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自唐朝之后,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文人踏入仕途后,都梦想得到“文正”的谥号。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却看得非常重,不会轻易把这个谥号给人。千百年来,得到谥号“文正”的文臣仅有30人,而且个个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人物。下面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从《逸周书·谥法解》来看,“文”本来没有固定搭配的字,比如三国东吴的张昭就是单谥“文”字,整个东晋,只有王导一人谥文献。唐朝时期,魏征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文臣,除此之外,还有陆象先、宋璟、张说等人获得“文贞”谥号,唐朝共有四人。
宋仁宗赵祯时期,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当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经过司马光的宣传,文正从此被认定为文臣最高的谥号,皇帝也不再轻易给人。宋朝共有九人得到文正谥号,分别为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元朝时期,得到文正谥号的有五人,分别为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吴澄与许衡齐名,人称“北许南吴”,是元代理学的领军人物;耶律楚材先后辅佐成吉思汗父子三十多年,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刘秉忠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一谋臣;廉希宪是元代理学名臣,人称“廉孟子”。
明朝时期,得到文正谥号的有四人,分别是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方孝孺是南明福王时被追谥为“文正”;李东阳、谢迁为弘治、宣德名臣;倪元璐为明末名臣、书法家,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时自缢殉节,全君臣之义,彰显气节。
清朝时期,得到文正谥号的有八人,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汤斌为清代理学名臣,两任《明史》总裁,继承了程朱学对王学的修正。刘统勋、曹振镛、曾国藩则以功劳著世。其余诸臣则以帝师之尊谥文正,朱珪为嘉庆帝师,杜受田为咸丰帝师,李鸿藻为同治帝师,孙家鼐为光绪帝师。
据传李东阳在弥留之际,内阁大臣杨一清去看望他,为了宽慰李东阳,说要给他谥号文正。没想到垂死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向杨一清磕头。可见“文正”在士人心中的地位,只是比较奇怪,王阳明的谥号居然不是文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