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等。据记载,这一节日源自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人们会在此期间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清明也少不了节令美食,比如从祭祀食品演变而来的青团,还有子推馍、暖菇包、薄饼等。
青团口味更丰富
青团是清明时节最为出名的节令饮食,流行于上海、浙江等江南一带。人们通常在清明前后用艾草或一种名为“浆麦草”的野生植物的汁水,拌糯米粉制作成团子,再加入豆沙或莲蓉馅儿蒸制而成。做好的青团颜色青绿,与春季相得益彰,口感糯韧香甜等特点。
不同口味的青团。 新京报资料图
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古时青团主要用作祭祀。青团在各地的叫法也不同,上海、宁波一带叫青团,杭州一带叫清明团子,四川叫清明菜粑粑,贵州叫清明粑,客家地区叫艾粄(bǎn),“粄”就是客家方言里各种糯米糕点的统称。
传统青团多是用清明节前后生长的嫩艾叶榨汁着色,现在市面上卖的青团也有用麦青汁或青菜、菠菜等植物的汁液着色。随着人们对于美食的创新,青团也变得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甜馅、咸馅之外,还有水果、乳酸菌、榴莲、哈密瓜等新风味,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不过,青团虽好吃,也不能贪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发文称,青团虽然好吃,但老人、小孩以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群食用要适量。这是因为青团馅料往往高糖、高脂、高热量,质地黏腻,应小口慢吞,谨防噎食,儿童要在成人监护下食用。另外,消费者在食用青团时,可以搭配一些蔬菜、水果、汤羹、茶等,有助于消化、解腻、均衡营养。
清明节令美食还有这些
清明节期间,除了青团,各地还有不同代表性的美食,比如陕西和山西部分地区的子推馍、北京的枣糕、福建部分地区的薄饼等。
子推馍
展开全文
陕北的 子推馍,也叫“燕燕”。 新京报资料图
“三月里寒食又清明,燕燕钻满圪枣林”。清明前后,陕北延安、榆林地区的人们会用发酵面捏面花,可以捏成各种动物的形状,点缀颜色并蒸熟烘干,然后和枣串联起来,制作过程叫作“捏燕燕”,上了年纪的人叫它“蒸子推”,也叫“蒸子垂”。
类似的,在山西部分地区,人们也会在清明前后制作“子推馍”,看起来像古代武将的头盔,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各种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相传,清明前后吃“子推馍”的习俗源于寒食节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捏面花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祭奠。
枣糕
纪念介子推的美食还有“子推饼”,也就是北京枣糕,流行于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区。清明前后,人们会用发面夹枣蒸熟食用。过去人们会在清明时节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薄饼
清明吃薄饼是福建泉州、厦门地区的食俗, 薄饼也叫“润饼菜” “擦饼”,以面粉为原料制成,食用时卷入胡萝卜丝、肉丝、蚵仔煎、芫荽等,还可以抹辣酱吃。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等。 薄饼中所包的各种蔬菜,也有农苗兴旺、六畜茁壮的美好寓意。
暖菇包
暖菇包是福建泰宁等地区清明前后的传统特色小吃,人们制作暖菇包来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暖菇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每年清明前夕正是鲜嫩时,当地人会采摘暖菇制作食物来吃。暖菇包的制作因原料的不同,有包糍和包子之分,包糍是用食米和揉碎的干暖菇粉做成糍团。暖菇包子则是用糯米与大米磨成米浆,配上干暖菇粉揉搓成多个小块,填入馅料,封口后装入蒸笼蒸熟。
芥菜饭
清明时节,芥菜味道最为鲜嫩,全国不少地区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春季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芥菜饭做法简单,只需要将 芥菜清洗干净切段,和米饭一起放入锅中炒熟即可,也可以用电饭煲将这些食材混合在一起蒸熟,类似于煲仔饭。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