繻葛之战是怎么回事?繻葛之战周天子为何会被堂叔打败?这场战争十分特殊。
之所以说是特殊,是因为交战双方的身份。参与这场战争的双方,一方是当时非常强大的郑国,另一方则是周王室统领的军队。
照理来说,当一个诸侯向王室发起挑战的时候,往往就是这个政权即将要覆灭的时候了。但有趣的是,这场战争,从头到尾打得都很诡异。作为诸侯的郑国,虽然打败了王室,但却没能取而代之,反倒是开启了一个群雄混战的时代。
那么,这场历史上著名的‘繻葛之战’,到底是怎么打的?周王室为什么会战败?为什么当时作为诸侯国的郑国,要和周天子打仗呢?为什么战后明明是郑国取得了胜利,郑国却依然还要自称臣子,而无法取代周王室成为新的天下共主呢?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当时的周王室,已经持续衰落,整体实力已经连一个大型的诸侯国,都比不上了,所以才打不过郑国,继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有关这场战争的历史,我们还得从西周灭亡的时候说起。
话说在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在位时期,西周逐渐衰落。这种衰落,倒并不完全是因为周幽王的错误。历史上真实的周幽王,虽然确实不算什么明君,但也绝对不像民间传说当中那样,为了搏美人一笑,便点燃烽火戏弄诸侯。
历史的真相是,周朝和其他朝代没多大不同,都是前几位皇帝不断努力,国家逐渐达到了巅峰期。但是接下来,受制于分封制的约束,其他诸侯国越来越强大,而这些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就势必要威胁到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如此一来,周王室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就只能不断对外征战,以武力来震慑那些诸侯国。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周王室后期不得不常年作战。光是对外战争这一块,就已经对周王室形成了巨大的负担。
所以,经过连续数代的发展之后,到了周幽王这一代,周王室已经被拖累得非常虚弱。最重要的是,之前几代周天子主持的战争,基本上除了震慑作用之外,并没有给周王室带来太多实质性的好处,这就导致周幽王接手的周朝,基本上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空架子。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突发事件,彻底引爆了所有问题。
这个突发事件,其实不是所谓的烽火戏诸侯,而是周幽王想要换王后和太子。
周幽王原本有一位王后,太子也是王后的儿子。但后来,因为一系列原因,周幽王打算废掉太子,同时废掉王后。在民间传说当中,周幽王这么做,是因为宠爱那位美人褒姒。但在正史上,这件事其实非常复杂,再加上年代太过久远,史料匮乏,直到今天大家也没完全搞清楚。
总之,到了最后,周幽王确实把那位可怜的王后给废了。而这位王后被废之后,自然就要回自己的娘家,偏偏往后的娘家又非常强大。王后的父亲,是当时非常强大的诸侯国申国的国君。这位申国国君,一听说自己女儿被废,外孙也不再是周朝太子,立马就不干了。
所以,在这之后,申国联合一些小国,又拉上了西边的犬戎,直接攻破了西周的都城,干掉了周幽王。而西周都城被攻破之后,犬戎更是狠狠洗劫了一番,并且点燃了一把大火,彻底焚毁了西周的都城。
申国的这个行为,如果从西周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以下犯上。但问题是,当时申国打出来的旗帜也没毛病。人家不是为了造反,而是为了支持西周的太子,也就是申国国君的外孙做天子,并不是想要由申国取而代之。虽然事情就是这样的事情,但经过这样一番包装之后,申国好像一下子就变成了忠臣。
不过,不管怎么说,经过这场变故之后,西周算是彻底毁了。在这之后,那位申国国君的外孙,在申国和其他诸侯国的支持下,顺利登基,这就是周平王,只是因为旧的都城已经被焚毁,再回去重建成本反倒更高。所以在这之后,这位周平王干脆把都城迁到了洛邑,这就是平王东迁。
从这时候开始,往后的周朝,就叫做东周了。
对于周王室来说,所谓的平王东迁,只不过是把国家首都换了个地方而已。那为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会成为两个时代的交错点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大家其实可以想一下:周幽王时代,周王室虽然逐渐衰弱,但好歹还算是天下共主,而且军事实力也是整个中原地区最强的,没有之一。但是,到了周平王时代,连周平王本身,都是人家申国和其他几个诸侯国拥立上去的。在这个过程当中,那些诸侯国会不会顺手捞点油水?迁都之后的周平王,想要重新恢复西周鼎盛时期的军队规模,当真那么容易吗?
自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到了周平王时代以后,周王室所掌握的力量,已经无法再压制整个天下了。而当王室无法压制天下,只能眼睁睁看着其他诸侯国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距离天下大乱自然也就不远了。
更要命的是,在平王东迁的同时,很多原本支持周幽王的诸侯国和势力,开始支持周幽王的另一个儿子,在西周首都附近再立新国,同样自称天子。因为这地方当时称之为‘携地’,所以这位王就被称之为周携王。
相比周平王,周携王这边的支持力量没那么多,但却同样有一部分力量支持。如此一来,周王室就出现了两王并立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连周王室内部都无法统一声音,无法一致对外。那周王室的影响力,自然也就变得更低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周平王和周携王这哥儿俩,谁也奈何不了谁,毕竟从血脉关系上来说,双方是真正的亲兄弟。而且双方背后,都有很强大的军事力量,没办法很快消灭对方。所以,直到周平王登基二十年之后,因为晋国支持周平王,帮周平王出兵,周平王才算真正灭掉了周携王,结束了两王并立的局面。
但是,长达二十年的两王对立,对于周王室的损害,无疑是极为恐怖的。在这二十年当中,很多我们熟悉的诸侯国彻底做大,比如秦国、燕国、齐国等国家,就是趁着这个混乱的节点,兼并了周围其他几个诸侯国,迅速强大了起来,彻底摆脱了周王室的控制。
这二十年,无疑是一个最为关键的时间段。
如果说,二十年之前,西周刚刚覆灭的时候,周王室所掌握的力量,还仅仅只是无法压制天下,导致天下开始逐渐混乱。那么经过这二十年之后,其他几个诸侯国,已经逐渐后来居上。
到了这个时候,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实力已经丝毫不逊色于周王室。所以,此时的周王室,别说是想着弹压天下,就算保证自己天下第一强的宝座,都有些困难了。
就是在这种困境当中,周平王灭了周携王之后,又过了三十年。这三十年里,周平王虽然做了很多努力,却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扭转大势。等到这三十年结束后,已经有不止一个诸侯国,实力远超周王室了。
这就麻烦了。
要知道,以往周天子能够坐稳天下,最重要的就是靠着王室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如今,王室本身的力量,已经极为弱小,那这个天下共主的位置,还能坐得稳吗?
答案是,坐不稳,但依然可以做。
因为当时的局面是,周王室虽然衰弱,但在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那些诸侯国虽然逐渐强大了起来,但在名义上还是臣子。最重要的是,这些诸侯国当中,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能够真正做到力压群雄,能够直接横推所有支持周王室的诸侯国。
如果这时候出现一个国家,军事实力能够胜过周王室和所有支持周王室的诸侯国,马上就可以改朝换代。但遗憾的是,此后数百年里,直到秦昭襄王打赢长平之战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这点。就算是秦国,只要敢对周王室下手,马上就会给其他诸侯国联手进攻的理由,一样会觉得很麻烦。
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原因,此后很多年里,周王室逐渐成了一个类似吉祥物性质的存在。
周平王一生在位五十多年,虽然做出了很多努力,最后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周王室衰落,也算是死不瞑目了。而周平王去世之后,因为其嫡长子去世比较早,所以就只能由他的孙子即位,这就是周桓王。
而周桓王上位之后,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自然也是心有不甘。周桓王也不愿意看到,周王室就此衰落下去,还想带领周王室再度复兴,做一位中兴之主。但问题是,想要带领周王室再度崛起,首先需要摆脱其他诸侯国对周王室的控制,恢复强大的军力。
这是一个很讽刺的事情。
要知道,周王室原本是天下共主,本应该是控制其他诸侯国的存在。但因为之前平王东迁以及灭掉携王的时候,周王室都是由其他诸侯国支持才得以成功。所以,此时的周王室,被诸侯国渗透得极为严重。
在这其中,对周王室影响最大的,就是郑国。
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说起来还真是不远。简单来说,郑国初代国君,是周平王爷爷的弟弟。而到了周平王后期以及周恒王时代,当时在位的郑庄公,是郑国开国国君的孙子。
简单来说,郑庄公的爷爷,是周桓王太爷爷的弟弟。如果从辈分上来说,周桓王还得叫郑庄公一声堂叔。
就是因为这样复杂的关系,在整个周平王时代,郑国一直鼎力支持周王室。因为对于郑国来说,他们本身就是周王室的一个分支,而且还不算太偏。如果王室主脉衰落了,那对于郑国来说,也是一场灭顶之灾。
所以,当年郑国初代国君郑桓公,就和周幽王一起死在了那场大火当中;第二代国君郑武公,便曾经率军帮周平王迁都洛阳。
而到了第三代的郑庄公时代,郑庄公本人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再加上郑国确实也很有实力,所以干脆就被周平王拜为卿士。类比后世的话,基本上可以理解成是周朝的丞相,大权在握。
周平王重用郑庄公,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看中了郑国的强大。打算借助郑国的国力,完成对周王室的复兴。但谁也没想到的是,郑庄公掌权之后,非但没有帮助周王室复兴,反倒是开始以权谋私,借助周王室的力量,反过来帮郑国变得更加强大。
最开始的时候,周平王倒也没太多怨言,只是想着大家都是姬家子孙,郑国的强大,对于周王室来说,也是有好处的。但时间长了之后,周平王却发现,郑庄公似乎完全没把周王室放在心上,一心一意只是在帮自己谋福利。
既然这样,那周王室为什么还要用郑庄公,来挖自家的墙角呢?难道是嫌周王室没落得还不够快?
不过,要说直接把郑庄公免职,好像也不太行。因为这样一来的话,就等于是彻底撕破脸了。当时在姬家的这些诸侯国里面,就数郑国血脉最近,而且国力也强。要是连郑国都不支持王室,那王室只会没落得更快。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当时的周平王,便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干脆再请一位卿士,分享郑庄公手里的权力。这样一来,王室不用和郑庄公撕破脸,同时也能逐渐收回郑庄公手里的权力。而且,有了竞争者之后,郑庄公说不定还得支持王室,贡献更多的力量。
但没想到的是,郑庄公比想象的做得更绝。得知此事之后,直接翻脸,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对于郑庄公的翻脸,周平王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周平王虽然讨厌郑庄公挖王室墙角,但也不得不依仗郑国的力量,生怕郑庄公彻底撂挑子不干了,就此回国,周王室也就此失去了郑国的支持。
所以,在这之后,周平王只能稍微低头,表示没有这样的事情。为了重新赢得郑庄公的信任,周平王还不得不把太子派去郑国做人质,再让郑国太子也来周王室做人质,通过双方交换人质的方式,以此来巩固双方关系。
不得不说,堂堂天子做到这个份上,也真是够窝囊的了。
再之后,因为郑庄公的手腕确实比较高,所以周平王也没能再找到机会,除掉郑庄公的权柄。反倒是因为年龄越来越大,最终周平王先被郑庄公给熬没了。
而周平王去世之后,那位之前一直在郑国做人质的太子,也得以回到洛阳准备即位。但大概是因为太过悲伤,这位太子给自己老爹办葬礼的时候,顺便把自己也给送走了。而这位尚未即位的太子去世后,自然就只能由他的儿子即位了,这也就是周桓王。
以上这些,就是周桓王即位之初,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周王室忌惮郑庄公的强大,但同时也不得不依靠郑国的力量,这就成了一个两难的悖论。不管是用还是不用,对周王室来说,都会产生很大的坏处。
如果是周平王在位的时候,肯定会尽可能地用更温和的手段,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对于年轻气盛的周桓王来说,可就不一样了。此时的周桓王,刚刚即位,正想大展宏图,施展自己的抱负。再加上之前他爹的死,其实也和在郑国做人质有点关系。所以从私人角度来说,周桓王对郑庄公也有一些怨恨。
既然如此,那周桓王的削权手段,就注定不可能太过温和了。
所以,周桓王即位之后,直接下令,让虢国的国君来洛阳,和郑庄公一样担任卿士。虢国和郑国差不多,都是姬家人的封国。只不过相比之下,虢国的血脉要远一点。虢国的初代国君,是当年那位周文王的弟弟。所以到了周桓王这一代,双方的血缘关系其实已经很远了。
而郑庄公这边,得知此事之后,反应更是非常激烈。郑庄公当即下令,派军队进入周王室的封地境内,割了周王室封地里的麦子。
郑庄公的这个举动,无疑是在试探周王室的底线。要知道,周桓王那个时代,和今天可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换做今天,割了人家的麦子,最多算偷盗。如果数量少的话,说不定连刑事案件都不算。
但在当时那个时代,粮食比什么都贵重。郑庄公的这个举动,等于是在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果周王室再次低头,郑庄公就可以掌握更多的大权。而如果周王室反应过于激烈,郑国也可以见招拆招,不会落于下风。
经过这次割麦事件之后,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越发紧张起来。周桓王也没有低头,直接下令,让虢国的国君担任了卿士,分了郑庄公的权力。此后的八年时间里,周桓王不断削除郑庄公的权力,到了八年之后,干脆直接免除了郑庄公的卿士官职。
这下,双方算是彻底撕破脸了。
要知道,之前双方关系虽然紧张,但只要郑庄公还有卿士这个头衔,双方就还有缓和的余地。可如今,既然连这个头衔都拿走了,周桓王等于是彻底扫了郑庄公的面子。如此一来,郑庄公自然也不得不给予反击了。
所以,在这之后,郑庄公直接宣称,就此拒绝朝觐周桓王。
在当时那个时代,郑庄公的这个举动,几乎和彻底独立差不多,就差宣称不承认周桓王的天子之位了。以往的很多年里,好像只有楚国这样位于偏远地区的国家,仗着距离比较远,周王室的军队过不去,才敢这么搞。但如今,郑国这么搞了之后,整个中原的目光,瞬间就投向了这里。
如果周桓王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拒绝来朝觐周天子。要是那样的话,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就彻底没了。而且,整个还是王室近支,要是郑国都反了,以后还有谁会听周天子的话呢?
于是,在郑庄公宣布拒绝朝觐之后,周桓王也不示弱,直接下令,出动王室精锐,并且下令让陈国、蔡国和卫国同时出兵,前来助阵,帮助周王室一起征讨郑国。
这三国出兵的诸侯国,虽然在后来的历史上,属于默默无闻的那种国家,好像只是小国而已。但在当时那个时代,这三个国家,绝对是真正的大国。
陈国的初代国君,是周文王心腹大臣的儿子;蔡国的初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卫国的初代国君,也是周武王的弟弟。可以说,这三个国家,已经是当时周王室所有铁杆支持者当中,最强的三个诸侯国了。
简单来说,周桓王这次出兵,几乎已经是出动的全部的家底,而且还带上了自己所有的小弟。但如此一来,周桓王也就彻底把自己逼到了墙角。一旦这场仗打输了,那周王室以后就彻底完了。
随着周桓王出兵,历史上著名的繻葛之战,彻底爆发了。
而郑国这边,得知周王室正式出兵之后,也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拿出全部家底,打算和周王室来一场主力决战。而双方交战的地点,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长葛市地区。这地方在当时叫做繻葛,所以后世才将这场战争称之为繻葛之战。
至于接下来双方交战的过程,其实反倒没多少值得说的了。
郑国这边,虽然只是一个诸侯国,但实力却很强大。而且,因为指挥权都在郑庄公手里,所以可以团结一致对敌。反观周朝那边,虽然带来了三个小弟,但蔡国和卫国军队,战斗力偏弱,唯一一个强一些的陈国,当时国内还在内乱。
所以,郑庄公当即决定,先在战场上解决三个诸侯国的军队,给周王室的军队造成混乱。然后借着混乱,直接正面击溃周王室的主力。
开战之后,就如同郑庄公预料的一样,三个诸侯国的军队,面对郑国军队的进攻时,首先溃败。然后,这种混乱导致周王室的精锐自乱阵脚。郑国军队则是趁着这个机会,突袭周王室主力军队,先是以战车为主,冲破周王室军队的阵型,然后步兵压上,对混乱的周王室军队进行屠杀。
乱战之中,郑国军队的箭矢,还射中了周桓王。虽然没能直接杀了周桓王,但却导致周王室的军队军心大乱,然后彻底崩溃了。
照理来说,仗打到这个份上,郑庄公其实完全可以一鼓作气,直接灭了周桓王,将其取而代之。但实际上,在得知周桓王中箭之后,郑庄公反倒比谁都害怕。
因为一旦周桓王身死,郑庄公就要背上‘杀死天子’的恶名。到那个时候,其他诸侯国绝对会组成联军,一起讨伐郑国。他们未必真的是想帮周天子报仇,但却都想趁着这个机会,击败郑国,瓜分郑国的领土。
所以,在此之后,郑庄公连忙下令,停止进攻,还派人去慰问了一下周桓王。得知周桓王只是轻伤之后,郑庄公这才松了一口气,并且表示愿意和周王室修复关系。而周桓王也借这个台阶,借坡下驴,表示这都是一场误会,就此撤兵了。
就这样,随着周桓王撤兵,繻葛之战也就结束了。
其实如果单从战争角度来看,繻葛之战的规模其实并不算大。参战双方所有的军队加起来,也就不到五万人。和后来战国时期动辄上百万人的大混战相比,规模实在小的可怜。
但问题是,这场战争,对整个春秋时代的历史,影响可就太大了,远比后世那些几十万人参与的大混战,影响更大。
因为这一战之后,大家忽然意识到:原来就算是周王室内部,也不太团结。而且,郑国本身其实也不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周王室已经带上了自己所有的小弟,却仍是连一个郑国都打不过。那其他更强大的诸侯国,为什么还要听周王室的话呢?
所以,此战之后,周王室颜面扫地。而且其他强大的诸侯国,也陆续开始拒绝前来朝觐周天子。在这之后,周王室就彻底成了一个吉祥物性质的东西。大家虽然因为他的名头,不会去进攻他。但周王室本身,想要再影响和控制其他诸侯国,那就不可能了。
所以,这场规模并不算特别大的繻葛之战,本质上其实是开启了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这才是这场战争真正的历史意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久伴学 9banxue.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