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为何要听从袁盎的建议_斩杀了建议削藩的晁错?_诸侯_朝臣_削藩

 汉朝自刘邦开国以来,大封诸侯王,各诸侯国政治、军事、经济相对独立,形成事实上的国中之国,特别是吴、楚、齐等国,势力越来越大,对西汉政权的稳定带来很大隐患。因此,从汉文帝开始,就不断有朝臣提出削藩,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策略,但没有引起文帝的足够重视。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到汉景帝时,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晁错出场,再次提议朝廷削藩,并上疏《削藩策》,明确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书》)意思是早削晚削,诸侯都得反,早削的话,诸侯王反得早,但准备不充分,祸乱小;削得晚了,等诸侯王们准备充分了,虽然反得晚一些,但祸乱更大。

 景帝最终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在抓住楚王、赵王、胶西王等几个诸侯王的过错,顺利削掉其部分封地后,准备向势力最强大的吴国开刀时,吴国联合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等六国一起发动叛乱,终于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七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进攻朝廷。

 为了平息叛乱,景帝先是听从朝臣袁盎的建议,腰斩了筛议削藩的晁错并诛其九族,但叛乱并没有平息,最后只好派出大将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镇压,几乎倾尽全国之力,历时三个月,才将七国之乱平息。

 七国之乱的平定,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政府各诸侯国的封地隐患问题,但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汉景帝借机剥夺了诸侯国的部分政治权力和管理权限,诸侯国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为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诸侯国问题创造了条件。

 但晁错年轻气盛,恃宠而骄,根本不在乎同僚们对他有什么不满,依旧我行我素。为了自己上街方便,他甚至擅自把太上皇庙边的一块短墙给拆除了,这在当时可是砍头的大罪。因为晁错经常越级和景帝言事、感觉自己受到冷落的丞相申屠嘉,抓住这一机会立刻安排人写奏章,想弹劾晁错,借机除掉他。

 晁错听到消息,连夜进宫去见景帝,承认错误后景帝宽恕了他。第二天申屠嘉呈上奏章,请求治罪晁错,结果景帝却轻描淡写地说:“这事是我批准的,丞相不必多心。”申屠嘉下朝,后悔地说:“我应该先斩后奏,却先奏请,反被这小子出卖!”回家后愤怒交加,吐血而亡。朝臣从此对晁错更加敢怒不敢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