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怀庆之战(1644年_小小的怀庆之战_为何会影响当时天下大势)_大顺_之战_潼关

1644年的怀庆之战,是李自成的最大失策,是南明弘光朝最好的机会,是清朝多尔衮及时调整战略的转折点。

怀庆战役在历史上并不起眼,在李自成的大顺军与清军的战斗中,前有山海关大战,后有潼关之战,都被称为大顺和大清的国运之战,小小的怀庆之战,似乎无论如何也称不上什么大战。

别被战役的规模欺骗了,怀庆之战决定了当时天下的走势。

怀庆之战,发生在1644年10月,大顺军出兵两万余人东渡黄河,进攻清朝控制的河南怀庆府。

怀庆总兵金玉和领军出战,在柏香镇与大顺军遭遇,金玉和与副将常鼎、参将陈国才阵亡。

随后,大顺军围攻怀庆府城沁阳。

怀庆之战,战役本身最大的意义是击毙了金玉和。他的职务是梅勒额真,也就是副都统,署怀庆总兵,是正二品的武官。

它所带来的变化却远远超过了战役本身。

这是清军入关以来,阵亡的最高级将领,在心理上对多尔衮打击颇大,让他意识到原来大顺军还是有点战斗力的,不像他认为的那么不堪。

于是,他立即调整战略,将原本带兵南下的多铎调回河南,援救怀庆,这一调,完全改变了原本的战略,也改变了天下走势。

在山海关之战被击败后,李自成一路西撤,放弃了北直隶、山西等大片土地,直接退回了陕西。

退回陕西的李自成,已经退无可退,不过清军经过千里追击,也到了强--之末,主力回北京休整,也给了大顺军喘息的机会。

这时候,北京的多尔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做出了两路出兵,同时进攻大顺和南明的决定。

这对李自成其实是个利好消息,因为对手分兵了。

大顺虽然连遭失败,元气却未失,还有数十万兵力,阿济格的人马不超过十万,又是长途奔袭,大顺军以逸待劳,既有主场优势,又有人数优势,绝对可以一战。

以当时八旗的体量,支撑不起一场大的失败,如果能击败陕北阿济格这路清军,将对时局产生重大影响。

往近了说,取胜后李自成可以再次东征,收复失地,威胁北京。往远了说,如果八旗军损失惨重,会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已经归降的地区可能发生起义,投降的明军明将们也可能反叛,产生连锁反应,如果这样,多尔衮可就悬了。

多尔衮派遣多铎领军南下,直扑南京,目标是灭亡南京弘光政权,就时机来看,并不是个好的选择。

对比一下之后第二年多铎攻明的时机可以看出。

1645年,多铎平定中原后,再次领兵东下。这时候弘光政权发生内乱,武昌的左良玉与南京的首辅马士英不和,以“清君侧”为名率大军东征南京,马士英抽调江北四镇的主力在安徽一带与叛军激战,弘光的江北防线顿时空空如也,多铎一路进军,如入无人之境,两个月不到,克扬州,下镇江,兵不血刃占领南京。

如果时间提前一年多,按照多尔衮的方案南下的话,弘光政权在江北防线还拥有数十万的军队,虽然刘良佐、刘泽清之流属于人渣,但高杰、黄得功还是能打一打的,多铎能否顺利拿下南京,则要打一个问号,如果武昌的左良玉再出兵增援,情况或许还会有所变化。

以上是一个方面,对于南明弘光政权来说,怀庆之战的发生,给他们带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机会。

因为怀庆战役,多尔衮立即调整了计划,下令已领军出京的多铎立即停止前进,先救怀庆,再攻西安,清军主力都被吸引到了大顺军那边,后方相当空虚,只有豪格带着少量兵马防守长江一线。明军如果这时候能发动北伐,清军将两面受敌,对兵力捉襟见肘的多尔衮来说,将顾此失彼。

这事实上就是弘光朝最好的历史机遇,那他们为什么没动静呢?因为弘光朝制定的政策是“联虏平寇”

这是个愚蠢的策略,没能看清主要矛盾,认为能凭借政治手段与清朝和平相处,或者是学习南宋偏安江南,导致错失了这样大好的机会,随后不久,弘光政权就遭到了惩罚。

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后,连战连捷,把李自成一路打回了老家陕西,不免得意忘形。狂妄之下,他制定了双拳同时出击的战略,任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北大将军”,统领吴三桂、尚可喜率兵西征,进攻陕北,直取西安。

同时任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领孔有德、耿仲明率兵南下,目标是南京的弘光政权。

是月,我大清世祖章皇帝,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西行讨李自成。复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师下江南。

在多尔衮眼里,只会打败仗的大顺军和不敢打仗的南明军,哪里是我战无不胜的八旗铁军的对手,不出三月,最多半年,全国将尽归我大清。

如果按照这个剧本走,清朝就危险了。

阿济格和多铎两路军队,哪一路也没有单独平定大顺和弘光的实力。

虽然大顺军和明军的战斗力都不如清军,但对清军来说,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人心未附。在战场上,八旗军可以击败对手,但人民普遍存在着抗拒心理。

有人或许认为,可以靠杀戮来进行恐吓,但问题是在两路进军,后方空虚的情况下,如果再背上杀戮的恶名,恐怕连原本占据的地方也要保不住,那些降兵降将,心思可是活络得很,一旦势头不对,立即就会扯旗造反。这点,在清朝数十年的统一战争中不断发生,甚至到了康熙朝三藩之乱时,还不断有投降的明朝将领响应起兵,在后方起义。

对刚入关的清朝来说,两路同时进军,同时挑战两个对手,风险巨大。

但是,怀庆之战的发生,改变了这一切。多尔衮幡然醒悟,急调多铎回师,赶跑了河南的大顺军后,直取潼关,与陕北的阿济格形成两路夹击大顺军之势。

上命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统师南征,值河南奏流贼肆掠怀庆,诏先剿贼河南。

西安的李自成,本来已经统帅二十多万精兵北上增援陕北,走到一半,听说潼关遭受威胁,不得已再回军潼关,最终多铎在红衣大炮的助阵下,攻克了潼关,此战失败后,宣告李自成再也没有了再起的机会,从此一路溃退,直到在九宫山身亡。

更多内容,详见小院的专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