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制度为北魏带来了哪些影响?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非常开,被认为开启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的先河,解决了北方自五胡乱华以来的胡汉矛盾问题。因此他被认为是南北朝时代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受到后世史学家和汉学家的广泛推崇。可是从历史记载来看,这场改革也不是完美的。它虽然让北魏社会产生了巨大变革,重新走上了国力的巅峰,但也为北魏的亡国埋下了巨大隐患。根据北魏亡国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拓跋宏在这场改革中矫枉过正,盲目的仿照汉族实行门阀制度,才使得北魏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拓跋宏汉化改革的制度很多,可以说是全面的让包括鲜卑贵族在内的所有北方少数民族整体性的汉化。其中包括改游牧为农耕,学习汉话、改汉族姓氏,穿汉族衣衫,政治制度上全面实行汉族制度等等,都对北魏的发展变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以鲜卑族为首的北方少数民族基本实现了向汉族文明融合,国家凝聚力加强,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由于这种改革,使得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缩小,胡汉矛盾也逐渐被消弭,这也使得北魏从胡人政权正式成为中原王朝。
但是在此过程中,拓跋宏在一些制度建设方面矫枉过正,对国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门阀政治制度。门阀政治制度是起于魏晋的汉族政治制度,在东晋时期发展到巅峰,贯穿了整个南北朝和隋朝,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才逐渐被瓦解。这个制度以家族姓氏作为政治标志,不同姓氏的家族子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着不同的等级,和政治待遇。门阀士族通过这种政治待遇把持国家资源,压制占国家人口大部分的庶族和寒门子弟,以获得对超额的政治权利和国家资源的垄断。
这种政治制度出现的初期,的确对两晋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使国家从战乱中快速恢复出来。但是随着国家进入和平状态,贪婪的门阀士族形成政治集团,把持朝政和国家资源,成为国家动荡的诱因。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所有的家族都想要做上等的门阀士族,而皇室只是门阀士族的代言人,这样的情况给国家埋下很大隐患。这些隐患可能导致门阀士族之间,或门阀士族和庶族、寒门等下阶层的家族之间发生争权夺利的冲突。这些冲突的爆发甚至会引发战乱,也成为魏晋南北朝短命王朝频繁出现的根本原因。
由于魏晋数百年的政治传统,使得门阀政治制度在汉族门阀士族之中深入人心。士族之人看不起庶族、寒门,不同位阶的门阀之间不能通婚,形成了深刻的社会裂痕。这个裂痕在北魏建立初期还不明显,因为当时汉族门阀集团还不能掌握国家政权,拓跋珪等皇帝采取的是汉族和鲜卑贵族平衡朝廷的政治格局。因为有外部政治势力的存在,所以汉族门阀之间存在内斗比较小,也容易互相妥协让步。可拓跋宏进行了汉化改制之后,整个北魏朝廷成为了门阀制度的角斗场,几乎所有官员 都来自于门阀士族,这就让门阀政治的缺陷彻底暴露出来。
拓跋宏在北魏的汉化改革中大力推动了门阀政治制度的建设,使得国家全面施行门阀政治化。他首先进行姓氏改革,将皇族的拓跋氏改为元氏,然后将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贵族的姓氏进行了改革。比如将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等等。然后他又将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定位汉族四大姓氏,并与鲜卑族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定为贵族大姓。
为了让汉族门阀和鲜卑族门阀之间不分彼此,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拓跋宏带头将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陇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官员的女儿纳入后宫。他还为六个弟弟迎娶王妃,命长弟咸阳王元禧聘故颍川太守陇西李辅之女,次弟河南王元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之女,次弟广阳王元羽聘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之女,次弟颍川王元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之女,次弟始平王元勰聘廷尉卿陇西李冲之女,季弟北海王元祥聘吏部郎中荥阳郑懿之女。这么一来汉族和鲜卑族贵族密切通婚,政治地位不相上下。
拓跋宏采用的手段都是以前崔浩提出的“大整流品,明辨姓族”的办法,在北魏建立起了自己的门阀政治制度,并在鲜卑和汉族贵族中分姓定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位、给予不同的特权。经过这一番改革,北魏的胡汉矛盾明显改善,国家凝聚力增强,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史称“孝文帝中兴”。可这番改革也让北魏走上了东西两晋的老路,将门阀政治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制度,使得汉族和鲜卑族大姓成为朝廷和国家资源的垄断者,为北魏的灭亡埋下大患。
北魏建立初年,定都是在北方的平城,这里是中原王朝的北疆,是胡人和汉人活动区域的分界线上。为了抵抗来自北方草原的柔然人的南侵,从道武帝拓跋珪开始就在平城背面设置军镇以抵抗柔然人的军队。这里的军镇很多,最为著名的就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在拓跋宏迁都之前,六镇是抵挡北方进攻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北魏朝廷非常重视,不但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建设,还积极调动鲜卑族的贵族子弟到六镇的军队中服役。当时朝廷中很多大臣和军官都有在六镇服役的经历,六镇也称为北魏官宦子弟崛起的捷径。
可随着拓跋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首都时刻面临的柔然人危机被解除,这也使得六镇在国家政治和军事生活中的地位快速下降。本来到六镇服役不但在经济上有巨额的投资和收益,而且政治上占据先手,可迁都之后这些优势都逐渐失去了。北魏朝廷减少了对六镇防线的各种投资,六镇服役的鲜卑贵族子弟也不再有政治上的优越感,在选官和提拔时也不再有优势。而与之相对的是,这些资源和优势都被新崛起的汉族和鲜卑族大姓士族所把持。门阀贵族看不起六镇之人,各种政治和经济上打压歧视,使得双方矛盾越发严重。
随着门阀政治制度的推行,北魏的门阀士族们完全垄断了朝廷的资源,斩断了六镇军民进入朝廷的通道,使得双方积怨达到了制高点。而六镇以前之所以繁荣,就是因为国家的超额投入,和鲜卑贵族子弟的投靠。而这个地方本身是非常荒凉的,不但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而且生活和战斗都非常艰苦,还需要时时面对来自北方柔然人的侵略。失去国家朝廷的支持后,六镇的军民过得非常艰难,而垄断朝廷的门阀士族则越发的富贵豪奢。这两种对立便引发了北魏内部矛盾的爆发,于是破六韩拔陵、胡琛、葛荣、万俟丑奴等六镇人先后起兵反叛。
这场战争最终席卷了整个北魏,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为尔朱荣军事集团的形成创造了机会。虽然六镇的叛乱被镇压了,但门阀政治制度在国家内部形成的矛盾并没有解决。随着尔朱荣集团把持朝政,也就为北魏的灭亡敲响了丧钟。从这一点看,北魏灭亡的根源便是从拓跋宏在汉化后实行门阀政治制度开始的。从史书上看,拓跋宏改革的成就是不能否认的。他的确促进了胡汉的民族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全盘接收汉族文化时,他也接收了门阀政治制度这种糟粕,最终为国家埋下大患,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