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以后经过几年的发展,认为时机成熟,率80多万大军发动对东晋的总攻之战---淝水之战,拥有绝对优势的苻坚结果却一败涂地,这是什么原因呢?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北方各种势力崛起,苻坚在任用王猛以后国力大增,吞并前燕、前凉等势力,并南下攻取巴蜀一统北方。王猛死后,苻坚休养生息七年,国力极为强盛,将北方南下的重要战略要地—襄阳也收入囊中。
国力的强大使得苻坚忘记了王猛临终所言,认为可南下伐晋,统一天下成就不世伟业。实际上,前秦此时的综合国力,战争动员能力远超东晋,是完全可以成功的,结果却以优势兵力落败,不禁让人反思。
一、太急。
前秦虽然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但是内部的整合并不是那么容易,不是短短七年时间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当时作乱已为常态,各方势力虽然臣服,但心怀鬼胎的大有人在,因此根基并不稳固,以至于淝水之战战败之后,各方隐藏势力立即显现,给前秦再补一刀,使得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因一场攻击战失败而亡国,这显得很诡异,却是前秦内部没有整合好的一个有力的佐证。
另一方面,看苻坚为淝水之战而进行的--,可以看出来他是打算效仿当年西晋灭东吴的模式,西线水师出巴蜀沿长江东进,中线由襄阳南下,东线江淮之间开辟战场。巴蜀和襄阳已经被前秦拿下,因此这个模式成功的前提,就是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必须拿下。
荆襄和两淮是东晋立国之本,比之两淮对东晋的重要性,荆襄更胜一筹,乃东晋的命门所在。巴蜀之军若要东出,荆州是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而襄阳又是荆州的命脉,可水陆并进下江汉平原。荆襄屏护江汉上游,一旦丢失,则东晋再无险可依。
顾祖禹曾说过“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诸葛孔明也曾对刘备说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足可见荆襄之重要。荆襄若丢,武昌不保,东南必将不存。因此,东晋在荆州部署重兵,桓冲率10万大军坐镇荆州,而东线两淮却只有8万,可见东晋对荆州的重视非同一般。
苻坚虽然拿下了襄阳,但是并未夺取荆州。若能先把攻击重点放在荆州,集中兵力由巴蜀、襄阳而出,一举拿下荆州,然后顺流而下包夹东晋两淮之兵,则天下可定。
二、太仁慈。
北方各种势力虽然臣服前秦,但是其贵族并未被清除。这一点王猛看得非常清楚,曾一再叮嘱让苻坚除掉他们以绝后患,但由于苻坚的宽厚仁慈,妄图以德服人,结果吃了大亏。
淝水之战前,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兵败被俘降秦,苻坚给了他足够的信任,结果在淝水之战中又反水了。苻坚派他作为招降使者的,他却将秦军虚实告知东晋,在淝水之战开打的时候又阵前倒戈,扰乱军心,成为导致淝水之战苻坚大败的最关键一人。
而姚苌、慕容垂之流则更是包藏祸心,一开始众朝臣都反对苻坚伐晋,而他们却极尽怂恿之能。他们都是后来开创一方霸业的人物,朝臣都能看出利害来,他们绝不可能看不出,唯一的解释就是别有用心。而真正到了开战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却又让人起疑,姚苌和慕容垂一个率巴蜀水师沿江而下,一个从襄阳而下,他们的对手是只有10万兵力镇守荆州的桓冲,但是此二人的行动却迟迟不见大的进展,使得苻坚全盘计划落空。
而淝水之战战败之后,此二人立刻就活跃起来了,姚苌建立后秦,并残忍杀死苻坚。慕容垂在战后人马无损,第二年就起兵反秦,建立后燕。
三、太理想主义。
苻坚有绝对优势兵力却派朱序去招降,结果反受其害。虽然想减少杀戮和生灵涂炭,不战而曲人之兵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无疑太过于理想化。以为自己百万大军就能把人吓住了,殊不知谈判只能作为战争的后续,只有真刀--干过以后的谈判才会有效果。上来就想让人投降,这能吗?
四、战术失败。
淝水之战时,秦军本来驻守淝河西岸,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拒河以守,东晋无论如何是很难攻不过来的,等所有大军到齐,晋军只有挨揍的份。本来东晋自己提出决战,是要强渡淝水的,但临阵却要求苻坚大军后撤,空出决战场地。
这种无理的要求,苻坚竟然答应了,其理由是半渡而击,看起来是不错,但是却一步步掉进了晋军所设的陷阱里,让晋军有机可乘。因为晋军根本就没有打算全渡,也没打算光明正大的来对决。兵不厌诈嘛。只有智障者才会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时候,去和你正面对决。为何苻坚这么容易就相信了呢?结果被东晋8000渡河先锋,给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纵观整个淝水之战,即使不考虑荆州方面,但就淝水战场而言,拥有优势兵力的苻坚本也是有很大赢面的,正是因为有诸多原因却败得稀里糊涂,东晋也是胜得侥幸。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