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涉案民营企业家“能不捕的不捕”_值得注意的信号_能不_民营企业家_政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敬一山

近日,多地多个层面在释放关于维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新信号。最新受关注的一则,是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要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对民营企业家涉案人员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不判实刑,能不继续羁押的及时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

“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不判实刑”,几个直观鲜明的“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为民营企业家再一次受到保护性尊重感到欣慰,但也有人疑虑这是不是有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要更好理解这种表态的意义,还需要结合更复杂的现实图景。

海南“能不捕的不捕”的表态,其实不是地方创新,而是对几年前司法政策的重申。2019年,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就曾强调,“检察机关在办理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时,综合运用好刑事司法政策,能不捕的就不捕,能不诉的就不诉,能判缓刑的就提出缓刑的量刑建议。”对比可见,海南的提法基本是对检察系统司法政策的“复述”。

当然,也有法律人士认为,检察系统做出这样的表态,是分内之事。而省政府来“传达”这样的司法政策,是不是存在一定身份上的错位?而从海南发布文件原文来看,这一段表述最后括号里标注了“责任单位”,其中包括省检察院、省高级法院、省司法厅等。因此,如果将之理解为是海南省人民检察院在重申这样的司法政策,就不存在身份上的争议了。

不过,几年前的司法政策现在还能引起争议,恰恰说明过去一段时间,民营企业家的生存境遇是很耐人寻味的。从最基础的逻辑推敲,之所以要强调“能不捕的不捕”,是不是说明过去存在一些苛刻对待民营企业家的现象?一个民营企业的背后,往往是很多家庭的生计。如果对一些非暴力犯罪、经营上的问题动辄逮捕,那对企业、对经济的伤害可以想象。

而且在现实中,公权态度还有很强的风向标意义。一旦民营企业家动辄被逮捕问罪,那这个群体的整体社会评价就会降低。近几年,网上对民营企业家动辄扣上“资本家”的帽子喊打喊杀,这种风潮对企业家的伤害也可以想象。正当赚钱变成见不得人甚至高风险的事,那企业家就失去扩大生产的动力,最终减损的将是社会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

这种网络风潮的消极影响,现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网信办今年要开展“清朗”专项行动,重点方向之一,就是“严厉打击网上恶意损害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声誉,甚至从中牟取非法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国家层面的网络治理行动和海南省支持民营经济的表态,显然是可以组合起来领悟的信号。尽管官方对民营经济一直是支持和保护的态度,可近几年民营企业家的日子确实不好过,背后有各种主客观的复杂原因,但在疫情后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各方不会再容忍对民营企业家的过分贬低和伤害。

这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当然是一个好消息。只不过也值得反思的是,这些本不算新创的政策和理念,为何需要一再重申激活呢?还是希望政策稳定有力,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态度持续一贯,如此民营企业家对未来才能有稳定预期,而不是要揣摩文本背后的信号意义,以此才能收获安全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