋,由于地理关系,他们承受了秦军最直接的压力。尤其是秦国自奉行远交近攻策略后,秦军全力攻略三晋,放松了南部对楚国的压制。关东诸国三晋之外,实力最强的又是楚国,赵魏韩三国都想将楚国彻底拉上自己的战车。然而尴尬的是,楚国对联盟的态度同样有些暧昧。

楚考烈王继位后,与秦国媾和,暂停了对外战争,重点巩固自己的后方。直到秦军兵围邯郸时,赵国眼看就要亡国,秦国马上要灭掉北方的最大对手,楚国这才不情不愿地出兵救援,然而最后主要出力的还是同属三晋的魏国,楚军只是壮了壮声势。

三晋自然十分希望楚人能既出工又出力,但仅凭唇亡齿寒的道理很难说服拥有广大战略纵深的楚人,必须给点实际的甜头才行,将存在感已经很低的鲁国“送”给楚国无疑是最佳选择。

进入战国时代以来,业已衰落的鲁国更显颓势,在国际上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历次合纵连横战争中,鲁国都没有参与其中。鲁国的低调和它的地理位置格格不入,鲁国居齐楚魏三国交界地带,对于关东诸侯来说,鲁国既可以牵制齐国的侧翼,又能为魏韩等国提供后续支援,实在是块战略要地。如果将鲁国这块土地变成楚地的话,一方面楚国能更好地完成牵制齐国、支援三晋的任务,另一方面给楚国送了人情,同时楚人北上,势必更多地牵扯进北方战局,从而登上三晋的战车。如果是由魏国或者韩国吞并鲁国,则就完全没了意义,既不能增加臂助,还在道义上陷于下风,将鲁国丢给楚国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妙事。

事情的真相很可能是在楚灭鲁之前,就在鲁国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和三晋达成了默契。这一幕很容易让人想到二战前英法两国擅自将捷克卖给德国的故事,相隔千年,如出一辙。公元前247年,楚灭鲁两年后,楚人积极参与了魏国公子魏无忌的合纵。这次联军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不但击退了秦军,还直追到函谷关下,关东诸侯得以再多延续十几年。

《史记》中除了《鲁周公世家》记载了鲁国的最后生涯,《春申君列传》也说了这件事,因为带兵灭鲁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

黄歇在楚考烈王继位的过程中立了大功,因此备受信赖,成为楚国的执政官,还得到了淮北十二县的封地。然而黄歇并非出自大族,在楚国根基不深。所以楚国得到了吞并鲁国的机会后,黄歇立即就鼓动考烈王北征,壮大楚国声势之余,顺便给自己捞取些政治资本,而且他的封地紧邻鲁国,鲁国成为楚地后,也可以为淮北之地提供屏障。

当然,楚人也不会为黄歇的一己私念而妄动兵戈,在国家发展方向上,楚国也是有北上的动力的。

白起攻下半个楚国。

楚国的核心区域本在江汉流域,后来几度迁都,核心圈不断东移。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郢都后,楚人迁都陈县,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一带。这里距离鲁国只有两百多公里,早已不是遥不可及,这让楚国攻取鲁国并实行有效统治成为了可能。如若鲁楚还是相隔千里,楚人才不会浪费自己的兵力财力,去干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莒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莒国位于鲁国之东,与齐国同居胶东半岛,与楚国的距离比鲁国还要遥远。春秋末期,称霸东部的吴国亡于越国,其东部沿海地区陷入无主状态。楚国趁机东扩,将领土扩充到了东海之滨,莒国正是东海沿岸的最北端。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刚刚继位,急于建功,北上攻莒,威胁齐国。虽然势头正盛的楚军顺利占领了莒国,但由于楚都还在长江一线,莒国远离楚人的核心圈。在通讯和交通都极为落后的先秦时期,楚人很难在齐国的威胁下对千里之外的莒地维持有效统治,最后楚国被迫放弃了这块新领地,拱手让给了齐国。

楚国后来又两次迁都。

现在楚人主体北上,不会再重演莒国的闹剧了。

楚国在占领鲁国后,进一步向北扩展了生存空间,为新国都提供了新的屏障。除此之外,在楚人看来,占领鲁国可以宣示楚人的北进策略,放弃了被秦军攻占的旧都,并不触犯秦国的利益,可以暂时避免与秦人的正面冲突。吞鲁对楚人来说,也是一举多得。

齐人对这种结果自然是不高兴的,楚国的蛮横和三晋的沉默,和齐灭宋后诸国的反应对比鲜明。齐人深有被背叛之感,更加不愿意加入抗秦合纵,以不作为表达自己的不满,这种行为无疑削弱了关东的抗秦力量。但对于关东诸侯来说,失去了早无进取之心的齐国,得到之前摇摆不定的楚国,这笔账也不算多亏。

鲁国成为楚地后,逐渐融合为楚国的重要部分。项羽就曾获封鲁公,项羽在分封时就把鲁国旧地划到了他的西楚国里。后来刘邦分封异姓王、同姓王时,鲁地也都划在楚国中,直至汉景帝时期,出于削藩的目的,鲁地这才从楚国摘了出来,成为独立的郡国。所以至少在前期汉人看来,鲁地是属于楚国的,和齐国没有关系,这一点估计也超脱出了很多人的认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