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足不前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范雎的人。他能言善辩,原先投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门下,非但一事无成,还受了一场冤枉,几乎伤了性命。后来,他改姓换名,来到了秦国。
当时,秦昭王已在位三十六年,秦国最有势力的四个人:穰侯、华阳君(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兄弟)、泾阳君、高陵君(宣太后宠爱的儿子)。穰侯身为宰相,掌握大权,其余三人也轮流掌握兵权;他们依仗太后的权势,拥有很大的封地和财富,连国王都比不上。
范雎针对这一情况,先写了一封信给昭王,要求面谈。昭王便把范雎接进宫,吩咐左右退下去,然后恭敬地对他说:“先生有什么指教?”
“嗯!嗯!”范雎回答。
昭王连问三次,范雎都不回答,只说“嗯!嗯!”昭王便跪着央求道:“难道我不值得先生指教吗?”
范雎这才开口说了一大篇道理,并且说:“现在我寄居在秦国,和您的关系还很生疏,但我要说的却是关于君臣和骨肉至亲之间的关系。今天我这样说了,明天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但我一点都不怕,只要我说的话对秦国有利,死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所担心的只是天下人看见我为秦国尽忠,反而被杀。那么那些有才能的人都将‘裹足不前’,莫肯向秦了!”
范雎诚恳的态度深深打动了秦昭王,取得了他的信任。不久,昭王就拜范雎为相,收回了穰侯的相印,让他告老还乡,还打发华阳君、高陵君和泾阳君到关外居住。这样,秦昭王在范雎的协助下,巩固了中央集权,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裹足不前”这个成语,来比喻止步不前。
裹足不前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