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冯·劳厄简介
马克斯·冯·劳厄(Max von Laue ;1879~1960),德国物理学家。
X射线晶体分析的先驱。
生于柯布伦茨附近的普法芬多夫,卒于柏林。
劳厄先后就读于斯特拉斯堡、格丁根、慕尼黑和柏林几所大学。
1904年在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留校做M.普朗克的助教。
1909年到慕尼黑大学任教。
他认为X 射线是电磁波。
1912年他用X 射线照射晶体法研究固体结构,在照相底片上观察到有规则的斑点群。
这个衍射实验既揭示了晶体的原子结构,又确证了X射线的波性质。
劳厄随后从光的三维衍射理论出发,以几何观点完成了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结果。
1931年完成了X射线的“动力学理论”。
劳厄的这项工作为证实电子的波动性奠定了基础,对此后的物理学发展作出贡献,因此获得19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劳厄写成第一本阐述爱因斯坦理论的专著《相对性原理》,阐明了新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和以接近于光速的速度运动物体的运动,为爱因斯坦的理论赢得更多的支持。
劳厄从1912年起先后在苏黎世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1919年回到柏林大学任物理学教授。
在柏林期间,劳厄成为德国物理学界的权威之一,曾担任德国物理学会会长。
劳厄为人正直,在纳粹统治时期坚决维护科学和尊严,反对法西斯迫害科学家的行为。
1945年德国投降后,劳厄返回德国,定居于格丁根。
为重建德国物理学会和将威廉皇家学会改建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作出重大努力。
1951年劳厄被选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哈伯研究所所长,以72岁高龄重返曾居住多年的柏林。
此后,他致力于相对论、电动力学、超导理论等方面的工作,并重行修订了《相对性原理》一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