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中国最著名的大戏院,迁址后的这十年是如何发展和建立自己品牌的?如何对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尤其是国粹京剧的弘扬做出贡献的?又将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老一代和新一代的观众?
“从第一年就没让它欠过债”
赵洪涛:新建成的长安大戏院,当时就是个戏园子,只能定位在戏曲演出上。上面的经营思路是“以丰补欠”,也就是用长安的餐饮娱乐收入来补戏院这部分的亏损,但我这个人较劲,而且挺大一老爷们儿伸手跟人家要钱也别扭,所以就在管理经营方面绞尽脑汁,结果长安大戏院从第一年就没让它欠过。
黄教授:我70多岁了,打从小就跟着家里人去戏园子看戏。十年前,政府决定扩建改造西单,要搬迁长安戏院。记得那时候争议挺大的。很多老戏迷不愿意让长安搬,因为几十年在那里有感情了。以前的老戏园子气氛自然,有生活气息,新的长安大戏院太富丽堂皇了,最开始都不敢进去。但看戏条件确实比以前强多了,座位舒服多了,音响效果也好多了,氛围也不一样了。
周铁林:1996年新长安建成,9月27日到10月3日举行开业演出。前三场是综艺节目,10月1日至3日的三天,我们剧院按照长安的舞台条件量身定做了一台名为《梅华香韵》的梅派经典重头戏。在此以前我和赵洪涛还不认识,但就从那次演出开始,北京京剧院和长安大戏院开始合作,这十年,我们的合作关系越来越牢靠。
“这里是梅花奖得主的风水宝地”
赵洪涛:一般来说,剧场坐收场租天经地义,但这种思路也会限制住我们。所以长安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不靠场租,完全靠经营模式来创收。在剧目选择、演员选定上,人家拿来的剧目我们都要把关。
周铁林:
长安大戏院的经营思路和北京京剧院营销、人才、品牌的三大战略碰撞出了火花。
由于和长安的合作,我们三年的收入每年台阶型递增,在演出市场上紧紧锁定长安大戏院这块风水宝地。沾了这块风水宝地的光,我们推出了董圆圆、李宏图、杜振杰三个梅花奖得主,在这里举办专场演出,对人才培养、剧目建设起到很大作用。不像有的剧团,演员只能在外面走穴。
赵洪涛:我们也是在夹缝中生存,所以当时我们就想到“剧场要有自己的剧目”。我们扛了十年,使长安成了一个品牌,让老百姓对它有认知。
“京剧不容易,京剧观众更不容易”
赵洪涛:长安演出场次最多的时候达到一年618场,吓死我了!我就逐年减,要减少用场率,提高单场上座率,这也是对国有资产的一种节约。京剧不容易,京剧观众更不容易。1999年,有一次,我在票房看到一个40多岁的女观众,没有买到20元的票,只能买了两张60元的,我以为是同一场的,一问原来是一场买了一张。她说:“我是下岗工人,妈妈去世了,我就是咬牙跺脚,也要孝敬我爸爸!”这件事情很刺激我,我就想一定要让喜欢戏曲的工薪阶层能看得起戏,要考虑他们的情况。
黄教授:
在票价方面,我觉得长安可以做个统计,从收入来看,到底是高票价观众少,还是低票价观众多更合算。应该权衡得失利弊,如果全从钱的角度考虑听之任之,让高票价将观众挡在了门外,观众越来越少,老观众觉得这不是自个儿去的地方,那么将疏淡了与观众的感情,流失了自己的观众群。
赵洪涛:长安想发展要依赖京剧的发展,京剧要有真正的发展,政府的支持是一方面,还要依赖整体社会的重视。你看,现在到底有多少人写京剧剧本?有多少人写京剧方面的评论文章?报纸上给京剧的地方有多大?我们2000年成立了演出公司,去年又成立了剧本公司,就是要从剧目的源头上做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