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埃伦费斯特(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_斯特_保罗_量子论

保罗·埃伦费斯特简介

保罗·埃伦费斯特(Paul Ehrenfest ;1880~1933),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

生于维也纳,卒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1899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1904年在 L.玻耳兹曼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

1912年 H.A.洛伦兹退休时,由A.爱因斯坦推荐到莱顿大学继任洛伦兹的职位。

埃伦费斯特在1911年应《数学物理百科全书》主编 F.克莱因之约,和阿凡娜 斯耶娃合写了著名的 《力学的统计方法概念之基础》,他们明确地提出这个理论的逻辑结构,阐明了当时统计力学中还存在着的若干概念上的模糊和矛盾,清晰地指出 各态历经假设在阐释时间平均和 系综平均之间的关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许多数学家对此问题的注意。

他们还列举出真正建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基础所必需的一系列有待证明的定理。

在 M.普朗克发表量子论以后, 埃伦费斯特是首先注意到量子的特殊意义的科学家之一。

他在1911年就指出早期量子论的主要特点,并且严格证明了如果空腔中的黑体辐射能量是有限的话,则电磁振动的能量只能不连续地改变。

这就看出对于黑体辐射普朗克量子假说不仅是充分的,而且是必要的。

他还证明对一个谐振子来说,唯一可以量子化的变量是能量与频率之比 E/ ν。

当足够缓慢地也就是绝热地改变决定频率的那些参数,唯有 E/ ν不变。

后来他发展了这个只适用于谐振子的结果,证明了每个周期运动在其参数的绝热(缓慢)变化下都具有一个不变的量—— 一个周期中的平均能量和频率之比。

在旧量子论的发展处于困难时(当时连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这些定律都受到怀疑), 埃伦费斯特的绝热定理对旧量子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埃伦费斯特留下有几十册笔记,其中记录了他从中学时代起直到逝世向自己提出的问题。

他在科学讨论会上经常提出一些使人为难的问题,有时会被认为是愚蠢而引起一阵笑声;但他从不退却,直到他弄清了(也使报告人和听众弄清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他逝世前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许多关于 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和数学方面的带根本性的问题,只有他才会提出这些被别人认为难于理解甚至是毫无意义的问题。

但是 W.泡利不这样看待,不久就在一篇论文中认真地讨论了其中的几个问题。

埃伦费斯特为人诚恳,富于感情,思想敏锐,才华出众,是当时国际物理学界领袖人物们的畏友,得到他们的尊敬。

他坦率、平易而有独立的见解。

但是他接替洛伦兹担任莱顿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之后,从他和爱因斯坦的通信中,又表露出他的自卑。

虽然他的学生G.E.乌伦贝克等人多少年后都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学识渊博而循循善诱的老师,而他却从未摆脱受 任初期的这种自卑心理。

这大概是由于他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因而时有抑郁之感。

在希特勒攫取德国政权之后犹太人备受迫害的恶劣政治气候中,他终于如爱因斯坦所说,未能摆脱每一个有良心的年满50岁的教授一定会遇到的危机,在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