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国力还依旧强盛 每次打仗为何只出动几万人?对乾隆和国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时期人口多、国力强,为何每次用兵打仗只派几万大军?
清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在翻阅史料的时候,会发现有清一代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用兵,在大军规模上都不大,很少有超过十万的。这和历朝历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凡是打仗动辄数十万,几乎是倾全国之力于一役。就是秦代以后一直到明朝,在用兵规模上都十分庞大,比如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就曾亲率五十万大军征讨也先。
清朝也是以武功建国,但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大军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关外时期,满族人口仅有几十万,这样的情况,自然没有足够的兵丁,只能在质量上痛下功夫。
到了乾隆时期,国家鼎盛,政治、经济、军事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可是我们发现,乾隆朝武功极盛,有十大武功之说。但不管是哪一次用兵,大军的数量不过是三、五万而已。那么,清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清朝是历朝历代中人口最多的,乾隆晚年达到了三亿人口。就是大军数量也不少,从康熙以后一直到咸丰朝,都维持在80万人左右。可以看出,清朝的大军规模并不小,然而,朝廷每次用兵,都不会派出上十万甚至数十万的大军,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其一、凡是用兵必先用八旗
八旗大军的数量一直维持在2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变动都不大。表面看这个数字也较为可观,但了解清朝历史的读者都了解,八旗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驻京八旗,一个是各省驻防八旗。
驻京八旗的人数在10万左右,这支部队是拱卫京畿,维护皇室安全的精锐之师。史料中经常提到的骁骑营、前锋营、火器营、健锐营等等名目,都是驻京八旗。这些部队或驻扎北京城内,或驻扎京郊,皇帝一声令下,马上就能集结。
各省驻防八旗的人数也在10万左右,但较为分散。一般每个省的驻防八旗仅有几千人,那些不太重要的地方只有数百人甚至几十人。这些驻防八旗的主要任务是监视汉人,扼守军事险要,鲜有机会上阵杀敌。
国家如遇兵事,一般情况下是调动驻京八旗,乾隆一朝用兵,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可是驻京八旗的总数不过才10万,不可能全部都出征,所以只能调用其中的几万人。当然,在兵力紧张的情况下,也会调动绿营大军,不过人数不会太多。
绿营大军总数有六十万之多,按说可以调拨兵力的空间很大。但是清统治向来似绿营为干儿子,无论在军备、俸禄上都无法和八旗军相比,况且绿营的成分也较为复杂,整体战斗力不强。
此外,清朝最重军功,上阵杀敌立功这样的好事,能给八旗的绝对不能让绿营分享。还有一点也至关重要,那就是清统治者向来视八旗为国家根本,如果调动大量绿营大军,岂不是让人认为八旗无用吗,从自尊心来说,也是无法接受的。
只不过到了嘉庆朝时,八旗不争气,营伍腐败,将领兵丁贪生怕死,这才不得已大规模起用绿营。在镇压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绿营是绝对的主力。
其二、军费负担过重
清朝和以往的朝代不同,用兵的成本极高。其他王朝用兵国家只要提供粮草、供应军备便可以了,清朝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除了基本的粮草和军备供应,还有很多的财政支出。
清朝用兵制定出了一套战时俸饷制度。以八旗大军为例,大军出征在固定的支出之外,还有出征行装银、出征盐菜银这二大项。
出征行装银是一次性发给的,顺治时期这个数字并不固定。从康熙以后形成定制,规定每个士兵领取15两。15两似乎并不多,但几万人就是几十万两,这就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至于军官,这个数字就更高了,雍正末年西北用兵,规定了军官的行装银数额:大将军5000两、副将军3000两,参赞大臣1000两,营总200两,章京150两,司官120两,笔帖式80两,前锋校、骁骑校、护军校50两。
出征盐菜银也经历了数次的变更,乾隆时期形成定制,规定按月支取,将军每月15两,一般的将领10两到5两不等,士兵3两。如果用兵时间较长,这笔费用则要高达几百万之多。
除了以上这些开支,还有抚恤、恩赐等等,而且用兵打仗同时还有许多随军的工匠、民夫,这些人的数量比大军更多。和其他王朝不同,这些工匠和民夫不是免费征用的。清朝的法律规定,普通百姓需要承担徭役,一般都是修建水利工程、皇家工程之类的,但没有义务到军前效力,如果征用,则要发放工钱。这笔开支十分巨大,没有数百万两绝对下不来。
比如乾隆对大小金川用兵,动用的大军不过五万多人,但这个仗打得十分窝囊,不仅花费的时间长,而且还耗费了上亿两的开支。由此可见,清朝用兵的开支十分巨大,数万人已经不堪重负,更别说是数十万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