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的彭城之战,是刘邦自起兵以来遭到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时间回到2000多年前的彭城,百姓们正在欢呼雀跃地迎接“西楚霸王”率军凯旋。但对项羽而言,此时他恐怕未必能找到“衣锦还乡”的感觉:诸侯联军之前对关中的屠杀、劫掠。使得身为诸侯“纵长”的项羽彻底失去了在关中立足的合法性,加之“三秦”的存在,项羽只能眼睁睁地丢掉关中这块独一无二的形胜之地。
自此,西楚的势力范围便仅仅限于原楚国故地的部分疆域,其面积差不多有34.4万平方公里,这个体量在戏下分封的各路诸侯中算是最大的,但尚不能形成绝对优势。同一时期,刘邦仅在戏下分封后获得的巴、蜀、汉中三地面积,就已达29.5万平方公里。还定三秦之战后,刘邦占据关中,实力大增,在土地和人口方面已对西楚形成压倒性优势。
项羽最初的短期目标,是让西楚成为至少像夏、商那样的诸侯国的仲裁者角色。然项羽很快发现,即便是这个有限的目标,对西楚而言也是奢望。诸侯联军离开关中仅一个月,也就是公元前206年5月,齐地的实力派人物田荣,先后赶跑了“齐王”田都,杀死了“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统一了“三齐”。之后,田荣利用占据巨野泽的彭越打“代理人战争”,不断袭扰西楚北部地区,项羽则命萧公角率兵反击彭越,却被彭越打得大败而归。
田荣起兵三个月后,在汉中蓄势待发的刘邦也兵出陈仓,开始了还定三秦之战。差不多同一时期,赵地的陈余也跟风起兵,赶跑了原来的老搭档“常山王”张耳,进而再次将“代王”赵歇变成自己的傀儡。由此,陈余基本恢复了诸侯入关中前的赵国势力范围。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就在诸侯们纷纷反叛之时,项羽却在这几个月里始终按兵不动,一直到四五个月之后才开始出兵伐齐,这是为何?其实,原因很简单,相对于外部威胁,内政才是项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初在定陶之战中,项梁兵败身死,楚怀王熊心借这个时间差,通过“掺沙子”“拉一个打一个”等权谋手段,大大地稀释了项氏对楚的影响力。
如果不是后来在安阳项羽杀将夺帅,通过兵变重新收回楚军的控制权,后面的历史恐怕也就没有“西楚”这个概念了。通过这段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熊心绝非一个甘于做傀儡的庸碌之辈,而在项梁死后所做的一系列政治操作,也让怀王积累了可观的资源,因此这个义帝只是弱势,绝非无势。
在义帝迁往郴县的途中,项羽通过各种手段,最终说服了吕臣、吕青、陈婴等原本忠于熊心的老臣站在了自己一边,之后,到公元前206年8月,项羽命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一同出兵,截杀熊心。从这次行动的规模看,义帝并非影视剧里所演绎的那样,是个凄惨的“光杆司令”,能让项羽发动三王出兵,说明他手中掌握的武装力量规模肯定不小。
而选择此时动手,也是为了拖到义帝离开西楚的疆域,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政治影响。反观也不难看出,义帝对楚故地的政治影响,已经大到项羽不惜大费周章也必须杀他的地步,甚至对外部危局置之不理。合理推想一下,这种级别的内斗,对任何一个政权都不是件好事,起码短期会导致内部相互猜忌,加剧内耗。此外,项羽杀义帝还给刘邦在山东地区的军事行动,在舆论上赋予了合法性。
最终,义帝被成功除掉。正常情况下,项羽下一步该做的,要么是安抚相关势力促成和解,要么秋后算账、斩草除根,总之需要对西楚九郡加以整合,使之能像一个国家那样运转起来。遗憾的是,项羽当时根本没有这个机会,西北部的赵国暂时尚不为惧,但西面的汉和北面的齐已然成了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摆了一桌饭,却来了两桌客人。
面对这种情况,项羽选择了向北主动进攻齐国。事实上,舍汉攻齐,对项羽而言,是一个非常无奈但也惟一正确的选择。刘邦夺取关中后,实力大增,在基本盘方面已超越西楚。所谓楚强汉弱,亦是个伪命题。此外,汉军此时离楚地距离尚远,且有韩、魏等屏障阻隔,而齐国实力相对较弱,又紧邻楚地。
因此,如果先攻击较弱的齐国,那么一旦有变,项羽尚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可如果反过来,此时去进攻刘邦,那等待项羽的将是一系列关隘险要,以及以逸待劳的汉军。能打成什么样暂且不论,如果此时齐人偷袭彭城,项羽要想顺利脱身、回师救援,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西楚要想摆脱这一战略困局,最关键的在于一个“快”字——如果能赶在刘邦彻底消灭韩、魏等西部屏障前,迅速解决掉齐国,那么后面楚、汉之间的态势将会大为改观。或许也是基于这个考虑,项羽才会亲自出马,将楚军主力尽数压了过去,尽可能地速战速决。
战争初期,楚军在齐地势如破竹,但为了集中兵力速战速决,楚军对齐地选择了攻而不取,只求尽快打垮齐国,以保障西楚北部边境安全。然而,未曾料到的是,齐人在正面战场受挫后,并未放弃抵抗,而是化整为零,以零打碎敲的模式与楚军打起了游击战。一时间,齐地成了困住楚军的泥潭。
与此同时,汉军东出函谷关的行动,则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公元前206年9月,汉军出武关,取道南阳,开始对西楚进行试探性进攻。10月,刘邦率部东出函谷关,相继收降了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此后,刘邦选择步步为营之策,并未急于东进,而是巩固占领区,他本人则重新回师关中,将都城从南郑迁往栎阳。
同时,派兵肃清陇西、北地等北部地区的三秦残余力量,之后开始积极修复这一地区的长城和其他边防设施,以防匈奴乘虚而入。为了尽快完成战前准备,刘邦采取了“施恩德,赐民爵”这样的政策——笔者推测,这很类似于长平之战时,秦王稷对参与后勤保障的平民每人赐爵一级的政策。公元前205年3月,在一切准备妥当后,刘邦率兵自临晋东渡黄河,先后受降西魏王豹、殷王司马印。之后,从平阴津南渡黄河,抵达洛阳,之后昭告天下诸侯,共同讨伐楚国。而此时的项羽,正在齐地忙着“打地鼠”呢!
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亲率诸侯联军56万,向彭城开进。刘邦命萧何镇守栎阳,并总揽后勤,借助渭水、黄河及周边运河,以水路向前方输送补给;韩信负责继续围攻废丘之章邯;曹参、周勃、樊哙、灌婴及赵军等部为进攻彭城之北路的纵队,由朝歌经定陶、胡陵,出萧县、彭城;薛欧、王吸、王陵为南路纵队,由宛经叶县、阳夏,出彭城;刘邦亲率夏侯婴、卢绾、靳歙、司马欣、董翳和殷王司马印、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信、魏王豹等诸侯军为中路纵队,由洛阳经雍丘、睢阳出彭城,张良为军师,陈平为参乘。此外,彭越率军3万作为策应,袭扰梁地,掩护汉军侧翼。
刘邦的部署看似声势浩大,其实却存在一个极大隐患——联盟过于庞杂。关于56万这个兵力数字,有些观点认为很有水分,对此,我们不做细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汉军的参战兵力肯定非常庞大,因为刘邦本来是准备把这一仗当做一统天下的最后一战来打,因此必然会倾注全力。
从此前的战例看,无论是长平之战还是后来的秦灭楚之战,以及后世汉武帝时期卫青所指挥的河西之战,其用兵规模同样都非常庞大,因此可以推断,先秦时代,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军制,完全可以应付大兵团作战。汉军既然继承秦制,组织大规模军队作战显然没有问题。然而,大量盟友的加入,却使汉军的指挥体系变得复杂起来。
从刘邦的部署上,我们可以发现,司马欣、董翳和殷王司马印、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信、魏王豹等诸侯王,都被编入了刘邦亲自指挥的这一路,显然,他对这些诸侯王其实并不放心,只有把这些“墙头草”统统放在自己身边看着,才能保险一点。这就说明,刘邦将这些诸侯王拉入联盟,主要还是基于政治考虑,而不是为了弥补力量不足。
如此一来,就只能牺牲掉指挥和情报的效率。人家毕竟是“王”,而不是汉军部将,因此就不能按照正常情况纳入汉军的指挥和情报体系。此外,各部部署也不能光考虑战斗需要,还必须考虑各诸侯王之间的利益平衡。
战国中后期,苏秦、公孙衍都曾试图合纵抗秦,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源,任何联盟都逃不出一条定律:联盟的运转效率和稳定性,与其规模成反比。成员越多,利益构成越复杂,协调越困难,对立面以连横手段破解联盟的难度也就越低……直到如今,欧盟依旧是世界上几个主要政治经济体中运行效率最低的一个,其道理就在于此。
由于兵力空虚,彭城毫无悬念地被联军攻破。此时正在齐地作战的项羽,一下子陷入到空前的危机之中。由于此前根本没来得及整合西楚九郡,彭城夫守后,其他地区随即陷入失控状态。也就是说,此时的楚军其实已沦为一支没有根据地的孤军,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诸侯王选择站到刘邦一边,西楚的政治孤立也会越来越严重。
在笔者看来,其实彭城一战才是最能显现项羽军事素养的一战。面对这种空前的危局,这个当时只有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都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和大胆——项羽的应对方案是甩开楚军大部队,亲率3万骑兵南下,直击刘邦中军。
西楚骑兵在经过长途奔袭后,以最快的速度撕开了汉军在北路的防线,当时刘邦所在的中路兵马多驻扎在萧县。楚军乘夜色运动到汉军侧翼,在天刚刚放亮时,即对汉军发动了突袭。之所以选择天亮后突袭,是因为这个时间点既保证了进攻的突然性,也可以获得较好的能见度,便于指挥协同。
类似的长途快速奔袭,在此前关于楚军的战斗记载中并未出现过。合理推测一下,这可能是因为在巨鹿之战后楚军收编了大量秦军的缘故,如果这一推论成立的话,先前王离所率20万九原秦军的残部,或许就在其中。当然,真实情况如何,我们依旧不得而知。
言归正传。汉军一方指挥、情报体系迟缓、混乱的劣势,在突袭中暴露无遗。庞杂的盟友关系,给楚军提供了大量便于穿插的间隙,而面对突然而至的楚军,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这些“盟友”们又统统选择了自保,纷纷脱离汉军指挥,各自逃遁,有限的道路、桥梁上挤满了各式各样的队伍,与后续前来增援的汉军堵在一块……
经过一上午战斗,汉军全线崩溃,士卒自相踩踏,死伤惨重。刘邦的父亲和王后,也为楚军所俘虏。先前气势如虹的诸侯盟军,一夜间纷纷背汉投楚。按照《史记》记载,在汉军战败后,楚军追击刘邦的过程中,突遇一场罕见的大风,因而放弃了追赶,使得刘邦侥幸逃生。对此,我们无法证实,但如果不考虑这个过于玄幻的说法。
反倒可以体现出项羽的冷静和聪明。刘邦进攻彭城,在本质上和曹操在官渡之战后进攻孙刘联军一样,都属于战略冒进,赢了当然好,输了也不会动摇其根基。之前楚军的胜利,一方面归根于轻兵奇袭的战术,另一方面也是刘邦自身懈怠及一票杂牌军的拖累,但归根结底,楚军终归不过3万,继续向西追击,会面临大量不确定因素,此时见好就收,其实是非常明智的。当然,这对于项羽和刘邦而言,不过只是一个开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