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作品中,连环杀人犯,总能勾起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
因为他们“恶”的来源,并不清晰。
跟受害人没有任何关系,无差别杀人,性侵,抛尸……这些听起来,好像是罪案小说情节的凶案,其实在国内外历史上,并不少见。
就在国内《他是谁》热播的这几天,美国新上映的一部电影,则将美国一件长达60年的无头悬案,又拉回了人们的视野。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波士顿地区,发生了臭名昭著的“波士顿绞杀”案。
在1962年的6月14日,到1964年的1月4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有多达13名女性被害。
这些女性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
唯一相同的,是她们的遇害方式——
展开全文
都是被勒死,死亡之前,都遭遇了性侵害。
这起连环杀人案,曾在美国引起了极大恐慌,人们一时间,闭门不出,人人自危,美国各地的日用品店,甚至都被抢购一空。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13起案件,始终没有找到凶手。
直到2013年,波士顿警方才宣布,通过DNA比对,找到了其中一起案件的真凶。
换句话说,其他12起奸杀案,至今都是悬案。
这件事,对美国的司法体系影响深远,至今仍频频被提及。
这部电影,就改编自此案———
《波士顿绞杀手》
从这部电影,我们也能窥见整个案件发生的始末和细节。
而案件中,体现出的人性幽微,以及美国司法体系的混乱,也让人触目惊心,扼腕叹息。
01、
案件发生在美国东北地区,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波士顿。
波士顿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有“美国雅典”之称。
这里学术氛围浓厚,人文气息强烈。
“波士顿五大名校”中,就有世人皆知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但谁都没想到,就在这样一座城市,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极具轰动性的一桩悬案。
1964年6月14日,晚上7点,本是普通的一天。
一名男子正坐在自己的书桌旁,听着球赛转播写着作业。
突然,他听到自己的隔壁,隐隐传来了女性的呼救声,伴随的还有隐约的挣扎。
出于警觉,男子立马报案。
警察赶到的时候,发现邻居的房门是虚掩的,房间里的电视机声音很大,显然是为了掩盖作案过程中,有可能发出的叫声。
看到这种状况,警察后背也冒出了冷汗。
他缓缓上前,推开了卧室的门,却被眼前的一幕吓得呆立在原地,久久无法动弹。
房屋的女主人仰面躺在床上,身体几乎赤裸,只穿着内衣,双目圆睁,嘴巴微张,显然是被勒死的。
不只如此,女人的脖子上还有一条丝袜,被系成了蝴蝶结的形状。
在警察的眼里,变态的凶手,似乎将女人视为某种礼物。
而且女人的公寓被翻得很乱,就像被洗劫过一样,但在警方看来,这是凶手制造的假象。
因为女人房间中的财物并没有丢失,其中包括一堆珠宝和一只金手表。
更为残忍的是,女人在死前,遭到了不明物体的性侵。
虽然没有留下任何体液,但性侵害,似乎是这起案件的主要原因。
正当波士顿警方准备将这起案件按照正常的性侵杀人案调查的时候,其他案件,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14天后,也就是1962年的6月28日,85岁的玛丽·马伦,在自己的家中被谋杀。
玛丽的死法,与14天前的案件几乎一模一样:
家中有明显的打斗痕迹,都是被自己的丝袜勒死。
唯一不同的是,玛丽身上发现的“蝴蝶结”,是用她的胸衣系成的。
这让警方有理由相信,两起案件是同一人所为。
仅仅2天后,68岁的妮娜·尼克尔斯,尸体也在自己家被发现。
妮娜的家中也被弄乱,与第一起案件一样。
警方经过调查,觉得这也是凶手刻意为之,因为妮娜家里的财物没有失窃。
被发现的时候,妮娜处于半裸状态,尸体被摆成了刻意的姿势,身上的睡衣被拉到了腰间。
在她的脖子上,两条尼龙袜被连在了一起,并在末端打成了蝴蝶结的形状。
验尸报告证实,妮娜生前遭到了性侵,在她的下身还发现了血迹。
就在警察已经焦头烂额的时候,同一天,在波士顿的郊区,发生了另一起凶案。
受害人海伦·布莱克,65岁,离婚后独居,相比于前三起案件,这一起更为残忍。
海伦全身赤裸,面部朝下趴在床上,两条腿分得很开,手上有擦伤。
她的公寓也被翻得很乱,造成了抢劫过的假象。
虽然她内衣的柔韧性不强,但凶手依旧用了很大力气,勉强打了个蝴蝶结,系在了尸体上。
在短短16天时间内,波士顿地区连续发生四起针对老年女性的入室连环强奸凶杀案,这让波士顿陷入一片恐慌。
神秘的凶手被人们称为“波士顿丝袜杀手”或“波士顿扼杀者”。
超市的安全类物资被抢购一空,独居女性人人自危,甚至有不少女性,连夜搬离了波士顿。
面对这样的案件,警方束手无策。
他们一边调查受害人的社会关系等一切信息,一边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提醒女性们注意安全。
正当人们以为,波士顿丝袜杀手会继续作案的时候,风波却渐渐平息了。
在6月30日之后的50多天时间里,凶手仿佛消失了一般。
波士顿也似乎渐渐回归了平静,那张笼罩在“美国雅典”上的恐惧大网,似乎在渐渐消失。
就在所有人都放松警惕的时候,丝袜杀手却再次归来。
8月19日,75岁的艾达被发现在自己的公寓中被扼颈身亡。
她身穿自己的棕色睡裙,仰躺在地面上,双腿分开,但警方没有提取到任何体液。
几天后,67岁的护士简,被发现死在了自己的浴室。
虽然在繁华的波士顿市中心,但杀死简的凶手依旧没有人看到,她也是被自己的尼龙袜勒死的。
通过调查,警方掌握了六起案件的共同点:
受害者均为老年女性,平均年龄69岁;
受害人家中均没有被撬或被破坏等痕迹,说明凶手是安全进入。
虽然没有财物失窃,但凶手会翻乱现场,制造抢劫假象。
警方通过侧写分析,凶手可能是精神病患者,他对老年女性的仇视,可能跟自己母亲和原生家庭有关。
以这些侧写和事实为依据,警方也确定了调查方向。
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发生天大的反转。
02、
接连六位受害者,震惊了整个美国。
波士顿警长下令取消所有警员的休假,全州的警察似乎都在忙忙碌碌,争取早日破获这起连环杀人案。
可在这之后的三个多月时间,丝袜杀手又“消失”了。
当他再次出现的时候,所有的警方都傻了眼。
这次,他的作案方向,发生了360度大转弯。
1962年12月5日,新的受害者出现了。
这次的受害者索菲亚,跟之前所有的受害者都不太一样。
她只有21岁,是一个漂亮的非裔美国人。
索菲亚是卡内基医学技术研究所的一个学生。
她不是老年女性,也不是独居女性,甚至还有两个舍友。
她的公寓距离第一个被害人的公寓,仅有几个街区的距离。
也是因此,索菲亚和自己的两个舍友十分注重安全。
她们不仅在自己的公寓门上加装了两道防护锁,还会在确认来访者是自己朋友后,才会打开门让其进入。
可即便如此,索菲亚依旧在朋友外出后,被杀害了。
跟之前的案件相比,索菲亚既是凶手选择的第一个不同目标,也是第一个真正遭受实质性侵害的女性。
她也被自己的丝袜勒死,尸体上也被系了蝴蝶结,但在她的身体里,第一次发现了凶手的体液。
奇怪的是,如此注重安全的索菲亚,依旧让凶手和平进入了自己的公寓。
即便有很多特点不符,但波士顿警方,依旧相信这是同一个杀手所为。
并且,警方掌握了关于凶手的更多信息。
因为有一位女子报警称,曾有一个男子敲了她的房门,声称要粉刷公寓,但她告诉那人自己老公就在隔壁房间的时候,那人便离开了。
这让警方确信,凶手一般为假装成维修水管或粉刷墙壁的工作人员,诱骗女性打开房门,之后实施侵害。
就在这之后不久,新的案件再次发生。
三周后,又出现了一名新的受害者,她仅有23岁,名叫帕德里夏,是一名女秘书。
相比于索菲亚,她是个白人,凶手依旧是和平进入房间,并被自己的丝袜勒死。
帕德里夏也遭到了实质性的性侵害,她是因为错过了上班时间,而被自己的老板发现。
更为残忍的是,帕德里夏虽然是独居女性,却已经怀有身孕。
据公司的女员工介绍,这个孩子,很有可能就是老板的。
在这之后,波士顿地区又接二连三地出现了独居女性被害案。
这次,凶手的目标似乎比以前更为宽泛。
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轻女性,既有黑人,也有白人。
就连作案手法,也似乎与之前不同。
比如被害的23岁歌手贝弗利。
虽然被自己的围巾反绑,尸体上有尼龙丝袜和手帕系成的蝴蝶结。
但贝弗利全身上下被捅了22刀,其中有4刀是割在颈部的。
比如58岁的离婚独居女性伊芙琳。
虽然也是被丝袜勒死,但凶手却将内衣塞进了她的嘴里。
再比如19岁的沙利文。
在自家床上被谋杀,她背靠床头板,脖子被一条丝袜紧紧勒住,两腿被分开捆绑,腿中间甚至插入了扫帚柄。
截止到1964年1月,官方认定的受害者人数,已经上升到13人。
但此时,毫无作为的波士顿警方,甚至没有掌握一丝关于丝袜杀手的具体信息。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警察恐怕再也无法抓住凶手,这起连环杀人案可能要永远成为悬案的时候。
巨大的反转再次出现。
03、
臭名昭著的“丝袜杀手”,突然落网了。
他的落网,不是因为警方的调查,而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发现。
1964年10月27日,一个女子报警称,有一个冒充侦探的男子,进入她家侵犯了她。
但侵犯后,男子不仅没有杀死她,反而连连道歉,并给她松绑,随后男子离去。
也因此,她看到了男子的全貌。
这个人,名叫艾尔伯特·迪萨尔沃。
随着艾尔伯特浮出水面,警方发现,这人是个惯犯。
他曾挨家挨户寻找年轻女性,发现漂亮的,他会声称自己是模特经纪公司的星探,正在寻找潜力新星。
如果女孩感兴趣,他会直言,自己需要测量女孩的身体尺寸。
可进入房间后,他测量尺寸的工具,不是皮尺,而是自己的双手。
也因为如此,他被称为“测量人”。
很快,艾尔伯特的照片,就出现在了报纸上。
一时间,波士顿很多女性都表示,艾尔伯特曾经骚扰过她们。
因为作案时,艾尔伯特经常身穿绿色衣服,也有媒体称他为“绿人”。
警方迅速定位,艾尔伯特随之被逮捕。
他承认,自己在过去的两年中,曾侵犯过超过400名独居女性,他会将她们绑起来进行侵犯。
但与丝袜杀手不同的是,艾尔伯特虽然是个变态强奸犯,却从不杀人。
并且会给受害者松绑,边松绑还边连连道歉,显得十分“绅士”。
但除了艾尔伯特外,警方在调查中,曾调查过超过36000个有犯罪前科的人。
还列举过超过300个嫌疑人,但却始终未能找到凶手。
最终,艾尔伯特因盗窃和强奸罪被捕。
但对他的指控中,并没有涉嫌参与“波士顿绞杀案”。
在押期间,艾尔伯特被送往精神病医院进行医学观察,在那里,他结识了高智商杀人犯乔治。
奇怪的是,就是从精神病院回来后,艾尔伯特突然承认,自己就是“丝袜杀手”。
并将每一个被害者家中有关的细节和作案方式,全都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出来。
“波士顿绞杀案”,似乎要水落石出了。
不过,警方发现,在艾尔伯特的供词中,有一些与事实不符。
比如他讲述杀害沙利文时,给她嘴上缠了胶带,但实际上并没有。
艾尔伯特在供认的时候,甚至还提到了一起警方从不知道的案件。
他直言自己曾性侵了一个名叫格伦的女孩,之后没有杀死她。
警方找到了格伦,让她指认凶手,同时为了客观性,警方还安排了其他犯人乔治与艾尔伯特站在一起。
但格伦没有指出艾尔伯特,反而面对乔治,露出了恐惧的眼神。
最终,警方并没有找到艾尔伯特就是“丝袜杀手”的实锤证据。
但他因为多项性侵罪名,被判了终身监禁。
04、
那么,“丝袜杀手”究竟是谁?到底是不是艾尔伯特?
这件事的真相,还是两位记者发现的。
她们分别是罗蕾塔和珍,也就是电影《波士顿绞杀手》的两位女主人公。
事实上,这两位记者是真实存在的,波士顿绞杀案,也是因为她们的报道,在全美人尽皆知。
据罗蕾塔调查,艾尔伯特并非真正的“丝袜杀手”,原因,在他结识的狱友乔治身上。
乔治的律师,是曾参与过辛普森案的著名律师李贝利。
他给艾尔伯特出了个主意:承认自己是丝袜杀手,然后以丝袜杀手的名义出书,可以赚取一大笔稿费,这笔钱可以作为艾尔伯特留给家庭的最后财富。
经过考虑后,艾尔伯特同意了这个提议。
因为他已经被判终身监禁,承认这件事,对他的量刑没有任何影响,反而能拿到一大笔钱。
这才有了他突然“翻供”表示自己就是丝袜杀手的前情。
可是,那么多凶杀案现场的细节,艾尔伯特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只有两个可能,要么他是丝袜杀手,要么他见过并认识丝袜杀手。
艾尔伯特批捕后,被关在沃波尔州立监狱,这是马萨诸塞州最高警备的监狱。
监狱中,艾尔伯特并没有写出自传,也没有拿到稿费,他撤回了对波士顿扼杀案的供词,并称要见自己的律师。
可就在与律师见面的前一晚,艾尔伯特被发现死在了自己的牢房中。
奇怪的是,艾尔伯特是被单独关押的,他没有室友。
凶手在戒备森严的监狱中,连续打开了7道警戒门,并用匕首刺穿了他的胸膛。
而当晚,两位看守的狱警,“十分巧合”地都不在现场。
艾尔伯特的死亡,让“波士顿绞杀案”再也没有真相大白的可能。
直到2013年7月,波士顿警局的一番宣言,将此案重新拉回人们视野。
警局宣布,在玛丽·沙利文,也就是19岁女孩被害现场提取到的体液,与艾尔伯特的完全匹配。
也就是说,艾尔伯特确实有可能杀害了沙利文。
虽然沙利文凶杀案可以结案,但“波士顿绞杀案”的凶手,目前依旧没有找到。
他可能依旧活着,可能死去,也可能在暗处,不断发出瘆人的笑声。
05、
作为全美最著名的无头悬案之一,“波士顿绞杀案”至今为止,依旧时不时被提起。
电影《波士顿绞杀手》,虽然是从女记者的视角去揭开案件发生的前后细节,但也暴露出美国司法体系和社会的诸多问题。
首先,是警察间的信息壁垒。
虽然波士顿多地发生相似命案,但警方却从不联合办案,而是自己调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他们各自抓获了自己认为的“嫌疑人”,甚至为了邀功,亲自阻拦联动调查。
这给了“波士顿绞杀案”凶手逍遥法外的司法便利。
其次,上世纪60年代,波士顿虽然已经有十分发达的工业体系,但对女性依旧相当不友好。
当时的女性地位低下,尤其独居女性的问题和老年女性的养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才给了凶手可趁之机。
最后,是舆论对事实的引导。
整个过程中,除了两位调查记者关注案情真相,媒体几乎都在炒噱头,以此赚钱。
在艾尔伯特被捕的时候,报纸就发布消息,话里话外引导舆论确定他就是“丝袜杀手”。
这才给了艾尔伯特有机会拿到五位数版权费的机会,也给他承认自己就是“丝袜杀手”提供了条件。
各种条件的综合之下,“波士顿绞杀案”,也就顺理成章成了无头悬案。
不过,罗蕾塔的分析很有意思。
她认为,除了前面几起针对老年女性的案件是同一凶手所为之外,其他针对年轻女性的案件,都是“模仿作案”。
他们利用“丝袜杀手”的名声作为掩护,清除对自己不利的女性。
老板杀死怀孕的女秘书;
前男友杀死分手后的女朋友;
虽然这只是猜想,但谁又能说,这种猜想没有道理呢?
唯一的事实,是“丝袜杀手们”,或许永远都不会被找到了。
13名女性香消玉殒,却没有人为她们负责。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警惕,警惕,再警惕。
无论哪个时代,女性安全,都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难题。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蜉蝣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