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中国话剧与电影演员、导演_社会活动家)_金山_话剧_屈原

金山简介

金山(1911~1982),中国话剧与电影演员、导演,社会活动家。

原名赵默,字缄可。

祖籍湖南沅陵。

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 ,卒于北京。

商人家庭出身。

1922年入上海教会学校徐汇公学读书,后因顶撞神甫被学校开除。

从此在社会上流浪三年,当过林木场学徒、戏班子杂工、报馆校对。

1931年考入上海税警警官学校,翌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被调到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组织并领导绿波剧团、光光剧社、曦升剧社等演出进步戏剧,还深入沪东地区的工厂组织工人“蓝衣剧社”,以淞声剧社名义演出。

从1935年起,先后和章泯、王莹等创办东方剧社、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四十年代剧社,开始重视、钻研表演、导演艺术的理论与技巧。

这期间参加主演的话剧有《娜拉》、《钦差大臣》、《赛金花》等,并在电影《夜半歌声》、《狂欢之夜》中担任主角,在表演上崭露头角。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金山任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副队长。

从上海出发,辗转千里,演出救亡戏剧。

到武汉后,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文艺组负责戏剧、电影工作。

1939年,组织中国救亡剧团(后改名新中国剧团)经中国香港 、越南,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向南洋华侨进行广泛的抗日宣传,募集资金,影响极其深远。

演出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民族万岁》、《塞上风云》、《马门教授》等,均由金山导演和主演。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脱险归来。

1942年在重庆主演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精湛的演技成功地创造了爱国诗人屈原的舞台形象,在大后方引起轰动。

以后参与筹组了中国艺术剧社,任总干事。

并建立了专用话剧剧场,演出了许多有影响的剧目。

1946年奉命到东北接收伪“满映”电影厂,并编导、拍摄了一部优秀影片《松花江上》。

1949年,金山被调至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任副院长,后兼任总导演。

在剧院,他先后扮演了《保尔·柯察金》中的保尔、《万尼亚舅舅》中的万尼亚、《红色风暴》中的施洋;导演了《上海屋檐下》、《丽人行》、《文成公主》、《李秀成之死》、《于无声处》、《屈原》等剧。

1978年调到中央戏剧学院,次年任院长。

他提出以教学为中心,与科研和演出实践相结合的主张,并以自己丰富的戏剧经验为学生讲课、排戏。

他倡议采取社会方式发展电视剧。

1982年,成立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他兼任主任。

曾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等职务。

金山一生主演和导演的话剧共40多部,主演和导演的电影各5部,创作和改编的话剧、电影剧本15部,还撰写了数十万字有关戏剧、电影的表演、导演艺术论著。

他正确地理解和解决了表演艺术上体验和体现的关系,并在艺术实践中取得了成果。

他还创造性地在话剧、电影的表、导演艺术中吸收、融合了某些传统戏曲的表演方法,这是对话剧民族化的一份贡献。

从40年代主演屈原以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主演和导演的话剧,如《红色风暴》、《文成公主》等,都可以看到他艺术风格中越来越浓厚的民族艺术色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