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一场左右天下格局的大决战,经过长达3年的拉锯,赵国的军事能力被摧毁,山东六国中再无一国有单独抗衡秦国的能力。
据《史记》记载:“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坑之”长平之战3年后,白起被秦昭王赐死,在临死前,白起曾感叹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司马迁父子生活的年代距长平之战仅仅过去100多年,可以见到西汉官方收藏的先秦史料,所以,后世在记述长平之战时,都以司马迁的《史记》为准,认为白起的确坑杀了赵国40万士兵。
但由此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在冷兵器时代,坑杀40万壮丁绝非一件容易的事。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曾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74军,5万多人,刚打了3天就垮了?就算是5万头猪,共军抓3天也抓不完”
赵军投降是为了活命,但如果投降后要被坑杀,那赵军又岂肯束手就死?然而奇怪的是,史书中既没有赵降卒被捆缚的记载,也没有赵军反抗的丝毫记录。
曹操的这段对话透露出古代战争的数字玄机,即歼敌数字往往是以一当十,夸大十倍以宣扬武功,而且这并非汉末才有的,而属于历代“旧例”
这个“旧例”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周本纪》在记述武王伐纣时提到“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逸周书》的记载更是吓人,说周军“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光抓俘虏就抓了3亿多人。
《孙子兵法》曾总结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秦国作为长平之战的获胜方尚且出现“秦卒死者过半”的情况,又如何做到围困40万赵军长达46天并悄无声息的诈而尽坑之呢?
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长平古战场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市城北7公里丹河谷地一带,上世纪90年代起,丹河附近的永录村先后发现大规模的战国尸骨坑,出土赵国刀币显示,这里就是当年白起“坑杀“赵卒之地。
然而,在对永录村1号尸骨坑进行考古发掘后,却发现赵军尸骨躯首分离,死亡原因均为石块或钝器导致致命伤,未见有活埋迹象。显然,赵军的大量伤亡是在与秦军决战时造成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秦国出现“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的情况。直到数次突围未果,主帅赵括阵亡,剩余赵军才选择投降。
《太平寰宇记》记载:省冤谷东西南北各六十步。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后发现谷口比记载的略大,但也仅能容纳数万人,考古学家张颔在亲自查看长平古战场后也认为:“我所见的谷口,地方很小,不只容纳不下四十万赵卒,即使几万赵卒也容纳不下”
首先,白起用于截断赵军后路的奇兵为2万5千人,这点兵力去阻挡40万被逼上绝路的赵军显然不可能,但如果阻挡4万人却绰绰有余。
其次,40余万赵军在与秦军攻杀3年后,又在赵括统率下对秦军壁垒发起攻势,被围后又先后经历“皆内阴相杀食”和5次自杀式突围,如果秦军都折损了过半,那么被围的赵军只剩数万也在合理范围,这也具备了兵法所云的“十则围之”的可能性。
当然,赵军降卒兵力为4万恐怕也属高估,考古至今未发现大规模坑杀活埋迹象,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赵军战死者居多。如果赵军降卒只有数万,那么20万秦军在极短时间内未等赵军士兵发现群起反抗而迅速杀降也就成为了可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