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吴之战(伐吴之战打了一年_诸葛亮明白刘备的苦心:这场仗必须打_我支持)_刘备_荆州_孙权

受演义小说影响,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是坚决反对刘备伐吴的。但是我们遍翻三国史料,连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引用的野史、私史都算上,也找不到诸葛亮劝谏刘备的片言只字,只是在兵败夷陵后,诸葛亮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这番话有两个意思:其一,法正是可以阻止刘备伐吴的。其二,如果刘备伐吴有法正当参谋长,是根本不会打输的。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自然明白刘备伐吴的真实意图,当然更不会反对刘备伐吴,他要做的,就是在大后方做好支援工作。刘备兵败夷陵后仍有再战之心、再战之力,诸葛亮功不可没。

我们细看刘备伐吴的时间线,就会发现其中大有玄机:“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夏六月,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秋八月,收兵还巫。”

从章武元年秋七月到章武二年夏六月决战、秋八月结束战斗,这次战役足足相持了一年之久,刘备兵败之后也没有完全丧失反攻能力:“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如果刘备已经被打得只剩一口气,孙权肯定不会沽名学霸王——他在赤壁之战后就垂涎益州,如果能一鼓作气打到成都,又怎会放着这块到嘴边的肥肉不吃?

在曹丕军事压力下,孙权主动向刘备求和,而刘备当时正在拉肚子,一时半会儿缓不过来,也就借坡下驴恢复了孙刘联盟。被打散的将士陆续归建,江州都督赵云也带着大队人马赶来,刘备原本是想趁着曹丕抄孙权后路的时机再大干一场的——当时吴军主力已经被调往东线,西线比较空虚了:“黄武元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

曹丕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最不适宜的时机出现,可见他根本就不如其父曹操的老谋深算。

刘备六月战败,八月撤回,曹丕九月发兵,大战的双方变成了曹魏与孙吴,看热闹的变成了刘备,孙权为避免腹背受敌,只好拉下脸来跟妹夫讲和:“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

孙刘联盟的恢复,跟诸葛亮一点关系都没有,当时他正在大后方代替刘备稳定军心民心,联盟恢复、刘备病重,他才匆匆赶来:“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

诸葛亮赶到之前,赵云一直陪伴在刘备身边,在这段时间里,刘备既可以整军备战,也可以跟赵云聊很多事情。

刘备八月收兵还巫,次年二月诸葛亮前来接受顾命,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这说明刘备原本没想到自己一病不起,他再战东吴也不需要诸葛亮亲自出马。

刘备伐吴不带诸葛亮,并非因为意见不同,而是诸葛亮另有重任:任何时代的战争,都离不开后勤补给和兵员补充,如果诸葛亮不跟刘备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刘备是不可能把大后方交给他的。

刘备必须伐吴,这是他唯一的选择,连曹魏侍中、关内侯刘晔也看出来了:“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荆州丢失关羽被杀而不发兵复仇,那就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隳军实而长寇仇,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刘备发兵伐吴,既是要给生死部下一个交代,也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果荆州丢了关羽死了而刘备忍气吞声只知在成都享乐,那他跟刘禅和袁绍就没啥区别了。万一能用军事压力迫使孙权屈服,交还荆州一两个郡并释放糜芳士仁潘濬等被迫投降将领,再把范强张达这两个叛徒的首级献上,刘备是可以见好就收的——这样的事情,在建安二十年也不是没发生过:“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建安二十年吕蒙袭取荆州三郡,刘备带了五万人回防,章武元年刘备伐吴,带的也是四万人再加上一些“五谿蛮夷”的部众,也就是五万人左右,可见刘备出征的真实意图并非灭吴,而是想逼迫孙权重修城下之盟。

诸葛亮和刘备都知道,吴蜀开战,曹魏不可能袖手旁观,所以孙刘两家都不可能倾巢出动死磕,谁能在谈判桌上陷于被动,就看曹丕先向谁发动进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曹丕不在汉中开辟第二战场,而是向荆州发起总攻,就是因为荆州是四战之地,跟孙权老巢隔着长江,但却跟曹魏占据的襄樊犬牙交错,从襄樊发兵更方便。

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深谋远虑之人,他们只出动四五万人马,在夷陵一线跟东吴相持经年,与其说是要毕其功于一役,还不如说是为曹魏创造战机——一旦曹魏发兵,孙权必然服软认怂,刘备提啥要求,他都得捏着鼻子答应。

刘备兵败夷陵纯属疏忽大意,他没想到陆逊会突然发起总攻,也没想到自己会败得那么惨,让他在谈判桌上失去了大部分--,最后弄成了“无条件停火”

如果曹丕在吴蜀相持阶段出兵,刘备就会硬气很多,他第一次拒绝孙权求和的时候,就是孙权开出的条件还不能令他满意,如果孙权再“大方”一点,夷陵之战根本就打不起来。

虽然处于战争状态,但是双方的谈判途径一直畅通,这就是诸葛亮不反对刘备伐吴的根本原因:东吴不打是不行的,不收回部分荆州,“隆中对”就成了一张画饼,兴复汉室也会彻底绝望。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可以不要荆州,诸葛亮却不能不要:荆州不但是兴复汉室的战略支撑点,还是诸葛亮的桑梓之地,荆州收回,诸葛亮上坟祭祖都不方便。

伐吴之战持续一年,刘备和诸葛亮羽檄交驰,肯定不止一次沟通过意见,刘备连营七百里,诸葛亮肯定知情,这是一种持久战的安排:并不是要一战灭吴,而是要通过军事威慑达成某种目的。

刘备这种意图,诸葛亮是了然于胸并全力支持的,如果诸葛亮坚决反对伐吴,完全可以借口军粮难以筹措而迫使刘备撤军。

于公于私,诸葛亮都不可能反对刘备伐吴,因为谁都知道,帝王和丞相闹别扭,那是王朝灭亡的前兆。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诸葛亮,既不甘心丢了荆州,也不能让将士寒心,所以他对刘备的伐吴之策只能全力支持而不能有明里暗里的反对。读者诸君请试想一下,如果孙权在刘备的压迫下屈服,对诸葛亮乃至整个蜀汉集团来说,是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如果曹丕早一点出兵,或者刘备的拉肚子治好了,孙权会不会在曹刘两家的挤压下崩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