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达官贵人为什么都不爱吃猪肉?_猪肉_宋朝_周礼

  宋朝达官贵人为什么都不爱吃猪肉?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春节将至,生猪价格逆势上涨,全面飘红。人们惊呼:“猪坚强”又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禁想起了宋朝文豪苏轼的一首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熟时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显而易见,苏轼在黄州担任团练副使时,当地的猪肉价格便宜得不像话,以至于让苏轼大快朵颐,吃了个够。

  事实上,整个宋朝期间,猪肉价格普遍较低。

  993年,有一个叫牟晖的开封市民怒气冲冲地来到登闻鼓院,敲响了登闻鼓。宋太宗赵光义以为发生什么大事,将他召集进宫。牟晖诉说冤情,却是自家的一头猪跑丢了,到开封府报案,官府不予受理,这才告起了御状。赵光义没有生气,赐给他1000文钱,算是那头猪的补偿。后来,赵光义还喜滋滋地给宰相赵普下了一道手诏:“今日有人声登闻来问朕觅亡猪,朕又何尝见他的猪耶?然与卿共喜者,知天下无冤民。”

  北宋初期,一头羊的价格约为5贯(5000文钱),是一头猪的5倍。宋朝猪肉如此便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不爱吃猪肉。这是为什么呢?

  一、猪肉的“历史地位”很低

  中国有一句古语,叫“六畜兴旺”。六畜的说法,来源于《周礼·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这里的六畜,指的是马、牛、羊、鸡、犬、豕。南宋王应麟编写《三字经》中记载:“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周礼》和《三字经》所说的犬和豕,分别指狗和猪。很明显,猪在六畜中的地位最低,远远不及牛和羊。所以,形容美食的字,如膳、馐、羹、馔等,大多数与羊有关,与猪没有多大关系。

  到了宋朝时期,由于马是战略物资,牛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都退出了餐桌,羊成为皇宫餐桌上的首选。《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名臣吕大防为宋哲宗讲述祖宗家法时说:“虚己纳谏,不好畋猎,不尚玩好,不用玉器,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好家伙,宋朝皇室将吃羊肉提到了治国理政的高度。

  皇室带头吃羊肉,达官贵人也不例外,民间蔚然成风。猪肉的“历史地位”降到最低,几乎无人问津。

  二、猪肉被当做比较脏的食物

  《礼记?少仪》中有一句话叫“君子不食圂腴”。《说文解字》对此进行解释:“君子不食圂腴,注云周礼畏作豢谓犬豕之属食米谷者也,腴有似于人秽……”

  这里的“圂腴”,指的是猪肉。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古人认为狗和猪的食性是杂食的,与人非常相似。君子应怀着对同类的仁爱之心,不食用狗肉和猪肉。

  到了后来,“君子不食圂腴”逐渐演变成另外一种意思。

  我们知道,古人喂猪,为了综合利用人畜粪便,往往将猪圈和厕所修建在一起。猪喜欢在污泥粪便中打滚,不管什么样的食物都喜欢吃,人们认为猪肉是比较肮脏的食物,不应该吃它。《百草纲目》就说:“豕食不洁,顾谓之豕,水畜而性下喜秽也。”

  三、宋朝公猪没有阉割,有一股很重的腥臊味道

  宋朝时期,公猪普遍没有阉割,身上味道较大,影响肉质。同时,现代人习以为常的辣椒还没有传入中国;胡椒虽然已经传入中国但价格昂贵,寻常人家不会用于猪肉的烹调上。这样一来,猪肉无论怎么烹煮,吃起来有一股很浓烈的腥臊味道,大家都不爱吃。

  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烹煮猪肉的方法,将猪肉做得肥而不腻,软而不烂,味美鲜香,使得猪肉渐渐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食物。有人说发明人是苏轼,还取名为“东坡肉”。

  当阉割养殖之术出现后,猪肉中的异味被祛除了,开始走上餐桌。到了北宋末期和南宋时期,食用猪肉的人慢慢多了起来。《梦粱录》记载了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每天杀猪的数量:“坝北修义坊,名曰肉市,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那时候,临安有专门的肉市,每天要宰杀几百头猪。

  如今,猪肉已经成为中国人食用最广泛的一种肉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