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岳飞和岳家军的印象与相关知识,可能大多都来自评书演义《说岳全传》及以其为基础衍生出的各类小说、影视剧、游戏。在这些作品中,岳家军无一例外均被描述成南宋初年宋军中规模最大、战力最强的存在。不论多么艰巨的任务,似乎只要岳家军出马,定可一战成功。而与之相比,其余宋军各部的表现则多少有些不堪。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岳家军真如小说游戏里展现的那样,是南宋初年宋军战力最强的存在吗?
决定一支部队战斗力的方面有很多,抛开人力无法左右的天时地利等因素,能够对部队强弱产生重要影响的,莫过于规模、战斗意志和技战术水平,而战绩和历史评价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部队战斗力的高低。
因此,我们不妨从这几个方面来入手,探讨一下岳家军的成色究竟有几何。
我们先说岳家军的规模。
不论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哪怕是到了信息化主导战争的今天,部队的规模至始至终都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然,古今中外各路兵圣战神也不会将“多多益善”“集中优势兵力”等原则奉为圭臬。
自建炎三年(1129年)岳飞出任东京留守司统制官,开始独立成军后,“岳家军”最初的人数始终徘徊在一万上下,直到绍兴五年(1135年)击破杨幺起义军后,“得壮丁五、六万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0)后,岳家军由此飞速扩充,并在随后一年之内发展到近十万人的规模。
此后到岳飞被罢去兵权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家军虽也几番吸纳新生力量,但由于连年征战带来的消耗,其规模还是基本上维持在十万人左右。关于这一点,现存史料的记载较为一致,如:“故少保岳飞顷提十万之众,留屯沔、鄂”(《鄂国金佗续编》卷14);“飞提重兵十余万”(《中兴小纪》卷29)。
绍兴六年,宋廷出于战事安排,正式建立行营护军体制。此时韩世忠的行营前护军兵力八万,张俊的行营中护军兵力八万,刘光世的行营左护军兵力五万二千,吴玠的行营右护军兵力七万。此外,杨沂中统率的殿前司兵马三万,刘錡麾下的八字军余部二万。相较之下,岳家军(正式官称为行营后护军)十万人的规模毫无疑问是宋廷官军诸部中人数最多的。因而从数量上讲,岳家军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宋初第一军。
说完数量,再说说质量。
俗话说人多了队伍难带,一支拥有十万人的大军如果不能有效统御,人数再多也无非是乌合之众。但偏偏岳飞是个统兵带兵的奇才,在他手下,这样一支将士出身五花八门、且分成12支不同部队的“杂牌军”,竟被锻造成一支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
首先,岳飞对于官兵的日常训练是极为严格,甚至是严苛的。
史籍记载他“止兵休舍,辄课其艺,暇日尤详,至过门不入”(《鄂国金佗续编》卷9)。也就是说,岳飞从不允许官兵放羊,只要有时间,就会组织大家进行训练,甚至对此专注到路过家门也不入,颇有大禹之风。
在训练中,大小将士“如注坡、跳壕等艺,皆披重铠,精熟安习”(《鄂国金佗续编》卷9),平日训练时跳壕、爬坡、冲锋一类的基本技艺,将士们都要按实战标准全身披挂进行。这样在真正战斗时,大家就不会因为有了装备的负累而变弱,从而保证了战斗力。
其次,岳飞极其注重官兵的纪律养成。
那句著名的“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续资治通鉴》)便是对此的最好写照。大军每到一地,他“必自从十数骑周遭巡历,惟恐有一不如纪律者”“取人一钱者,必斩”(《独醒杂志》)。
在严格的纪律约束下,岳家军养成了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军风,战时上下齐心,绝无闻令而不动、见难而退者,“屡以是破贼锋”(《鄂国金佗续编》卷4》)。相比之下,刘光世军“贪财好色,沈酣酒色,不恤国事”(《朱文公文集》),张俊所部“平居无事,未尝阅习,其甚至于白昼杀人,而夺其财”(《三朝北盟会编》)。因而他二人的军队在面对金军时无不是兵败如山倒,难堪大用,“百姓之心皆失所望”(《三朝北盟会编》)。
再次,岳飞虽为大将,每战必身先士卒。
后来孝宗在为其议定谥号时,也不无感慨地称赞他“临战亲冒矢石,为士卒先……则不知有其身。”(《武穆谥议》)。俗话说,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打仗的时候作为指挥官,最应该喊的就是跟我上,而不是给我冲。有了这样模范的领导,岳家军在战场上就好比出笼的猛虎,人人奋勇向前,无往而不胜。
即便是与岳飞齐名、并称“韩岳”的韩世忠,其麾下除背嵬军、前军、中军尚称精锐外,其余诸部在战时也不过“务求自保”(《续资治通鉴》)而已。
严格的训练、良好的纪律养成,再加上官兵齐心的战斗意志,足以让官兵来源良莠不齐的岳家军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劲旅。纵观与其同时期的宋军其余各部,吴玠、吴璘擅长防守,韩世忠擅长伏击与水战,杨沂中、王德擅长冲阵,各有所长却也各有不足。
吴家军在野战中虽有剡湾之捷,亦有德顺大败,总的来说守有余而攻不足,未能拓展宋军在陕西的空间;韩家军有大仪镇的辉煌胜利,却也在淮阳军(今江苏睢宁)以多打少(三万对六千)而不克,甚至在一度攻入城内的情况下被逐出。
韩世忠被罢去兵权前的最后一战,韩家军又在濠州城下无功而返,其攻坚能力之孱弱显露无遗。而刘錡部尽管在顺昌之役威震天下,然其一生军功也就这一仗。后来完颜亮南侵,被给予厚望的刘錡败退江南,名望顿时一落千丈。
反观岳家军,论野战,他们曾以劣势兵力直面金军第一名将完颜宗弼(兀术)麾下的女真铁骑,竟连续取得郾城、颖昌两场大捷,团灭金军最引以为傲的“铁浮屠”(人马皆披重甲的骑兵部队),杀得一向以血槽长、结实抗揍著称的宗弼痛哭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鄂国金佗稡编》卷8)杨再兴部三百骑虽在小商桥全军覆没,但他们杀死敌军两千余人,这种高达1:7的战损比,在两宋三百年的对外战争中不仅空前,更是绝后。
论攻坚,收复襄阳六郡时,岳飞以两万八千人对阵李成的九万金(伪)齐联军,前后七战七捷,杀得李成当了“光杆司令”。正因如此,岳家军将士在当时就被誉为“无一不当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
或许有人会觉得,那些宋人的评价无非是给自己的军队贴金,那么老对头金国人那句“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说郛》卷18),以及在被屡次暴打后发出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鄂国金佗粹编》)的哀嚎,则足以证明岳家军的表现不仅征服了自己人,也打心里征服了敌人。
不仅如此,本来对岳飞抱有极大的成见兵部侍郎张宗元,在视察完岳家军的营垒后,当即对朝廷上奏说岳家军“将帅辑和,军旅精锐。上则秉朝廷命令,人怀忠孝,下则训习武技,众智而勇。”(《鄂国金佗稡编》)
讲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应该可以得出结论了:岳家军在南宋初年,称得上战功最著、军事素养最高。
在当时的内外战争中,它作为宋军核心和顶梁柱的角色是毋庸置疑的。尽管评书小说中或多或少对岳家军的战斗力有夸大和渲染的成分,但这种艺术加工是有其相应历史根据的。我们绝不能因为后世的演义,而否认这支铁血强军的历史地位。
时过境迁,昔日曾与其同台竞技的韩家军、吴家军、女真铁骑等劲旅早已被人们淡忘,然而只有岳家军流传千古、独享盛名。这恐怕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