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是一个怎样的君主(无法亲政是因为他心智不成熟吗)_亲政_晋国_史官

无论按照哪个国家的法律,晋灵公都是成年人了,应该可以亲政了。可晋国那帮所谓的辅政大臣呢?紧密团结在首辅大臣赵盾的身边,硬说晋灵公心智不成熟,还不能算成年人,自然也不能亲政。

晋灵公无法亲政,真是因为他心智不成熟吗?

年幼的君主继位之后,按理是无法直接亲政的,因为年龄太小,所以需要辅政大臣。

可当他长大后,是不是就能直接亲政了呢?其实也未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战国时期的秦昭襄王,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还要把部分执政权力分给太后和舅舅,这显然不合理。

可问题就在于,凡事并不总讲道理,而是讲势力。

比如说,晋襄公公子驩的继承人晋灵公(太子夷皋)四岁继位,十四年后就十八岁了。

无论按照哪个国家的法律,晋灵公都是成年人了,应该可以亲政了。

可晋国那帮所谓的辅政大臣呢?紧密团结在首辅大臣赵盾的身边,硬说晋灵公心智不成熟,还不能算成年人,自然也不能亲政。

说晋灵公心智不成熟,表现在哪里呢?

据说,这位爷喜欢啃熊掌,但有一次因为熊掌没炖好,就把厨子给杀了。

还据说,这位爷有个喜好,就是站在高楼上玩弹弓,打伤无数百姓。

赵盾看不下去,说了晋灵公几句,却惹恼了他,于是暗中训练了一条狗,准备趁赵盾上朝的时候咬死他。

结果当然是赵盾福大命大,躲过了这次暗杀。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不敢确定,但就算如此,罪魁祸首也应该是那帮豪门望族。

首先,晋灵公继位的时候只有四岁,如果晋国那些豪门望族真准备把他训练成傀儡,自然要从小就把他往歪里教。

如果晋灵公心智不成熟的根源在于此,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指责他呢?子不教师之过。

其次,也许有人会说,晋国的公族势力很强,晋灵公并未被豪门望族教坏,他就是打娘胎里带来的天生的坏。

这显然不是事实。

晋襄公公子驩去世之后,这帮豪门望族本想立他的弟弟当国君,晋灵公的母亲气得大哭,抱着晋灵公站在朝堂上大哭道:

“先君(晋襄公)有什么罪?他的合法继承人有什么罪?抛开嫡子不立,反而到外边去找国君,你们准备怎么安置这个孩子?”

这么哭当然没效果,于是晋灵公的母亲直接跪在赵盾面前苦苦哀求:“先君曾经抱着这孩子而托付给您说:‘太子如果成材,我将拜领您的赐予;如果不成材,我将怨恨您。”

看看晋灵公上位前的种种情况,赵盾的滔天权势一览无余,有这样一位强横的老师,如果他真愿意好好教晋灵公,这孩子怎么会走歪呢?

最接近真相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当时的晋国由九大家族联合执政,赵氏排名第一,但与其他八家相比,却并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

随着晋灵公一天天的长大,他势必要亲政,而赵盾如果贪恋权势,则势必会想办法延缓晋灵公亲政的时间。

这样一来,双方的矛盾不就会越来越深了吗?到那个时候,其他八家中的某一家或者某几家,就有可能悄然站在晋灵公的背后暗中支持他。

如果能够斗倒赵氏,这些“弃暗投明”的家族,不就能攫取更多的利益了吗?

且不说晋灵公本人有没有和赵盾斗一斗的想法,就说旁边不断地有人撺掇,他肯定也会跃跃欲试的,因为他毕竟是国君啊。

所以,晋灵公才会与赵盾发生那么多的矛盾。

可结果却显然出乎了晋灵公的预料,赵盾虽然表现出一副可怜巴巴的忠臣模样,但他的堂弟赵穿却显然是个狠角色,他直接把晋灵公给砍死了。

所以史官在谈及这件事的时候,白纸黑字地写着“赵盾弑君”。

赵盾一听就急了:“杀国君的是赵穿,你怎么诬陷我呢?”

史官不紧不慢地说:“赵穿弑君大逆不道,你身为首辅大臣,却不愿杀了赵穿替国君报仇,这不就相当于你弑君吗?”

赵盾一听这话,史官让他杀赵穿,那当然不能答应啊,于是只得郁闷地顶了这个罪名。

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赵氏应该只是九大家族中实力最强的,却并不具备压倒性优势。

如果赵氏真能在晋国内部压服群雄,那么借史官几个胆子,他也不敢瞎写。

比如说,后世齐国有个弑君者名叫崔杼,他杀了齐庄公,然后命令史书记载,齐庄公病逝。

史官拒绝照办,崔杼于是大开杀戒,连杀两名史官,可第三名史官还这么写,崔杼无奈,只得放弃。

很多人都说,这证明史官有风骨。可实际上,这只能证明崔杼的势力不足以压服群雄,所以在改史事件的两年之后,崔杼就被杀了。

如果崔杼在国内拥有独一无二的权势,别说改个史书了,就是改个君位也没啥了不起,君不见“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的时候,这些开国始祖都没啥黑料。

是因为他们洁白无瑕吗?当然不是,他们可都是篡位的反贼啊。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拥有足够大的权势,所以让那些反对的声音消失了而已。

通过上述史实,我们也该了解到,赵盾不愿意杀赵穿,只因为他本人就是背后的操纵者,而背上弑君的恶名,只是赵氏实力不够罢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