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原学派
〖东原学派〗创始人戴震(1724—1777)。戴震,字东原,清休宁(今安徽屯溪)人。此学派因其字而名。戴震年十七从江永为师。戴震弟子有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等。其交游者有金榜、郑牧、方矩、汪梧风、汪肇龙、卢文□、王鸣盛、纪昀、王昶、程瑶田、钱大昕、朱筠、姚鼐、邵晋涵、任大椿、孔继涵、洪榜、洪梧、汪龙等。此派治学内容广博,对天文、数学、训诂、音韵、历史、地理均有研究,而且不专主一家。其大旨在精求正诂,以通古代典章制度,而因以确知义理。创始人戴震出身于汉学又超出汉学,不但是清中期著名的学者,也是成就卓著的思想家。戴震很重视文字训诂,精研《尔雅》、《方言》诸书及汉儒传注,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尝言:“今人读书,尚未识字辄薄训诂之学。夫文字之未能通,妄谓通其语言,语言之未能通,妄谓其心志,此惑之甚者也。论者又曰:有汉儒之经学,有宋儒之经学,一主于训诂,一主于义理。此愚之大不解者。夫使义理可以舍经而求,将人人凿空得之矣,奚取乎经学?唯空凭胸臆之无当于义理,然后求之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然后求之训诂。训诂明则古经明,而我心所同然之义理乃因之而明。古圣贤之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昧者乃歧训诂、义理而二之,是训诂非以明义理,而训诂胡为?义理不存乎典章制度,势必流人异端曲说而不自知矣”。(徐世昌《清儒学案》)故他尤精于古音韵和名物训诂。
他从分析《广韵》系统人手,区别等呼洪细与韵类异同,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要贡献。戴震之师江永不菲薄程、朱而戴震则颇多论难。素来治程、朱之学者以杂佛学斥陆、王,而戴震则以杂佛学讥程、朱。尤其在理气、道器观方面,戴震对程、朱等理学家们的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世界是“气”的变化过程,而“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就是“道”或“理”。“气”的内容是阴阳五行,也就是“道”的实体。“形而上”的“道”是“末成形质”以前的“气”;“形而下”的“器”是“已成形质”以后的物。提出“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批判了理学家们“理在气先”的理论。他还肯定“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从而把天理还原于自然,将理与情、欲统一起来。他提出,“理”自宋以来,已成为尊者、长者、贵者压迫卑者、幼者、贱者的工具,“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死,死于理,其谁怜之”?他认为人欲是不应该也是无法弃绝的,宋以后儒者“举凡饥寒愁怨、饮食男女、常情隐曲之感,则名之曰人欲。故终其身见欲之难制。其所谓存理,空有理之名,究不过绝情欲之感耳,何以能绝”?
他肯定人欲对人类的存在有重要意义,提出“有欲而后有为”。尖锐批判理学家们以“理”来排斥人欲无异于“以理杀人”,“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然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同时提出“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的观点。戴震弟子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皆精通音韵训诂,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和训诂学家(详见懋堂学派、石□学派、□轩学派条)。此学派代表著作主要有戴震《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段王裁《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周礼汉读书》、《仪礼汉读考》、《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孔广森《春秋公羊传通义》、《诗声类》、《大戴礼记补注》、《礼学卮言》、《经学卮言》、《少广正负术内外编》等。此学派影响很大,王超评戴震曰:“东原之学,苞罗旁魄,于汉魏唐宋诸家靡不统宗会元而归于自得,名物、象数靡不穷源知变而归于理道。本朝之治经者众矣,要其先之以古训、折之以群言,究极乎天地人之故,端以东原为首。”(徐世昌《清儒学案》)戴震为“专门汉学”皖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成就为社会所公认。但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批判程、朱理学的观点,在当时并不被人所重视,“世惑谤之,或讳之”(同上)。戴震的弟子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后来又分别成为懋堂学派、石□学派、□轩学派的创始人,可见其学传衍之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