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棉之战(曾经的“米棉保卫战”)_上海_投机商_物价

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旧上海狭小区域内养活着500万人,这是靠原料和燃料维持生活的城市,全市棉纺业所需原棉的60%,粮食的50%—60%依靠进口,米从东南亚进口,布都是靠美国和澳洲棉花纺织进口。

旧中国给上海留下的毕竟是一个烂摊子。军事上打了败仗的--不甘心失败,竟然狂嚣“八月半要回上海吃月饼”1949年6月23日,--还出动军舰在长江口外布雷,对上海实行封锁,截断原料和粮食的供应,这无疑给上海的困境雪上加霜。

这时的投机商人乘机囤积粮食、棉纱、棉布和煤炭,借以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上海的资本家曾扬言:“--军事100分,政治80分,经济是0分。”--特务也公然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就可以置上海于死地。“两白”是指米和棉,“黑”是指煤。

在美蒋封锁上海口岸后,一些投机商趁着上海存粮不足和外国棉纱进口困难,掀起了以粮、纱、煤为主的涨价风暴。其具体做法是,以米价为龙头,纱布跟进,从而拉动物价全面上涨。从6月23日到7月30日,上海物价上涨了一倍多,上海居民苦不堪言,并影响到整个华东、华北和华南等地。

于是,在陈云、陈毅的领导下,一场“米棉保卫战”掀开了帷幕。为了有效迅速解决上海乃至全国的财政经济困难,平抑物价,安定民心,7月27日至8月15日,陈云在上海主持召开了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和西北五大区的财政、金融、贸易等部门领导参加的财经会议,寻求解决所面临的经济困难。会上,陈云指出,能否解决上海问题和稳定全国物价,要看我们掌握“两白一黑”的情况。这三种物资中,关键是大米和棉纱。一个是吃,一个是穿,“我掌握多少,即是控制市场力量的大小。”“人心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在农村主要靠纱布。”不法资本家手中的主要物资除黄金白银外,也就是大米和纱布。因此,打好“米棉之战”,就成了稳定物价的重中之重。

陈云亲自指挥了这场平抑物价的战斗。1949年11月13日,陈云为中央财经委员会起草了《制止物价猛涨》的指示,提出12条措施。同时,陈云还指示全国各主要城市做好准备,于11月底至12月初一一起抛售。

11月25日,上海、天津、北京、沈阳、武汉、西安等8个主要城市同时大量抛售物资。上海棉纱市场一开市,投机商们争相入市抢购,甚至不惜拆借高利贷。当投机商在疯狂抢购时,棉纱公司就源源不断地将纱布抛售出来,且隔一小时跌一次价。一阵疯抢之后,投机商们如梦方醒,发现情况不妙,也跟着抛售手中的纱布。结果他们越抛价格越跳水。这一天,上海纱布价格下跌了一半。

为了不给投机商喘息的机会,陈云主张乘胜追击:第一,所有国营企业的现金一律存入银行,不得向私营银行和资本家贷款。第二,私营工厂不准关门,而且照发工人工资。第三,加紧征税,如不按时纳税,按3%的税额处罚。三管齐下,使投机商两面挨耳光,叫苦不迭。一方面价格下跌亏本。另一方面还要支付高利贷利息。在这场较量中,投机商受到重创,投机分子纷纷破产。经过几个回合,投机商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不敢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了,持续了十多年的通货膨胀终于被降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