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弗朗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_李斯特_弗朗_匈牙利

李斯特·弗朗兹简介

李斯特·弗朗兹(Liszt Ferenc ;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

李斯特·弗朗兹生平

1811年10月22日李斯特·弗朗兹生于匈牙利西部肖普朗的莱丁村。父亲李斯特·亚当在埃斯泰尔哈济亲王的莱丁牧场任职。亲王爱好音乐,拥有一个较好的乐队;亚当会奏多种乐器,也会作曲。李斯特·弗朗兹自小就生活在优越的音乐环境里,其音乐才能很早就被发现,并得到精心培育。李斯特·弗朗兹9岁便登台演奏,1821年由3个贵族共同捐赠供他赴维也纳深造的用费,从著名的钢琴教师C.车尔尼学钢琴,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从A.萨列里学习作曲理论。使李斯特·弗朗兹毕生难忘的是L.van贝多芬出席了他的第2次音乐会,并上台亲吻了这个12岁的小钢琴家,以示赞赏。1823年李斯特·弗朗兹接受车尔尼的建议到巴黎投考音乐学院继续深造,院长L.凯鲁比尼以不招收外国学生为理由不予录取。后从师于住在巴黎的捷克著名音乐理论家A.雷哈和意大利歌剧院指挥、轻歌剧作曲家F.帕埃尔。1824年3月8日李斯特·弗朗兹在巴黎首演,一举成名。1825年先后两度在法国和英国演出,当年7月在英皇乔治四世面前演奏,使其声誉达到高潮。同时,李斯特·弗朗兹创作了一些钢琴曲和1部歌剧《城堡的爱情》,初露创作才华。不久他的父亲去世,16岁的李斯特·弗朗兹挑起一家的生活担子,以教授钢琴为生。为寻求人生真理,李斯特·弗朗兹发奋读书,接触各种社会思潮。1830年7月革命爆发,使李斯特·弗朗兹受到鼓舞,写出了《革命交响曲》大纲,从此更接近积极浪漫主义。李斯特·弗朗兹在思想上接受H.de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与宗教社会主义者A.de拉默奈神父结下终生的友谊,成为乔治·桑、H.海涅、V.雨果、E.德拉克罗瓦等浪漫主义大师们的文艺沙龙的成员,并受到H.柏辽兹、F.F.肖邦的直接影响。尤其是1831年3月观看了意大利小提琴家N.帕格尼尼的演出,深受启发,刻苦钻研把小提琴技巧运用到钢琴技巧上去,创作了《帕格尼尼练习曲》。同时李斯特·弗朗兹的钢琴演奏技艺日臻成熟。1834年,李斯特·弗朗兹创作了表现里昂工人起义的钢琴曲《里昂》。1837年3月13 日与钢琴家S.塔尔贝格比赛获胜,声誉大增。1834年李斯特·弗朗兹结识了艾古勒特的达古尔伯爵夫人,不久便与她恋爱同居。1835~1836年李斯特·弗朗兹旅居日内瓦,曾在日内瓦音乐学院任教。1837年李斯特·弗朗兹游历意大利,创作了用民歌音调描写当地景色的钢琴曲《旅行者画册》。1839年多瑙河水灾,李斯特·弗朗兹赴维也纳为赈济祖国难民义演。此后开始到各国旅行演奏。

李斯特·弗朗兹的旅行演奏生活历时十载,足迹遍布匈、奥、德、法、英、罗、俄等国,大都获得成功。在祖国匈牙利被人们当作民族英雄,受到隆重款待。这一时期李斯特·弗朗兹创作了一些爱国主义的作品,如《匈牙利英雄进行曲》、《匈牙利风暴进行曲》,编写了民歌集《匈牙利民族曲调》,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著名的第1、第2首《匈牙利狂想曲》,以及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男声合唱《铁匠》、《士兵》、《农夫》、《水手》等。同时为了演出的需要,还创作了一大批钢琴改编曲,其中以《魔王》、《拉科齐进行曲》等为代表。在这期间他又热心于社会文化、福利、慈善事业,如为在波恩建造贝多芬纪念碑和在莱比锡建造巴赫纪念碑,以及修建科隆大教堂等捐款,多次为穷人和养老院义演等。1844年李斯特·弗朗兹同达古尔伯爵夫人的关系破裂。1847年同萨恩-维特根斯泰因侯爵夫人卡罗琳同居。

1848年李斯特·弗朗兹接受卡罗琳的劝告结束长期的旅行演奏生活,选择德国魏玛定居,从事创作,并任魏玛宫廷乐长兼剧院指挥。这时欧洲各地革命相继爆发,李斯特·弗朗兹同情和支持这场革命,创作了《匈牙利康塔塔》和《工人大合唱》。1849年匈牙利革命失败后,李斯特·弗朗兹沉痛地写了钢琴曲《送葬的行列》,1854年写了交响诗《英雄的葬礼》以悼念革命烈士。李斯特·弗朗兹每季要指挥演出一部新歌剧,并经常举办音乐会,大力推荐古典作品以及青年作曲家的作品。李斯特·弗朗兹在逐渐掌握管弦乐写作技巧的同时,首创了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一共写了12首这类体裁的作品(晚年才写最后的第13首)。这个时期李斯特还创作了其他重要作品,如两首带合唱的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第1和第2钢琴协奏曲,13首《匈牙利狂想曲》,《b小调奏鸣曲》等钢琴曲和抒情歌曲多首。此外,作为音乐评论家,李斯特·弗朗兹撰写了一系列音乐评论文章,如《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罗伯特·舒曼》等。李斯特·弗朗兹还组织全德音乐家协会,使魏玛成为新德意志乐派(亦称魏玛乐派)的活动中心。这是他事业上尤其是创作上的黄金时期。可是由于门户之见,1858年李斯特·弗朗兹指挥上演他的学生P.科内利乌斯的歌剧《巴格达的理发师》时,遭到了非难。1860年李斯特·弗朗兹和R.瓦格纳一起受到报纸上的攻击,加上他的幼子夭折,以及未能与卡罗琳正式结婚等一连串的挫折,使他在1861年辞职,去了罗马。

1861年,李斯特·弗朗兹到了罗马,受到教皇的接见。他的思想开始消沉,向宗教寻求寄托。1862年李斯特·弗朗兹进了修道院,1865年以后,开始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1862年,李斯特·弗朗兹用整年时间创作了宗教传奇故事的清唱剧《圣伊丽莎白传奇》。1866年创作了大型清唱剧《耶稣基督》。1867年奥匈帝国建立,为庆祝奥皇兼任匈王,李斯特·弗朗兹被推荐写了《加冕弥撒曲》。但他思想苦闷,离不开社会生活和音乐活动,终于在1869年不顾卡罗琳的反对,毅然返回魏玛。

此后李斯特·弗朗兹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魏玛,三分之一时间在布达佩斯,其余时间回罗马。在魏玛重组全德音协,接待来自各国的青年钢琴家,免费教学。1875年他李斯特·弗朗兹在匈牙利筹办、建成第1所音乐学院,担任首届校委会主席,并亲自教授钢琴。此外对各国的青年作曲家倍加爱护和支持,如捷克的B.斯美塔纳和挪威的E.格里格等,都曾得到他的帮助。李斯特·弗朗兹晚年心境孤独,作品内容和风格因而改变,没有写出象前期那样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1886年7月下旬李斯特·弗朗兹赴拜罗伊特参加瓦格纳的音乐节时染上肺炎,7月31日逝世,葬于拜罗伊特。

艺术观与创作

李斯特·弗朗兹的世界观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一生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晚年又皈依宗教,但民主精神和爱国思想还是占主导地位。李斯特·弗朗兹的进步的艺术观,在他的《论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中,尤其是美学名著《论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以及大量的书信中得到了阐述。李斯特·弗朗兹肯定艺术的社会作用和艺术家的地位与责任。对艺术创作他主张崇高的思想内容和生动丰富的形象相结合。为了使广大听众了解作者意图和作品内容,他赞成并提倡标题音乐。李斯特·弗朗兹认为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是不断发展的,革命是艺术前进的动力;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形式主义和保守观点。他主张创作应有民族特点,作家应重视民间音乐,在那里可找到生活和音乐的丰富滋养。李斯特·弗朗兹一生致力于发展匈牙利民族音乐,写了论文《论吉卜赛人的音乐》;虽然限于历史条件,他在此文中尚未弄清吉卜赛音乐和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区别,但从两者的联系上已指出后者的某些特征。李斯特·弗朗兹创作了不少富有民族风格的作品,例如他的许多匈牙利狂想曲,就是在这方面进行艺术探索的珍贵成果。

李斯特·弗朗兹的创作领域主要是钢琴音乐和交响音乐,他的声乐作品如抒情歌曲和大型清唱剧等仅居次要地位。李斯特·弗朗兹在音乐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首创交响诗体裁。他认为交响乐经过100年来的发展,应该有所创新。李斯特·弗朗兹主张以文学诗歌的内容来决定乐曲的构思,他赞赏柏辽兹的主导动机(亦称“固定乐思”)和F.门德尔松的单乐章的标题序曲,将这些原则运用到他的交响诗中并加以发展,即根据内容需要,采用单一主题贯穿、变形的发展手法和以灵活的奏鸣曲式的单乐章来代替传统交响乐的性格不同、主题各异的4个乐章。在他所写的13首交响诗中,大半是根据著名诗歌、戏剧或绘画等各种文艺作品的题材加以创作的。其主人公的命运大都是生前受苦、身后荣耀,充满人道主义的精神。李斯特·弗朗兹的旋律常用变化音,显示了他的独特个性。他大胆发展了和声手法,用三度关系的转调扩展了功能网;他的配器富于色彩性,大大丰富了管弦乐的表现力。李斯特·弗朗兹的交响诗对后世作曲家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前奏曲》,以及《塔索》、《英雄的葬礼》、《匈奴之战》、《哈姆雷特》等。

李斯特·弗朗兹的钢琴演奏艺术和钢琴音乐创作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演奏方面,李斯特·弗朗兹从小受到系统、严格的训练,又经不断的实践,善于吸收前人经验,大胆创新,形成一套特有的技巧,如准确的大跳、双手八度交错半音进行(称“李斯特八度”)、快速轮指、高音区快速装饰奏法、踏板的巧妙运用等。他把钢琴当作乐队来使用,形成一种热情、诗意、辉煌、奔放的风格,开创了钢琴独奏会和背谱演奏的先例。他的钢琴作品和他的演奏风格是一致的(除晚年一些作品)。李斯特·弗朗兹的《高级技巧练习曲》以技巧艰深、形象鲜明而著称。他的钢琴音乐中,以激情和诗意见长的有《但丁奏鸣曲》、《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爱之梦》等;以悲壮奋发的革命豪情著称的有《里昂》、《送葬的行列》等;雄劲刚健的有《第一钢琴协奏曲》;思想深刻并富于强烈戏剧性的有《b小调钢琴奏鸣曲》;最富民族民间特色的则是《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首运用民间的募兵舞曲最为典型。他晚年的作品则反映出对新技巧的探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