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如何规定的,“末伏”应该如何养生。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公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之间,持续三十天或者四十天,入伏后,全国多数地区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那么三伏天是如何规定的呢?
三伏天的由来相当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汉书·郊祀志注》中又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可见“三伏天”之说,是从久远的历史中一步步走来的,它承载着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和自然人文。
《阴阳书·历法》记载:“候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意思是从夏至开始往后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这个说法成为后来推算三伏天所采纳的依据。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阶段,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都代表高温极端天气。古人之所以将一年中极热天称“暑”,同时有找出一个“伏”字与之搭配,除了文化含义外,还有一重目的是出于养生的考虑。今天是2022年8月15日,我们正式迈入“三伏天”的“末伏”阶段,虽然已经过了立秋节气,但气温一点下降的迹象都没有,秋老虎依旧肆虐。那么末伏应该如何养生呢?
末伏时期,温度高、湿度大,湿热交蒸,湿热邪气一旦入体,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症状,因此末伏清补,以健脾益气为主。应少吃辛辣食物,适当多吃酸,适当补充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适量多吃去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例如芡实、山药、小米,扁豆、豇豆、红小豆等豆类,都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伏天天气炎热,消化系统不佳的老人与小孩可以喝荷叶绿豆粥,既能清热解暑,还能和中养胃;伏天湿热严重,大量出汗,可以喝薏米红豆粥,达到祛湿健脾的效果;伏天胃口不佳的人可以试试山楂冰粥,山楂有消脂开胃的效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